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4 毫秒
1.
编辑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所以从审美的角度对编辑活动进行审视是必要的。文章对编辑活动的求真性、求善性、创造性和交往性等审美特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编辑人员提出了审美要求,以期更好地把握编辑活动的审美本质,并对编辑人员审美素养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论编辑审美与编辑创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整个编辑活动过程中,编辑审美与编辑创造并存共在,相辅相成.编辑工作既是审美活动,又是创造活动.编辑在进行审美活动时,进行着审美创造;在对精神文化产品开展创造性工作的过程中,也体现了自己的审美追求并最终实现其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3.
编辑美学原则与编辑规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编辑活动中,编辑总是根据其自身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对编辑对象进行编辑加工处理,使之达到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反映和表现自然与现实,从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美——编辑美。编辑审美创造活动与其他审美创造活动一样,亦须遵循其自身固有的活动规律和一般的审美行为的共同准则,即编辑美学原则。它们贯穿于编辑活动的整个过程。一、编辑应遵循的美学原则1.简约原则  简单性是客观事物及其活动的一种基本特征,也是其美学特征之一。正确把握和体现编辑对象的简单性,亦是指导编辑审美活动的一项基本准则,我们称其为简约原则。…  相似文献   

4.
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人类生命活动,它根源于人的生命活动,起源于人的审美需要。在审美活动中,人的感性生命和理性生命的发展克服了各自的片面性并以审美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把人的发展实现为一种为满足审美需要而存在的自由自觉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5.
审美活动是人和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一种方式,它是实现人和客观世界相互关系——审美关系的桥梁,如果没有具体的审美活动,也就不会形成人和自然的审美关系,这就很有必要对审美活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进而揭示美是怎样在审美活动中发生、实现的.然而当我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价值论哲学, 认为美是一种价值形态.美不是预成的, 而是生成的.美是客体的审美属性与主体的审美需要在现实具体的审美活动中契合而生的一种价值.美的生成机制包括三个要点: 来源于客体的审美属性, 取决于主体的审美需要, 在审美活动中生成.  相似文献   

7.
审美活动可以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即生产性的审美活动(审美价值生产为主的活动)和消费性的审美活动(审美价值消费为主的活动).无论生产性的审美活动还是消费性的审美活动,都需要遵循某些共同的规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凡审美价值的生产,必须是如马克思所说的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由于审美主体的个性各异和审美对象的无限丰富多样,使得任何审美价值的生产过程都独具特点、与众不同.审美价值的生产形态大体上可以归为四种,即崇高(壮美)型、优美型、悲剧型、喜剧型.  相似文献   

