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传统的中国文学建构着"文学父权"神话,这在新中国成立后似乎不存在了.政治上的男女平等几乎一夜之间吹散了几千年形成的"文学父权"话语体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男女都一样"的诗学景观.然而,这"一样",同样让我们看到"十七年"文学包裹在阶级斗争、政治革命中的"文学父权"的顽固阴影中.  相似文献   

2.
从"政治三元论"出发,追溯历史发现文学的伤痛缘于政治人为的狭义化,"政治"概念的含混是文学与政治关系争论不清的根源."政治文学"以政治生活作为作品"核心轴",审美地反映人类的美好政治理念和情感,具有理想性、否定性的特征.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阐释放弃了一个重要的想象维度--乌托邦,实际否定了文学与政治在理念层面结合的...  相似文献   

3.
多年以来,我国学术界和创作界的一些人,往往只注意了政治对文学的影响和制约,而忽视了文学表达和依附政治的需要,因而他们对政治采取了排斥的态度。实际上,文学对于政治的需要,不但是一种普遍的文学现象,同时也是文学发展的一条规律。而文学对于政治,既有内在的需求,也有外在的需要。当然,在"文学需要政治"的命题中,尚有好些具体问题值得人们重新思考,特别是要以文化的眼光来审察政治,使政治不只是"政治",更是一种"文化",这才是对"文学需要政治"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4.
以历史价值为主还是以文学价值为主是传记文学这一体系的核心问题。文章以五十年前的"史剧之争"为出发点,结合笔者的主张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传记文学不但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创作观,更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批评观,从而将"政治-审美"对立的批评策略更好地引入传记文学的评价中来,进而使得"人本意识"贯穿到传记文学整个体系当中。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本质特征,就是文学和政治之间缠杂不清的功能性关系."抗战讽刺喜剧"作为一种"文学--政治"之间最具亲和力的个案文类.其产生是特定时代的历史性召唤.它的艺术形态和艺术价值的建立,主要得益于以文化为中介统纳政治和文学,形成文化与政治的双重修辞和互否性批判,达到政治功能和审美效应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6.
"80年代文学"论略:一个文学史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文学"业已成为当下研究的一个热点,但一些基本问题仍需澄清.一、"80年代文学"概念是从"新时期文学"的总称里独立而来的,它出现的契机是1992年学界所提出的"新时期的终结";二、80年代文学虽然呈现出明显的进步轨迹,但比较60和70年代的地下与潜流文学的思想与艺术高度,仍然有巨大的局限;三、80年代文学以1985年为界,之前经历了一个缓慢的渐变期,其节奏严重依赖于政治变革的步伐,其与现实的紧张关系常使之在"进两步退一步"的节奏中陷于逆境与顺境的交替之中;四、80年代文学真正的突破是在1985年之后的突变期,现代主义运动的全面爆发使得此前文学与政治的胶着与博弈完全失效,文学进入了内部变革的黄金时期;五、80年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启蒙主义思想深度与文学的文化属性的获得,还有文学观念的现代性变革,这些都既成就了这个年代文学的深度,也为90年代文学的成熟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湘楚文化与当代湖南文学的叙事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楚文化对湖南文学的影响,至为深刻的是屈原楚辞和宋明理学。屈原的上下求索、国富法立的远大理想和理学的经世致用、务真求实的理性精神,造就了湖南作家以政治使命为人生第一要务的品格特性。在文学叙述立场的选择上,明显表现为以政治家的目光来观察社会生活,以理想化的标准来评判历史风云。  相似文献   

8.
确定以人为本作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太重视以人为本,既没有搞清楚人是什么,也没有弄清本为何物.民族院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在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尊重学生的自由和权利,尊重学生的能力和创新,要做好"换位、定位、到位"三位一体的学生激励.  相似文献   

