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郭沫若的《女神》中有许多关于太阳和月亮的意象,太阳意象体现了一种"壮美",接近西方诗歌风格,是诗人对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的突破;月亮意象则体现出诗人对于传统诗歌"静美"的继承性。《女神》之中"太阳"与"月亮"同辉,"壮美"与"静美"同在,这跟郭沫若重视"诗意诗情诗性",不斤斤计较诗歌形式的诗学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2.
月亮是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个象征符号。其能指是圆缺变化,所指是长生不死。寄居月亮之中的白兔、蟾蜍、嫦娥与桂树都具有不死特征,这些不死的意象共同构成了月亮的长生不死形象。这是渴望长生不死的中国古人赋予月亮的文化意义,而作为月亮的对立面太阳则被赋予短命夭亡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月亮意象是中国古代离别诗中常见的典型意象 ,月亮意象积淀了独特而丰富的社会心理 :月亮意象柔和温馨的审美特征与离人的感情需求相一致 ;月亮意象的惟一性、共享性使离人产生超越空间的玄妙之感 ,从而获得感情慰藉 ;月亮意象是离人期待团聚的寄托与象征。探究古代离别诗中月亮意象的社会心理内涵 ,将有助于深刻理解古代离别诗 ,也是研究中国古代诗歌文化内涵的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从原型理论看中国月亮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型是人类认识和范畴化客观世界的认知参照点,而意象是原型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现以中国古典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运用认知语言学中原型范畴理论的语义范畴现对中国月亮意象作出了新的诠释。认为中国月亮意象的原型是以"嫦娥奔月"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神话中蕴涵的永恒精神;中国月亮意象具有体验性、文化依赖性、多样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5.
意象是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月亮情结在中国文学和民俗中普遍存在.且在华夏民族心理中被一贯认同。月亮意象在古典诗歌中表现为乡思、别离、隐逸、幽怨、闲愁、相思等六种主要类型。探讨古典诗歌中的月亮意象将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古典诗歌的内涵和意义,也有助于加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6.
古代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说,月亮是悬挂在天上的一首诗!也有人说,我们的文学至少有一半是月光文学;还有人说,西方文学是太阳文学,中国文学则是月亮文学。这些不同的说法道出了一个事实:月亮与文学、月亮与中国文学有着不解之缘。的确,在中国文学尤其是诗词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咏月名篇佳句数不胜数。可以说,月亮是古代诗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自然物象,它同时又成为涂抹着作者浓烈感情色彩的一种意象,这是一种荣格所说的包含着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意象,它积淀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体现着中华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古典诗词月亮意象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古典诗词研究领域中,月亮意象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其中月亮意象频繁出现的原因,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李白、苏轼等诗(词)人笔下的月亮意象,月亮意象的比较,以及特定主题中的月亮意象等,是研究者关注的几大重点。对这一专题学术史进行简要的回顾和梳理,有助于下一步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是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一个奇特的存在.她小说中的"月亮"意象丰富、新颖、别致,可分为不带杀机与带有或充满杀机的"月亮".这意象的创造是张爱玲对传统文化及西方现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凉山彝族民间文艺里,月亮意象承载着彝族历史文化记忆,是彝族生命情感和审美情感的凝聚之物,表达了彝族先民 的生存智慧与奉献精神。从凉山彝族民间文艺对月亮文化的追溯、重铸和延展三个部分,探讨月亮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 代性,厘清凉山彝族月亮意象的文化内涵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当代回族小说中的审美意象与精神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回族小说营造了丰富的审美意象,并形成了月亮意象、土地意象、清水意象等不同系列,表达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月亮—水—土地”等审美意象在霍达、张承志、石舒清等当代回族作家笔下所具有的深层意蕴,凸显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状态、生存方式、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1.
“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禅宗兴起之后,禅学与诗学相互渗透而走向一体化,诗歌由于禅宗而多了一些哲理的情趣和禅悟的启迪,禅宗由于诗歌也多了一些情感的韵味和审美的情怀.月意象在诗禅文化的融合过程中,营造出了一种新的禅境与诗境.禅宗可以借月喻指禅宗的佛性、佛身和圆通之境,月意象在禅诗中可以借助佛理玄机的诗意表达增强诗的审美意蕴,禅宗思想的美学精神深化了咏月诗的情感内涵.月意象在诗境与禅境的相互交融中达到了物我同一的审美观照,为中国古典文化增添了新的神韵.  相似文献   

