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安忆从女性的视角捕捉普通女性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平凡女性柔弱性格中坚强的一面、展露寻常女性性别角色中软弱的一面,本文以此为契机来观照其笔下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以爱情为主题,审美为旨归,向读者呈现出本真的女性情怀和内在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2.
女性的性别角色与“拾海人”的创作心态决定了王安忆女性书写的边缘状态。她不推崇女性霸权,也不逃进私人空间,更不以凸现女性欲望来张扬女性的主体意识,而是以入世务实的平常心书写着位居社会边缘的“边缘女性”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在传统男性霸权的边缘充分地发掘出女性的柔韧力和生命力,真实而有力地完成了对男性关于女人、城市、爱情等书写的解构,塑造出一群边缘女性的强者形象。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王安忆的两部作品<长恨歌>和<富萍>的分析,试图表达对社会中女性的一种关切、理解和期望,说明女性话语与文化面对庸常的男性是坚韧的,面对男权传统是反抗的、质疑的,但是,女性话语与文化在现实中,确实是一种天然缺失的状态,从而进一步揭示男权传统中女性自我缺少真正的文化内涵与防护界限的事实.  相似文献   

4.
王安忆是当代文坛举足轻重的女性作家,奠定王安忆丰碑式文坛地位的是她的长篇小说《长恨歌》.她以女性的细微和敏感切入女性生活,在她看来如果将这个世界比作一件华美袍,如果将这个世界比作只有一种存在物--人,那么女性就是这袍上万千种令人眩目的饰品,而隐在这些饰品背后的那一部分则是男性世界,这是做为"底"的世界.女性再繁闹也不过是佩饰,是坠子穗子,并且光阴会剥离它们的光彩.王安忆为女性的被动处境和易逝的红颜发出轻轻的叹息.  相似文献   

5.
王安忆作为一名当代女性作家,在其创作过程中,不仅受到来自传统男权文化的影响,而且也深深受到西方当代文艺思潮特别是女权主义的冲击,而这些影响的痕迹分别在她不同时期的小说文本中以不同的女性意识形态体现出来了。试就王安忆小说文本中女性意识的不同表现来探求其女性写作道路的变化发展轨迹:即从欲望写作到民间叙事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蒋韵、徐小斌、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创作,关注家族女性命运,主要讲述超越个人生活的更为阔大的家族生活,显示女性在家族"消亡和离散"的故事中受难的个人生活轨迹和心路历程,并探讨这些女性的心灵如何坚忍地在苦难中得到救赎.  相似文献   

7.
当代城市女性在传统和现代之间碰撞,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秉承了“海派文化”之“庸常之美”的上海女性,她们在分享现代城市的自由的同时展现一种本色的美、诗意的美。她们能少受传统的拖累,又不是以激进的姿态前行,而是在两者之间自如地穿行。她们给人们呈现一种延续“未完成的现代性”的姿态。本论文从女性视域和现代性的大文化背景下来阐释王安忆的城市女性在当代对抗现代化的困境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王安忆的作品中,女性与城市的关系非常紧密,她们二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些女性居于城市,浸染了这城市的气息,她们大多具有机智世故、坚韧顽强、能屈能伸的性格,有着非常大的韧性,这也正如上海这座城市一样,不管经历了什么样的战乱和磨难,却总能顺势而变,蓄势待发,以不变应万变,劫难之后又焕发生机,甚至比以前更有活力。文章以几个具体女性形象为例浅析王安忆作品中的女性和城市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性别角逐中的女性——王安忆小说中女性意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王安忆的“三恋”、《米尼》、《我爱比尔》、《长恨歌》等作品中,可以考察出“性别意识”对其创作主题的影响及其小说创作的性别特征:1、性别游戏间倒错的女性位置;2、传统性爱中反叛的女性之躯;3、游离于政治与伦理的女性命运。  相似文献   

10.
女作家铁凝发表于20世纪末的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具有浓厚的思想底蕴和认识价值。它通过三个平凡女性的成长历程和她们的生存状态,刻画出历史转型与时代变化中,当代都市女性的思想意识与生活状态。这三位女性虽然有不同的性格和命运,但都经受了家庭与事业、生存与斗争、爱情与婚姻等多重考验。她们与传统封建思想、伦理道德范畴之间,既进行着不懈地抗争,又存在着无奈的妥协。分析这三位女性的故事,意在展示女性生存的真实境况,与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艰难历程。小说不仅表现出明显的女性意识,也寄予了真切的人性关怀。一方面,受传统伦理道德的制约,女性难以获得真正独立的自我意识;另一方面,女性自身对男性长期依附的心理,有效地配合了外界环境对她们的压抑和剥夺,从而酿成了女性的命运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