9.
尚未完成的"现代"--也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中国现代文学的上限应该定在晚清,而非"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追求并未止于1949.1949只是政治划界,此后中国文学发生了许多激变,呈现出复杂的现代性样式.晚清至今的中国文学仍然属于尚未完成的现代.通常所谓从"五四"到1949年"现代文学"应该作为特殊的学术史概念来使用,而1949年至今的"当代文学"则应该理解为一个文学批评而非文学史的概念.以往所谓的"现当代文学"只是一个暂时性的提法,似乎应该为重新作出解释的现代文学所取代.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学的"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作为长期存在的两种研究向度在近年来却遭遇危机.以延安文学"政治决定论"的形成为例延安文学"政治决定论"的形成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政治反映论"和"纯文学"积弊的结果,其出现的合理性在于其对"政治反映论"的批判性,但其理论基础和研究格局的偏狭,以及对延安文学作品超越价值的压抑,使其成为延安文学研究中新的意识形态.延安文学"政治决定论"形成过程反映出中国现代文学"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出现隔离的本质对"文学性"理解的偏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需要从"价值论"向"发生论"的转变中获得自身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将湖南文学与外国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有其特定的概念规范和学术要求“湖南文学”有其时空不同的广义、中义和狭义之分;“外国文学”指近代形态下的中国以外其它国家的文学;将两者比较,应以深化对湖南文学及其规律的认识为目的。区域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研究的着眼点表面看似矛盾,但从本土出发的比较文学研究有利于区域文学精神的把握。这一课题对于清理湖南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总结认识湖南文学的演变规律,透视湖南精神,形成湖南比较文学研究特色都具有重要意义。课题可以从“个案研究”和群体研究两个层面设计若干子课题。  相似文献   

12.
王船山的消费伦理思想以理欲合性为理论基础,以对俭与奢及其利弊的分析为重心,以追求絮矩之道为旨归,既肯定人的自然之欲的合理性,又提出以理导欲,主张消费的目的是促进人性的发展。这一消费伦理价值模式体现了公正无私和民本主义思想,以及对人民群众生存权益和消费需求的人文关切和道德关怀,在当今时代无疑是一副治疗自我欲望膨胀和消费异化的良药,也对我们建构具有民族精神且具时代特色的消费伦理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湘楚文化是湖南古老的地域文化之源,湘西的古湘楚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化底蕴尤其厚重。湘西的湘楚文化不仅深刻地影响了现当代湖南文学的发展,甚至对文学湘军的形成都具有不可低估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湘学”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湘学研究,应当在澄清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湘学不是一个简单的一般意义上的普通学术概念,亦不是纯粹的地理概念,同时也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凝固的时间概念。从基本格调和核心内容上讲,它是理学,是湘中理学的特有称谓。它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增添如文学、史学等新的内容。同时,湘学的发展与湘学研究几乎是同步进行的,湘学在湘学的研究中不断发展,其活的精神,仍然在火递薪传中展示着自己特有的思想瑰丽。  相似文献   

15.
"诗魔"洛夫虽然多年定居于台湾和海外,但其个性气质、诗歌写作与湖湘文化关联密切。洛夫出生于湖湘大地,文学初步也始于湖湘,其秉性也受湖湘文化熏陶。在湖湘情结的作用下,洛夫诗歌中存在大量具有鲜明湖湘文化指向的意象,而乡愁抒写也成为洛夫诗歌一种重要而特别的类型。  相似文献   

16.
1978年以来,湖南外国文学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在俄罗斯苏联文学、欧美文学以及东方文学的作家作品研究、创作方法研究、思潮流派研究、中外文学比较及交流研究,以及外国文学史的编写等方面,成绩卓著,推进了湖南外国文学研究,不少成果在全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现代作家作品研究、现代思潮流派期刊研究、现代文学与宗教文化关系研究、现代诗歌研究、现代文论与批评研究、现代文学学科建设及文学史的编写等六个方面对新时期以来湖南现代文学研究三十年作出总的综合论述,认为湖南现代文学研究三十年成果丰富,成绩斐然,不少学术成果具有开创性、前瞻性、重大性。  相似文献   

18.
朝鲜王朝古地图与文人诗歌体现了朝鲜人的湖南空间认知形态与他们心目中的湖南意象的特殊性。近代以前,湖南与朝鲜几乎没有直接交流,湖南却成为许多朝鲜文学作品中的空间背景。朝鲜人并没有强烈的湖南概念,取而代之的是“湖广”“楚”“荆州”等概念。湖南的山水博得了朝鲜人的赞赏,与其相比,一些人文环境的评价却相对不高。这些现象产生原因主要来自朝鲜特有的儒学价值观,及由此形成的朝鲜中华主义政治态度与景观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9.
何顿的长篇历史小说《湖南骡子》史诗般真实再现了湖南乃至中国百年来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和历史变迁,以细腻传神的笔调塑造了何金山、何秀梅等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作品视角新颖独特,结构宏阔繁复,情节跌宕曲折,语言诗情浓郁,堪称当代文坛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