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范畴,并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它的基本内容,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态文明法律制度是指将前者融入后者的立法、执法、司法与守法各环节,既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与相得益彰。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生态文明法律制度间的"共生"渊源、"共时"机缘以及"互补"效应,共生理论、共时性理论以及法律与道德互补关系理论均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态文明法律制度提供理论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态文明法律制度既需从立法技术与立法限度两方面进行方法规制,也需从概括性融入立法目的、耦合性融入法律原则与转化性融入法律规则三个层面进行立法探索,希冀丰富与发展环境法治的内容以推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刘军 《兰州学刊》2005,46(5):4-6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以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解放思想,大胆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中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弊端,重新发扬传统义利观中利民富民的合理思想,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光辉命题,认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共同富裕,富民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富民观已非传统儒家思想中空想主义的富民观可比拟,而是包含了许多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具有鲜明的型构特征,它在空间结构上包括思想域区、社会域区和价值域区;在意义结构上表现为以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软实力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追求;在表达结构上包含"双效"合一、"双创"融合、"双百"与"二为"共生、内外"双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型构带有政治文化的一般特征,也因自身的特定时空而被赋予个性内容。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内容,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它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具体体现,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更应走在全社会的前列。这就要求大学生们应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己任,切实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植根于大学校园,开花结果,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7.
《江海学刊》2015,(2):234-237
王云强王云强,1980年生,山东阳信人,心理学博士,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当代中国青年道德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14CSH017)。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十七大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  相似文献   

8.
试论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真善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路 《江淮论坛》2002,(2):78-82
陶行知先生的德育思想是其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本文从"真善美"的角度深入分析了陶行知先生德育思想的重要性、德育思想的目标以及德育思想的内容.同时,结合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提出的"以德治国"方略,进一步论证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注重"真善美"教育方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正一、引言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大现实任务。毫无疑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而系统的观点和系统的思维方法则为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路径和视角。所谓系统,就是由各个部分结合成的一个有机体,其中各个部分呈现出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特征。当今,系统研究方法也愈来愈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人文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0.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对马克思主义学科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应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定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以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路径选择,进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研究、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法治观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研究;以服务于"五位一体"建设为内容,进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文化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为分支的学科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从管制发展史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变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西方管制的实践和理论发展脉络为线索,通过分析近几百年来自然垄断产业管制改革的主要经验以及理论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政府管制和市场竞争关系的演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崔瑞萍 《晋阳学刊》2011,(4):130-133
汉代碑铭文兴盛,是当时盛行的各文类中的显学,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是,汉代碑铭序文中出现的大量变体、破体现象,却一直没有在文学研究中得到应有的关注。其主要表现是:碑诔文体功能的接近引发以诔文笔法作序;非事功化带来的志怪传奇体渗入;碑铭形制变化影响——碑传文私人化增强,叙述方式由单一描述加入对话;文人的逞才显能心理使赋体、诗歌体流入序文。  相似文献   

14.
期刊是靠特色存在的,拥有特色是期刊成熟的重要标志。期刊的特色意识在于锁定读者市场,体现自己的思想和价值导向,为读者提供独到内容的刊物和服务。  相似文献   

15.
要提高高校共外资料室书刊资料的利用率 ,需精选书刊资料 ,按国家标准分类、编目 ,并编制专题目录等 ,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文体革命不仅直接导致了文体的生成 ,还间接影响着文体的形态甚至文体的价值。文体革命通常不是纯粹的文体内部的变革 ,总是与人和社会休戚相关。散文诗是诗与散文异质同构的新的抒情性文体。散文诗文体从无到有 ,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追求自由的发展进程大约同步 ,是人类社会和艺术世界自由发展的结果 ,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诗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与人追求自由的天性和社会追求自由的本性有关 ,还与艺术自身具有的革命潜能引发的文体革命相关。因此与诗 ,特别是与抒情诗相比 ,散文诗具有更自由的文体形态和更偏向于社会价值的文体特征。研究散文诗的文体起源与价值 ,有助于理解文体革命的真正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媒体担负着重要责任,媒体是公民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媒体及其工作者要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准确把握其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宣传报道之中,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马英华 《北方论丛》2003,4(1):24-26
对于国情的认识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作用。翻开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到,正确认识国情是党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的根本保证,党史上的重大失误又都与对国情的错误认识有重要关系。总结这些历史经验,深刻理解我国现今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适时调整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执政组织文化是政党政治条件下执政党与国家机关以及社会组织互动关系中形成的一种体系文化.执政组织文化鲜明的政治性和使命性的文化特质,是构成执政组织文化价值的核心要素,而文化内涵是文化价值的重要变量,发展文化内涵,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是提升文化价值的关键.执政环境和执政使命变化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政文化内涵建设,增加新的文化元素.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组织文化建设中,急需再造学习文化、发展创新文化、重塑服务文化,以进一步提升组织文化价值.增强组织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