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与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由基本的政治制度、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与政治实践构成。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及其实践,主要体现在为政之本、为政之道、为政之德、为政之谋与为政之要上。透过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内容,作者还勾勒出了若干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基于"天人相分",柳宗元指出政制滥觞于圣人解救"生人之患"以"聚众立国","大中之道"和"生人之意"是政制和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权力运行的基本伦理依循,其中,"大中之道"是政治权力运行的价值觇标和方法圭臬,而"生人之意"则是政治权力运行的主体诉求。官员为政,其关键在于确立"吏为民役"的角色定位,行"大中之道"以实现"生人之意",践履"梓人之道"以"佐天子相天下"。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上的法律是“王法”,体现的是皇帝的权威,民众是经过官吏的中介得以知晓“王法”的,因此,社会权威的确立,都是“以吏为师”的,一切政令教化都从官吏那里开始布达于社会民众,不论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还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都是由官吏来执行的,而官吏们能不能首先据德守法,就成了“王法”能否贯彻执行的关键,所以说,依法治吏是执法治民的起点。中国历史上出于这个思想,把官吏比之为“民之父母”,作为地方长官应以“民之所好好为,民之所恶恶之”。同时,代表王权的法律对于不能辅佐王权…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传统经济思想和传统政治思想之间具有批判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表现在哲学思想上: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石有三,一是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特点的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二是以“特色论”、“两点论”和“重点论”三位一体的矛盾论学说;三是以群众路线为核心的唯物史观。表现在经济思想方面:邓小平理论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崭新观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上浓重的伦理中心主义的变革;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他的“富民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农抑商、重本抑末、崇尚小而全的自然经济思维定势的变革,也是对平均主义思想的否定。表现在政治思想方面:邓小平的系统改革论,是对中国传统的改革变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提出的“一国两制”思想是对中国传统的国家统一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和发展;他的民主与法治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为政在人”的人治观念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5.
《水浒》赞叹宋江“刀笔精通,吏道纯熟”。“吏道”者,做官的诀窍也。单是“纯熟”二字,就足以表明宋江是一个竭尽全力混迹官场、苦心经营禄位的刁滑之徒。对于这样一个政治投机家“纯熟”的“吏道”,实在是值得我们好生分析研究一番的。宋江“纯熟”的“吏道”从何得来?他自己写道:“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不难看出,除了他自己揣摩积累外,大部分却是从“经史”上“攻”出来的。宋江出身地主阶级,深受孔孟之道的熏陶,使他对“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垂涎三尺,  相似文献   

6.
朱文鸿 《中华魂》2012,(23):38-39
古讲云:“其身不止,为政无德,而能治国者,无之”。为政以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为政理念.也是我国政治思想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7.
从儒法治国方略看中国古代政治的人治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儒家的德治与法家的法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方略。“德治”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其本质是人治。法家“法治”名为法治但仅限于“君下法治”,法对民不对君,君主脱离在法治范围之外,其本质还是人治。儒、法人治方略虽在人性前提(儒家倾向善,法家倾向恶)、哲学依据(儒家找内因,法家找外因)、理论基础(儒家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法家笃信“为政在法”重在法、势、术相结合上)、对象考量(儒家针对所有人,尤其是君主;法家针对君下人,排除君主)等方面存在着倾向上的差异和对立,但是二者之间并没有一方消除或代替另一方,而是成为君主专制系统中互补的两翼,这说明中国传统国家权力理论的逻辑出发点是君权,而不是民权。这种只见君权不见民权的传统政治思想正在为近代和现代中国的社会实践所颠覆,追求民权成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8.