8.
审美是美学中的核心问题.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主客交融的关乎生活本源的精神活动,美与美感都是在审美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审美精神是人在生活世界中通过审美活动感受到的超越、自由与理想的精神;审美教育则是让人学会领悟“活生生”的“人”与“世界”的意义的人文素养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美学重建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是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当今的中西方美学界可谓共同出现了一种"审美"转向。在美学对象问题上,如果说从古希腊至今的西方美学经历了一种从美,到(纯)审美,到艺术,再到(泛)审美的演变,那么建国以来至今的国内美学研究,则经历了一种从美与艺术到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的美和艺术,再到以审美活动为主导的审美论的更为错综复杂的历程。我们的美学重建也正是以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起点。坚持以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可以防止那种预成论的美学观,可以使美学研究更具有包容性,也可以更好地克服美学研究上的主客分离的二元论。但美学的重建工作并不能仅靠转向审美"活动"来完成,而且还需要对"审美"概念本身进行反思和重塑,以期重构一种更具整合性的、能对各种审美活动包括自然生态审美、日常生活审美、身体审美、艺术审美等,既具有解释性,又具有批评性、构成性的美学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10.
心理距离、审美与旅游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与空间造就了心理距离,心理的距离创造了审美,旅游活动恰恰就因为其自身时空变迁的特点,而演绎为了审美活动。人的审美是一种情绪上的认知,在人的认知活动中往往有知觉的闭合原理和再造想象的参与,所以旅游者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呼唤关于景区景点的一种开放性的弹性结构,旅游者不仅可以审美、赏美,还可以创作,旅游者也因此在距离与审美、审美与认知、审美与创作中不断的掀起愉悦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11.
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必须经过一个审美社会化的过程才能逐渐形成.审美社会化的内容包括唤起审美需要、培养审美能力、学习审美规范.审美社会化的途径主要是审美的社会教化及个体审美内化.审美社会使审美个体得以存在,杰出的审美个体又反过来促进了审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审美关系是审美活动发生的重要条件,划清审美的对象与审美对象的边界,将有助于认识审美关系发生的内在机制;审美对象离不开对象中的潜在的审美元素,更离不开人的参与;从审美的对象到审美对象的转向依赖于审美关系的建立,依赖于审美主体的参与;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是对象性的存在,体现了审美对象的形象性与情感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和谐既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又是美学的终极追求。美学以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审美关系质的规定性即和谐自由,因此构建社会和谐是美学追求的题中应有之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关于社会状态的审美判断,和谐社会建设在实质上是社会美审美理想指导下的审美创造,美学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担负着培养和谐的审美人格、树立和谐的审美理想并将这种理想付诸实践的使命。通过审美教育、审美创造等审美活动,美学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康德政治哲学讲稿》中,阿伦特探讨了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判断”。在审美主体层面,审美主体的多元性和可交流性是进行审美判断的基础。在审美判断层面,审美判断要求达到普遍认同,这种普遍认同借助于共通感,不借助于信仰,不借助于概念,也不借助于理性而形成认同。因此,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判断的视域下,阿伦特探讨了审美、普遍认同与共同体建构之间的关系,形成了阿伦特政治哲学的美学转向。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媒介技术的发展承担起了新型共同体建构的问题,康德-阿伦特的共同体与审美治理思想需要在媒介学的意义上得到延伸,形成康德-阿伦特共同体与审美治理思想的媒介学转向,重塑阿伦特政治哲学的当下意义,用于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多元一体的媒介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5.
以康德的审美普遍性为代表,揭示了审美普遍性存在的理论基础,即审美无功利性、审美共通感和美的理 想。审美的阶级性、专家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审美普遍性所遭受的现代挑战,这些无疑是对审美普遍性的 补充和发展,而不是否定。同时,审美普遍性还对前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当代审美文化的主体悖论和主体变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竟生之美的基础上,以此为扫描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工具,提出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维度是竟生之美。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竟生之美因其内在的主体悖论使其历经了从红色崇高、悲剧丑和喜剧荒诞的美态发展过程。这种主体的变奏,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审美的客观反映。竟生之美是审美主体性的本质反映。  相似文献   

17.
审美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当代大学生审关心理,具有丰富的审美情感与个性化的审美追求,敏锐的审美感知与审美追求重表面轻内涵的倾向,审美视野扩大与反传统的审美倾向等特点,审美教育对发展大学生素质具有非常的重要作用,全方位、多渠道地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审关素质,是当前高校应该重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幼儿美育与幼儿劳育具有共同构建素质教育、相互融合促进发展的紧密联系,二者具有深层次的交织意涵。依据幼儿劳育与幼儿美育的意涵,发展出劳育本体的审美属性、劳育过程的审美意义以及劳育成果的审美价值三方面的劳美融合的内在逻辑条件,进而提出正确的劳动态度孕育美育;有效的劳动价值强化美育;丰富的劳动机会实践美育;良好的劳育氛围提升美育的劳美融合之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9.
标志的审美意象是一种审美的体验与意会,它是以物态化的视觉形式形成意象审美的沟通与心领神会。在标志审美意象的物态化中,各类审美形态大都以"似与不似"或"似此似彼"的表现形式体现出独特的、具有创造性的审美特征,因而,"象"的"似与不似"在标志的审美意象中体现的极为明显,成为其特有的属性。以中国古典艺术创作理论中的"形"与"神"的关系、"虚实相生"、"惊奇感"等美学思想,融合西方美学的"距离说"理论,探讨在标志设计中对审美意象创作的形态构建与分寸把握,提出只有摒弃过于"似"与过于"不似",才能做到标志的"形神兼备""形神相合""虚实相生"并进而达到其视觉传达效果的完美体现;对现代标志艺术设计中的审美意象创造作出一定意义上的理论阐释,揭示其"似与不似"这一物态化的基本特征与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语言审美的过程,其艺术性可以通过美学的观点来认识。作为文学翻译的审美客体文学作品存在于审美主体译者和读者的阅读活动中,并依赖接受者的理解传导,从而产生美感。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承载,具备独特的审美功能和精湛的语言艺术,因而具有重大的美学意义。从文学翻译的美学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的两个译本进行研究,从词美再现、句美再现及辞格再现3个方面着手,评析两个译本所传递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