12.
从三个方面 ,分析了李白咏月诗的特点。首先是其思想价值 :对时空的包容非常广大 ,取象立意纷纭复杂而又明了可辨 ,显示了“以意驱象”、“以心驭象”的特色。其次是其审美特征 ,具有强烈的动态美、悲壮美、清幽美和雄奇美。再次是其典范意义与影响 :典型地反映了诗人的性格特征 ,自然真切地表现了他飘逸不群的谪仙气质 ,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咏月诗蔚为大观、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咏月诗的基本主题可概括为四大类:表现思乡怀人、叹离伤别的情怀;探寻宇宙人生的奥秘和哲理;循月生发,展现对自然的热爱和浪漫主义的胜概豪情;微言大义,以明月关联社稷江山。而南宋诗人杨诚斋,对明月情有独钟。对其340余首诗作的自然意象的统计,月的意象就达七十次之多。  相似文献   

14.
作为同样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雪莱的诗歌中都出现了很多月亮意象,表现了“美丽、和谐、宁静”等文化内涵,但由于不同民族的审美心理,他们诗歌中的月亮意象又表现出不同的意蕴和内涵。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中,太阳意象不仅出现的次数多,而且涉及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的太阳崇拜,后来逐渐衍生出皇权、家庭温暖、时间短促、离情别恨等多种含义.太阳意象的形成、演变深深寄寓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成为古代文人喜用善用的文学意象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历史,蕴含着丰富的休闲思想,留下了内容丰富、层次清晰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文化样式,也沉淀下来各种不同的休闲观念。从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任,游于艺"的政教型休闲观念,到庄子"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追求绝对精神自由、强调自然和人同在的道家休闲观,到唐宋诗词中山水的咏叹、生命意识的感悟、爱情闲愁的吟唱,再到明清小说中花样翻新的休闲娱乐方式,他们犹如一串串耀眼的明珠,构成了中国特有的休闲文化历史。  相似文献   

17.
文化必然通过文学去求得充分的体现泅为任何文学内容和艺术方式都有文化的投影,诗歌也不例外。作为诗学中的重要美学要素,意象一方面受制于文化,有文化的投影;另一方面,也会反映文化。本文从艺术的“真”、“意”的稳定性以及能否构成意境等三个方面比较了中西诗歌的意象,通过文学现象去返观文化,通过比较中西诗歌意象的不同特征去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诗歌意象的组合可以产生奇妙的效果。唐诗中的月意象与日、星、风、酒等意象相组合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构思,也表现了作者的情绪和思想。这些组合所产生的审美价值,创造了独特的审美效应,构筑起意味不尽的意蕴空间,从而使诗的意义得以拓展和升华。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的取象思维方式源于《易经》 ,是《易》学文化精神在中国文学 ,尤其是在中国古代诗歌欣赏中极具价值的部分。从思维角度去解读《诗经》 ,能更准确地揭示出诗歌的主旨。  相似文献   

20.
侠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早有,随时代发展又呈现出异彩纷呈的艺术特色。战乱频仍的南北朝时期,梁朝偏安南方一隅,其文人咏侠诗不仅反映出独特的时代风貌及前代文学影响,也体现出文人独特的心态及文风。文章从梁代文人咏侠诗的审美现象--诗中豪气、地理及季节特点、侠的佩带物及表现的知遇情结,仍可找出诗中深藏的文化根源,及梁代文人咏侠诗得以呈现别具一格的审美观的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