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则和尊重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基础上,党的执政理论需要进一步阐明党与国家政权、党与法、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从而为形成科学的执政体制和健全的、良性互动的党政运作机制奠定基本的理论基础与政治方向,如何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执政基础的建设,真正做到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具备了深厚的执政基础,包括历史根源、人民认同和法律基础三个方面。但长期执政还要求必须从多方面着手巩固完善执政的微观基础,进而巩固执政地位。这包括改变执政方式和执政行为,依法执政和建立执政违法审查机制。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建立在单一的经济发展上或过重地依赖经济发展是不可靠的,需要将选举民主作为政治合法性基础之一。竞争性是选举的必备要素,将选举的竞争性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不触碰一党执政体制下进行有限的选举竞争,既可以提高选举的民主性又可以使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增加新的内容,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3.
客观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局部执政中所进行的民主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及党的自身建设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并指出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执政陕甘宁边区,尽管面临着经济匮乏和封锁,环境恶劣以及发展滞后等因素的困扰,但作为革命党的中国共产党却显示出特有的执政意识。在执政资源开发上,中国共产党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民众支持等方面的执政实践中一直致力于不懈探索,通过优化政治生态,力主团结与民主,发扬自力更生、生产自给,创新新民主主义话语权等路径选择,确保了执政资源最大化的创造。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所创造的执政资源也为其承担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之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网络政治参与能动地影响着执政安全的实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时间不长,民主政治的体制尚不完善,民众政治参与的渠道尚欠通畅,民众的民主素质也有待提高,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和集中,网络政治参与对执政安全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从主体塑造、制度支撑、法制保障、技术开发等层面全方位入手,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网络政治参与对执政安全的负面影响,有力地促进执政安全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党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执政实践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建立的第一个全国性政权。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时期的执政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和管理国家的伟大尝试。逐步学会了管理国家的艺术,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学术界对中共这一时期的执政研究主要涉及民主政治建设、经济文化建设、苏维埃政权的党政关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民主执政"这一新概念.民主执政的实质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最佳路径、最优选择在于:一是发展党内民主:二是发展人民民主;三是建立健全和完善对包括党的执政权力在内的所有公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的体制与机制.  相似文献   

8.
中西执政党执政方式比较及其启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中西方执政党执政方式进行比较,从中找出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我们不能全盘照搬西方政党体制和执政党执政模式。但是作为政党,其活动、发展乃至执政亦有其共同的规律。我们要主动研究并遵循这种规律以加强执政党建设。中国的执政党建设必须走改革与创新之路,包括构建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认可”机制和评估体系;进一步研究党在国家和社会两个层面的角色定位及其发挥作用的方式;科学规范党、人大、政府的职权;创新监督体制。  相似文献   

9.
各国政党的执政模式不同,其性质、信仰、纲领、执政理念和社会基础千差万别,但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存在一些共同规律。从1980—1990年代,世界各国政党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在挑战面前,各国政党加快了改革调整的步伐,积极探索新的治党治国模式。各国政党改革调整的着力点包括:自身的组织建设,推进党内民主化建设,改变执政体制,重新审视党群关系。世界各国政党党内民主化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执政党的执政体制,即执政党执掌运作政权所涉及的机构、机构职权的配置、权力运行模式及其三者的制度化状态的总和。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体制的时代特性是历史合理性和欠科学性的并存。作者认为当前体制是一种过渡型的威权主义执政体制。该体制转型后的民主模式应该既不削弱党的领导地位,同时还应能够不断增进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局部执政到全国范围内执政这样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历史进程。伴随这一历史进程,毛泽东从执政合法性、执政本质、执政方式、执政任务、执政党建设等方面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作了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了许多富有远见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党的执政体制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历史范畴。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执政制度、历史文化传统和国际环境产生不同特色的执政体制。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条件和开放的国际环境,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体制既具有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等现代政党执政体制的一般特征,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色。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指导文化民主建设的基本方针,从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入手逐步进行文化民主建设,通过转变党政机关职能、改革管理体制与人事制度、加强法制建设,把民主的原则、程序转化为文化领域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不断完善文化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的各项文化权益。新时期的文化民主建设,必须把握好其政治特性和文化属性,坚持"双百方针",以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政党意识、执政党意识和执政意识是政党文化中的三个不同的概念。目前学界对三者理解不一,同时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概念混淆,二是内容界定不准确。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意识是指中国共产党全党成员和党组织形成的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纲领、使命等各方面所达成的共识。执政党意识是指党以执政党的身份来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早日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等执政任务问题。执政意识指的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共对于履行执政职能、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目标的思考,是党的执政实践活动在党的组织和成员头脑中形成的固有的执政思维方式。政党意识、执政党意识与执政意识三者的关系是:政党意识里包含执政党意识,而执政党意识里包含着执政意识,三者的层级依次从大到小。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意识内容包括革命党意识和执政党意识两大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意识主要内容为全面执政意识、忧患意识、改革开放意识、发展意识等;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意识内容则包括为民执政意识、依法执政意识、民主执政意识、科学执政意识、第一要务意识等。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本质上讲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的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以人为本,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理念的升华。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具有本质的区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人”这一核心和主体处理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关系,保证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环境等各个层次结构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和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要,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开发执政资源问题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执政资源是指执政党在领导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管理社会事务中可调动和利用的财富.从历史经验、现实环境、未来要求和国际教训等四个方面看,中国共产党开发、丰富执政资源具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保持党的先进性为核心,以提高执政能力为工作着眼点,大力开发党的经济、政治、组织、思想文化等四种执政资源.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执政党可持续发展的新概念及其基本内涵和构成要素,分析了影响执政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及国外执政党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经验和教训,并从加强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执政资源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优化执政环境等15个方面提出了实现执政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8.
执政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核心要素。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需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加强理论武装,正确引导各种错误文化思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执政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西方协商民主的涵义及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本质内涵,阐明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对于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构建和谐社会、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化领导权建设是构建民众对执政党意识形态认同的基本方略。从价值维度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文化领导权建设作为重要抓手,以此来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高综合国力;从历史维度看,中国共产党在文化领导权建设的百年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从实践维度看,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主体教育与客体自觉相结合为基本路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关键一招,有效增强了自身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