老子和庄子在道论的许多方面都是相同的,但是在学术归止即社会和政治观念方面,存在着很大不同,其原因在于不同的实践主张引申自道论的不同层次。老子在哲学本体论上虽然有形而上学的道论成就,但是在政治观和社会观上,很大程度引申于较低的“有无相生”的层次,庄子的社会人生追求则是要求与“大象无形”的绝对概念相一致,由此形成了二人学术归止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儒家虽经漫长的历史演变,却始终能够保持自身的“基本同一性”,即:始终居于思想领域的“君主”地位,始终在基本精神、特别是在政治理念和伦理观念方面保持“一贯之道”。维持这种基本同一性或持久生命力的“源头活水”在于,儒家思想总结概括了宗法农业社会下生产、生活以及政治方面的最高智慧,揭示了民族文化和传统政治思想中的母题,造成了约束转换君权的政治生态与机制,使专制君权能够大致成为社会“公共意志”的代表。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分为三"哲学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之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 ,道家之无为无所不为的守中精神和佛家取中道之不偏不执非有非无的境界 ,以及儒佛道三位一体所构成的天人合一的基本的价值取向和伦理道德 ,无不包含着丰富的一分为三的辩证思维。至此得知 ,“一分为三”的关系式包括三种 :一是“一生二 ,二生三”式 ;二是“天人合一”或对立统一式 ;三是“一而三 ,三而一”式。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其学科话语与实践话语的对立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节点,要分析和探寻话语体系转换的内在规律和外部挑战,掌握教育的主动性和主导权,提高教育的现实针对性和实际成效。  相似文献   

12.
政治文明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文明具有广泛的内容和复杂的结构。在政治理念上 ,政治文明是法治文明与德治文明的统一 ;在政治价值上 ,政治文明是权利文明与权力文明的统一 ;在政治活动上 ,政治文明是实体文明与程序文明的统一 ;在政治制度上 ,政治文明是党制文明与国制文明的统一 ;在政治发展上 ,政治文明是结果文明与过程文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考察南京鼓楼区华侨路街道党工委实行"大党委制和结对共建"、建立"社区党员议事会"、与社会组织共建"爱心助学协会"和"慈恩托养中心"等案例,可见:党内治理转型关键在于实现党组织结构由垂直的条块分割向区域化的网络结构转变,赋予基层党组织更多的组织和协调的权力;党与社会组织进行合作可以有效地降低社会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益;政党权威的再生产来源于党的制度性权威;党对社会组织的培育是为了发展和壮大社会组织,而不是对社会组织进行控制或渗透;党之所以在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不是干涉或妨碍社会组织的功能发挥,而是整合党的组织资源,更好地实现政党权威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14.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总是对立统一的,两者在对立中进步,在统一中发展.但历史证明社会与国家之间也屡屡出现过不能良性发展的时期,致使国家遭遇挫折,社会蒙受灾难.现代政治文明不排斥社会与国家的对立,但更崇尚两者进行良性的和平对话.这种良性对话需要一个平台,需要一种制度,在我们中国这个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制度,这项制度为社会与国家的理性对话、良性对话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有利于政治文明的养成.但这一制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5.
互动是思想政治工作各要素间的交互作用和对立统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基本规律。思想政治工作互动是全方位、多层次和多向度的。确立互动观,对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和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的本质就是对立统一。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要求、教育目的等3个方面,以和谐理念进行分析,阐明和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在俞可平教授将善治概念引入我国之后,善政理念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内涵而言,亚里士多德对善的伦理学意义进行精确界定之后,善政理念的政治学涵义也就呼之欲出了。善政意味着为民众提供一种良善的生活,民众则成为了善政实现程度的评判者,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而言,善政理念的实现需要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加强、政治透明的进一步提高,以及民众高度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8.
由于政治素质的内涵界定和外延划分都存在着诸多问题,以政治的本质属性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可以把政治素质定义为:社会成员对国家公共权力及其行使过程的态度取向及相关参与能力;根据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功能的不同取向进行分析,政治素质可以分为系统素质、过程素质和政策素质三大类;依据政治行为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政治素质又可以分为政治意识素质和政治行为素质两大类。分析结果表明,政治素质概念的厘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政治冲突是人类政治生活的基本特征,能否对其做出合理控制和治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及政治文明的发展。随着社会和政治现代性运动的不断推进,政治冲突的治理理念也应作出相应转变。治理范式上要:由排斥性斗争向包容性整合转向、由单一性手段向多样性方式转向、由实体性管制向程序性调控转向;治理边界上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范围、做规则的制定者和仲裁者。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思想引领、信念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随时接受新时代最新理论成果的指导。新发展理念是党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发展理念的最新理论结晶,为当前改进和完善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注入了新的元素。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相互统一、相互契合、相互贯通的集合体,可以进一步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得到丰富和发展。高校应切实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等理念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新途径、新方法,真正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