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略论"五四"时期外国戏剧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由于启蒙运动和新文学的迫切需求,文学翻译得到高度重视,戏剧翻译当属其中,并在某种程度上是为当时的政治服务的,达到了启蒙民众、救国救民的目的,也丰富了对戏剧体裁的掌握。五四时期戏剧翻译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既包括当时进步知识分子追求民主自由等观念的政治背景,又包括一定的文化背景,即中国文化、文学、文学观念均处于转型期,对戏剧翻译的需求应运而生。“五四”时期戏剧翻译的主要特点有:作家在翻译外国作品时均采取了颇为“自由”的翻译手法;他们所选取的外国作品主要以浪漫主义为取向;这一时期的作品均取自西方一流文学大师的作品。“五四”时期外国戏剧的翻译产生了重要的历史意义,无论从艺术形式或思想内容而言,中国现代剧作家的戏剧都从翻译中获得了创作灵感,并将这一外来影响和本土创作结合起来,从而奠定了自己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2.
冰心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诗人、散文家,也是我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先驱者、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冰心的文学生涯始于五四时期。她说:“五四”的“一声惊雷”,“把我‘震’上了写作的道路”。在从此至今的近七十年的历程中,她的创作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各个阶段都有以儿童生活为题材或专为儿童而写的许多名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促使文学走向现代化,国外文学对新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惠特曼以及欧美新旧大陆各种流派对于“五四”当年及其以后的许多诗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惠特曼在中国“五四”时期的翻译及接受情况,可以看出翻译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儿童诗创作是新文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现代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时期的儿童诗创作成果是比较丰富的,从1915~1927年这十余年中,不但现代新诗诗人参与了儿童诗的创作,而且儿童文学作家和儿童教育家也参与了儿童诗的创作.五四儿童诗的发生是与五四文学变革的要求、现代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的发生、童心崇拜意识和儿童报刊媒介出现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5.
冰心是文学研究会中在“五四”时期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一位作家.一九一九年,即五四运动爆发的那一年,她开始了“问题小说”的创作.她初期的作品《斯人独惟悴》、《超人》等,宣扬了“爱的哲学”,其目的乃为了慰借当时涉世未深而已感到困恼的一般知识青年的悲苦心灵,实际上这只是找到了一个无济于事的灵魂的逋逃薮而已.后来,冰心也认识到自己“退缩逃避到狭窄的家庭圈子里,去描写歌颂那些在阶级社会里不可能实行的‘人类之爱’”(《冰心小说散文选集·自序》)的世界观的局限.冰心在经历  相似文献   

6.
通过翻译文学对冰心的影响,从冰心译作及其创作的语言风格,观物运思,爱的哲学等角度,阐明文学翻译作品应当首先以文学作品的标准进行评价,而理想的翻译者应有能力被评价为语言学者,从而提出冰心的文学翻译是其文学创作的延续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冰心作品在台湾广为传播,对台湾文学产生深远影响,也映射出不同时段台湾文学的发展状况。20—40年代,借助泰戈尔访华热、仓石武四郎的翻译和《新新》刊物的引介,冰心文学对形塑台湾青年反殖民意识和东方文明主体意识起到重要作用。50—60年代,受冰心影响较大的林海音、琦君、王鼎钧、“创世纪”诗人群在参与台湾文化重建过程中,丰富了母爱主题散文、社会问题小说、“冰心体”小诗等创作,以文本模拟互文的关系,助力台湾文学发展。60—80年代,苏雪林、夏志清、余光中等学者对冰心抒情性诗文的讨论,成为透视台湾“西化”风潮下“反传统”和“反西化”问题的重要维度。90年代以来,即便在台湾“本土化”的氛围下,很多台湾作家、学者仍认同冰心是“文坛祖母”,冰心作品被编入台湾教科书,持续影响着台湾的小读者。大量第一手报刊资料和台湾作家的口述访谈表明,百年间冰心文学在台湾的影响赓续未断,并由此推动了台湾文人创造出新的文学境界。冰心文学的价值意涵及其话语延伸空间的互构关系,奠定了其在两岸文学谱系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翻译活动虽有所发展,但翻译文学仍处于中国文化多元系统的边缘位置;五四运动之后,翻译文学跃居中心位置。文章试用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结合中国当时的文化语境,分析中国翻译文学在五四运动前后地位的转变及其原因,兼论五四时期中国翻译文学的作用与影响。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文学在文学思想、语言发展和形式库方面需要翻译文学来为其提供新的思想和文学话语。  相似文献   

9.
冰心,才华横溢、成就卓著。“在所有‘五四’期作家中,只有冰心属于她自己。”的确,冰心以她温婉、秀丽、清隽、淡雅的独特风格傲立于群星璀璨的现代文学史上,她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姿,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生于1900年的冰心,这位“五四”以来便走上文坛的“世纪老人”,经历的风风雨雨对她的文学风格带来了影响。冰心前期的作品,描绘较多的不是血雨腥风的残酷斗争,而是着力于叙述自己家庭的温  相似文献   

