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辉 《公关世界》2009,(8):52-52
或许有人认为,面对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欺诈行为无孔不入的现实,而奢谈“信”,不是呆傻,也是犯神经!任人评说吧!我的想法是,如果时下“信”真的被践踏殆尽,无“信”可言,不是更需要说“信”,呼唤“信”的复归吗?“信”,守诺践约之谓也。  相似文献   

2.
刚到德国时,自己最不能适应的不是香肠、沙拉,也不是猪脚与酸菜,而是最简单的“水”,尤其是所谓的“矿泉水”。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得好:“会花钱才会挣钱”,同样,理财的目的不是为了“节约、省钱”,从某种意义上讲,理财是为了促进消费.促进合理的消费。“花钱”不是罪过,合理地花钱是一种好的习惯,相对而言“能省则省”与”有多少用多少”都是一种不健康的消费观。  相似文献   

4.
我反对“守贞课”,不是反对守贞;反对禁欲型性教育,不是反对禁欲。“守贞”与否是个人选择的权利,这权利应该得到尊重。而“守贞课”所代表的禁欲型性教育,恰恰是要剥夺受众的自我选择权。  相似文献   

5.
为加强民政干部队伍自身建设,认真贯彻江泽民总书记“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的指示,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把向孔繁森学习的活动引向深入,使西城区民政工作再次进入全国先进城区,西城区民政局开展了“一个字、一句话、一件事活动”。一个字,这个字是“做”。所谓“做”,是把工作目标、计划、安排,变成事实,是落实,是俯下身子去干,而不是听、不是看,更不是“转”和“说”。“做”就是务求实效。什么事情停留在“说”是容易的,深入下去难,搞形式容易,求得实效难。“做”,就要坚持“严、细、深、实”的作风…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推荐陈寅恪先生为清华国学院导师.校长曹云祥说:“他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先生生气了,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廖廖数百字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林磊 《现代妇女》2007,(11):22-24
有一种“艳遇”通过网络发生,但不是“虚拟性爱”,也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夜情”,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试婚同居”。它只是在旅游途中,找个有好感的异性“临时性”住上几天,然后各走各的——  相似文献   

8.
钟凯 《中外书摘》2014,(12):104-106
小龙虾到底是什么?小龙虾的真名叫“克氏原螯虾”,是一种如假包换的淡水虾,根本不是虫子。它和龙虾有亲戚关系,分类学上它们都是“十足目”,龙虾是龙虾科、正螯虾科或拟螯虾科,而我们吃的小龙虾则是蝲蛄科(所以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它被直接称为“蝲蛄”)。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相当于人和猴子的关系,都是一个“目”,但不是一个“科”。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的“多事之秋” 行将过去的2013年是中国新闻界的“多事之秋”。这不是管理当局故意打压媒体强加的,也不是网络推手愣生生抹黑媒体炮制的,而是某些国内媒体“自作孽”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吕静波 《职业时空》2008,4(9):64-65
“通识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1829年,它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其目标是培养一个全面的人而不是片面的人,是培养一个通达的人而不是闭锁的人;通识教育是一种手段,通过实施通识教育而达到全人教育的目标;通识教育还是一种课程体系,它与“专门教育”相对应,是一种“全面教育”、“普遍教育”。  相似文献   

11.
黄永潮  王堂生 《现代交际》2023,(10):1-8+121
“无产阶级解放”与“全人类解放”是马克思恩格斯写作《共产党宣言》的中心线索,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互动的关系。“无产阶级解放”与“全人类解放”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解放或两次解放,也不是所谓解放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完全统一的,是无产阶级追求共产主义这一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也是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集中体现。“无产阶级解放”是过程与路径,“全人类解放”是目标与结果。  相似文献   

12.
小康说话了,只有一个字,不是“爸”,也不是“妈”,而是“鸡”。她看着小康薄薄的嘴唇因为这个发音轻启,还没有合上。她再次拟声:“喔——喔——”.  相似文献   

13.
政声人去后     
关玉生 《老人世界》2010,(12):29-29
张士英同志是由中组部表彰的全国离休干部先进个人。我之所以尊重他,并不是他的荣誉,也不是因为他是领导干部,当过行署专员等,而是他的平民情怀,他的“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老黄牛”精神。  相似文献   

14.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总是围绕着“义”、“利”二字打转。可是,假如我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呢?  相似文献   

15.
宋代有位禅师在谈到自己修佛悟道的体会时说:“老僧三十年前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修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说的是人涉世之初,对一切事物都以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不掺任何主观杂念。但随着在尘世历练日久,懂得了看到的未必真实,便开始透过现象探完其本质,这便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相似文献   

16.
“等价”并不是“换客”们的核心词,他们的口号是“需求决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好的数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知识,从而达到从“教会”向“学会”到“会学”的方向发展,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就是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的学法指导。  相似文献   

18.
我读的闲书     
我看《哈利·波特》的中文版,当时是一口气读完的,喜欢它里面的两点,一个是作品里设置的一个“九又四分之三车站”——不是“九车站”也不是“十车站”,车站本身的限定是一个现实和魔幻之间的衔接,特别好。  相似文献   

19.
知行合一是明朝的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知行合一的思想对我国当下的社会工作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外交使节”现在指的是外交人员,但“使节”的原始意义指的是物而不是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