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通过正误对比翻译,着重分析介绍英汉翻译中的难点——习语、典故和外来语的翻译注意事项、翻译方法与译词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大量外来语尤其是英语不断进入现代汉字系统,丰富了我国的语言,但又给其翻译造成了困难.指出其翻译方法及原则是纯音译、意译、附加说明即加字译法、半音半意译、意义兼译等,了解外来词的翻译有助于不断提高汉语中外来语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3.
科技英语词汇的形成和构成特点有:普通词汇专业化、借用其它学科词汇、运用合成词、运用缩略词语和借用外来语。科技英语词汇的翻译要遵循准确、地道、精炼的原则,采取意译、字面译、音译、半音半意译、形译、移植译和采用外文缩写词几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钱钟书所有文艺学研究中,有关翻译的论述所占篇幅极少。然而,相比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他对翻译问题的关注算是持久和深刻的。关于钱钟书的翻译思想,我们大致可以用三个关键词进行概略:"换器弹曲"、译之"化境"和"失本成译"。"换器弹曲"乃译之名,译之"化境"乃译之归,"失本成译"乃译之实。"失本成译"是钱钟书对翻译史上翻译文本总体面貌的概括性描述,亦是钱钟书整体翻译观的核心;译之"化境"则是他对翻译概念特别是文学翻译属性的理论性规定。用"归化"顺畅的目的语表达换易原文从而使译本臻至"化境"固然是文学翻译的使命和理想,然而"化境"的"丰满理想"时常遭遇"无失不成译"的"干瘪现实"。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第二语言习得的角度出发,运用语言接触理论和语音学的一般知识对泰语中英语音译借词送气辅音对译的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试图揭示一种语言在吸收引进外来语词汇时,总会用自身的音位系统去匹配其所借语言的音位系统并加以修改,使之与自身的发音习惯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6.
外来语在汉语中的使用及对汉语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反映 ,社会发展是语言的直接动力。外来语进入汉语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汉唐时期佛教用语的传入 ;第二阶段是 1 9世纪、2 0世纪初欧美外来语的传入 ;第三阶段是二次大战后资讯爆炸期世界性外来语的传入。本文以当代外来词语为主 ,对当代外来语在汉语中的使用以及对汉语的影响情况作以调查、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和制外来语是为了方便交流而根据日语的造词法创造而成的日语词汇。由于和制外来语大部分都来自英语,所以也称作"和制英语"。和外语原词相比,和制外来语的词形、语音、词义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通过实例分析,考察和制外来语的使用现状和造词规律,并对其语义获取进行读解。旨在对学习者掌握和制外来语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由于科技的发展,外来语的不断涌入,电视英语新闻新词不断涌现,常见类型有派生词、复合词、溶和词等几种。电视新闻出现的新词翻译工作做好,必须注重培养"译外功",善于使用工具书,并参考国内各大报刊、杂志的标准译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日汉外来语的来源、特点、关系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日汉外来语有很多相同之处:大多来自英语;词义通常缩小;多为名词。不同之处是日语吸收外来语是采用音译,汉语多采用意译;另外日本人和中国人使用外来语的心理因素也不同。研究过程中还发现自古以来,日语和汉语是互相渗透,互相吸收外来语,互相促进发展的。  相似文献   

10.
香港专有名词翻译之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历史上被割裂、地理上被分隔,加之文化发展及方言使用有别,香港在外来语使用方面有其特点,在翻译使用上一方面沿用旧译,另一方面则新译多,其中专有名词翻译方面更是与国内用语异同参半。回归祖国之后,翻译用语异同问题在与内地交流中的负面影响愈加突出。本文拟讨论有关香港与内地之间常见的专有名词英译汉异同问题。  相似文献   

11.
《红字》两译本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上海译文出版社及译林出版社的《红字》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一、词语指称意义的理解;二、语境与词义选择;三、文化差异与翻译;四、语言风格的移植。笔者认为译林出版社的译本在借鉴旧译的基础上实现了超越和突破,做到了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12.
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各有自己语言的特点,词语存在不同的对应关系。从语言学角度入手,对英汉词语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探讨英汉词汇互译的情况,以期为句子、语篇翻译奠定坚实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英汉词语之间存在完全对应、不完全对应、多重对应、相反对应、不能对应等五种情形。  相似文献   

13.
中国"食"文化极具民族特征,与"食"文化有关的词语也富含中华民族文化信息,采用异化翻译能最大限度保留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文章对历史典故词、民俗习惯词、饮食审美词和医食同源词四个类别的"食"文化负载词的异化翻译策略进行探讨,并指出翻译要做到辞旧迎新、健全翻译体系、开设翻译课程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词汇的变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精神文化变迁的一面镜子。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大批汉语新词汇。各类外来词汇的汹涌而入造就了一场新的语言革命,展示了汉语言的包容性。本文透过改革开放40年来汉语词汇的迅猛发展,探讨汉语的包容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模糊语言是古诗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是诗人思想情感表达的一种特殊手法。古诗叠词蕴含丰富的模糊意境美感,是进行诗歌翻译的难点。从模糊语言的视角探讨模糊语言和叠词翻译,分析古诗叠词的模糊美,从而找到古诗叠词英译的最佳翻译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同各民族长期往来中,汉语不断吸收外来词,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体系.汉语吸收外来词的方式主要有音译法、音译意译结合法、意译法、西文字母法以及直接借用法.汉语吸收外来词主要有三个时期:汉魏至隋唐时期、晚清至民国初期及改革开放以后.汉魏至隋唐时期,主要来自西域、匈奴和佛教;晚清至民国初期,主要来自欧美和日本;改革开放以后,主要来自英美,部分来自日本,此时出现了大量的西文字母外来词.我们既要善于合理吸收外来词,又要善于通过外来词的吸收和语言的交流来进一步促进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  相似文献   

17.
略论汉语对外来词的汉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词在各个民族语言中都有 ,汉语自然也不例外。但是 ,大量存在于汉语中的外来词 ,我们已经觉察不出它们是外来词 ,这主要是汉语对外来词汉化作用的结果。文章着重从外来词的传入方式 :纯音译、意译、音义兼译 ,以及汉语对其从语音上、表意上、构词法上、语法上的汉化等几个方面来讨论汉语对外来词的汉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外来语的涌现,是语言发展的一个必然现象和结果。汉语具有吸收外来词语所必需的语言结构上的可塑性。在中国历史上五次大的外来词引进高潮中,非语言的因素在外来词的引入和流行中,往往起着比语言因素更大的决定作用。在此过程中,翻译是主要的手段,而不同时期的翻译策略又有所同。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冗余成分是语言交际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使言外之意显性化、明确化,保证信息接受者的信息量,使译者顺利实现翻译的目的,完成翻译的任务。但是,在汉英翻译实践中,如果把汉语的冗余成分照搬到英语往往就使英语读者的信息接受与所要传递的信息容量不符,从而影响交际的成功进行。全文通过实例探讨了如何在汉英翻译中求得“冗余平衡”,实现翻译中冗余信息的动态等值之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文化差异与语用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差异是语言教学以及翻译过程中被普遍重视的问题 ;语用学研究的对象是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以及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从英汉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入手 ,提出用语用意义指导翻译 ,从而实现动态对等。词语、习语和文学色彩三个不同方面的实例 ,不仅展示了英汉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也说明了语用翻译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