10.
<正> 给散文加上“女性”的限制,自然是指女性作家的创作.把它们归为一类加以研究,是因为有了“妇女文学”这个大前提.“之所以打出‘妇女文学’的旗号,并不是要和传统文学分庭抗礼,而是试图召唤起一支新的文学队伍——妇女作家群,以女子物殊的生活体验和女性创作风格,去有意识地丰富以男性作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学.”女性作家作为群体形象出现于文坛,始于反帝、反封建、提倡科学民主、个性解放和男女平等的“五四”时期;她们的出现,既  相似文献   

11.
滥觞于五四时期的现代乡土小说到20世纪30年代左翼时期发生了明显的转向。王任叔作为五四乡土作家,后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了左翼乡土作家。从五四到30年代,他的作品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风格色调都有了一个明显的跨越。透过王任叔乡土小说创作的变化,揭示了五四时期到左翼时期乡土文学从文化启蒙逐渐过渡到阶级批判,从对国民性的改造逐渐转移到对农民阶级意识觉醒的挺进,这种文学现象的转向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冰心是“五四”时期蜚声文坛的著名女作家,和同时期有成就的作家一样,她的创作刻下了时代的印痕,也显示了自己特异的风格。冰心不象鲁迅那样深沉冷峻地剖示现实;不象郁达夫那样露骨直率地表白自己;不象废名那样冲谈闲适地描绘田园景色;也不象许地山那样禅味十足地讲述异域传奇。她有自己的美学情趣和创作天地。她象一个爱的使者,以其轻扬柔曼的歌喉唱着爱的颂歌,传播着爱的福音。  相似文献   

13.
冰心是中国现代女作家的杰出代表。从她被五四惊雷震上文坛的那一天起,便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引人注目。她用自己成功的艺术实践,允分显示出被解放了的女性的文学创造力。 在冰心的创作中,写得最好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女性题材的作品。如果说冰心前期创作确实“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的话,那么从三十年代开始则一攻婉约初衷而变得苍劲朴茂了。冰心笔下的女性形象同样经历了这种嬗变,这是冰心创作中,也是现代女性文学发展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庐隐和冰心早期短篇小说创作风格、思想性及艺术特色的比较,阐述了家庭环境、个人经历和五四前后的社会环境对她们作品的影响,展现了“人生派”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家的不同创作思路。  相似文献   

15.
<正> 用“为人生的艺术”概括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新潮”作家群的文学观由来已久。他们的小说创作活动通常被归结为批判现实,改良人生。这一概括并无不当,却显得粗疏。它揭示的只是文学家对待生活的态度,无力反映作家表现生活的独特方式。五四时期,在东西方文化剧烈碰撞的社会背景下进行人生选择的作家们,表现生活的方式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审视五四新文学 ,并对五四时期一些重要作家的创作进行分析 ,进而认为 ,五四新文学的现代性品格 ,在于消解以儒家文化为表征的父权文化 ,而力图建构女性神话。正是对女性个性生命欲望的关注 ,才极大地赋予五四新文学现代性。由于五四新文学的这种现代品格 ,使五四文学话语迥异于以往旧的文化话语 ,五四文学话语不仅以白话文出现 ,而且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欲望话语  相似文献   

17.
文章立足于文学与宗教的一般联系,探讨了“五四”时期我国文学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宗教在文学领域所留下的斑驳而又清晰可辨的投影。宗教文化参与了这一代作家的文化———心理建构,影响到他们精神个性的形成,并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文学观、创作观及其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18.
1925年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把“五四”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向了新的阶段,振奋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气,当然也推动了作家们的世界观发展和创作上的追求。对于“五四”以来的老作家叶圣陶来说,“五卅”运动对他创作的推进是很显著的。我们认为,“五卅”运动时期的斗争实践可以说是叶圣陶思想发展和文学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路标。先前,他是一位潜心于教学、创作、编辑的优秀文学工作者,在历年的创作上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前此的他,尚未直接投身于时代的群众斗争的洪流。从“五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过三个创作高峰:“五四”时期、“左联”时期和抗战时期。抗战时期的文学以意识到的革命政治内容、进步的创作方法和比较成熟的创作队伍为特征,虽然它不象“五四”文学那样具有开创意义,没有那种令人目不暇接的纷呈的色彩,但它比“五四”文学的步伐更稳重,色彩更明朗,艺术上更凝练,它是“五四”文学和“左联”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题材的相对集中,说明作家对文学为人民革命服务在认识上的一致和自觉性的提高;众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和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长篇小说、多幕剧、长诗等大型文学作品,反映了新文学对更高的美学理想的追求.如果把“五四”比作播种的春天,那么抗战文苑则呈现出一派金秋景象。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几乎是个蒙尘的领域,而他的创作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则更是个有待深入探索的问题。郁达夫的创作作品与翻译作品在思想内容、主人公形象、作品格调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美学一致性,体现了二者之间相生相长的互动关系,说明了翻译与创作在一国之文学中同等重要。这对研究兼作家与翻译家于一身的"五四"翻译家群体也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