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审美文化生态和审美文化史研究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审美文化生态是指审美文化赖以生成、发展、变化的环境总和或有机完整系统.它的研究任务是深入把握审美文化与其生存环境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为准确揭示特定时代审美文化的审美理想和基本特征,全面分析审美文化的本体内容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基础.而审美文化史研究可以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中认识中国古代美学、审美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中国当代美学和审美文化研究的发展建构,提供坚实的历史支撑和自觉的理论导引;对挖掘民族文化精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解决新世纪全球性的诸多普遍问题,开掘丰富的思想资源,奉献有益的行为参照.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丰富而深邃,蕴含着浓厚的东方文化特色和哲学伦理思想,在世界建筑文化史上独树一帜.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群体组合,以及在外观上呈现出的大屋顶、建筑装饰、色彩运用等特色,不仅具有自己独特的实用价值及审美价值,而且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3.
关于水利文化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水利文化的定义入手,阐述了水利文化的基本内涵与外延,中国水利文化史的主要内容及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水利文化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最后二十年的中国文化史研究,在学术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从学科史的角度看,从80年代初开始,在梁漱溟、蔡尚思等一批著名学者的倡导和组织下,专门性的研究机构和学术期刊相继创办起来,学术会议不断召开,从而积极推动了文化史研究的开展。到90年代末,学界已形成颇具规模的学术队伍,先后出版了约20种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丛书、200余部以“文化史”冠名的综合性著作,文化史研究呈现出兴盛的局面。就研究取向言,文化史研究与中国的道路选择、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思潮紧密相关。大体说来,80年代批判和否定中国文化传统的声音高一些,90年代认同和肯定中国文化传统的声音多一些。继往开来,回顾和总结这20年的学术史,意在推动当下的文化史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探讨陈安仁在《中国文化史》中所阐发、运用的“文化”概念、文化史研究理论方法及文化通史编撰形式,通过分析、评价其得失,指出其中值得今天文化史研究反思和借鉴之处,并由此强调一部好的文化通史著作应做到理念、方法、材料和文本的兼容与和谐.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发展到近代,学术思想日臻成熟,理论体系逐渐完备,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从本质上讲,中国文化史是一部中国文明的发展史,是伴随着近现代史兴起的学科。而柳诒徵先生的代表作《中国文化史》正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集大成者,其中的传统史观体现了他对历史问题的基本看法。  相似文献   

7.
正主持人语:中国文化近现代的过程艰难曲折,并且产生了观点各异的文化观。当代学者对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的研究,其实也是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道路、目标的思考。本辑论文的思想兴趣,即是通过中国近代文化的研究,探寻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道路与目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中国文化史导论》的评述,揭示了钱穆在中国文化史研究上的贡献:建立的一整套人文主义特色的文化观和方法论;从中国固有的地理及气候环境出发.探讨中国文化、文明起源的背景和历史演进的阶段;突出了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中的融和精神;尤其是在中西文化史比较方面,反对不加分析地把中国文化传统与性格的不同,看成是一古一今之别,反对以西方文化模式剪裁中国文化,阐述出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90年代,当代审美文化以前所未有的特点和规模在中国大地上迅猛发展,一方面造成了传统美学的生存困境和严重危机,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学界向审美文化研究的学术转型的渐趋自觉和蔚成热潮。这种审美文化研究大致表现为三个学术维度,一是对审美文化概念本身的学理性探讨维度;二是对当代审美文化实践的批评维度;三是对传统审美文化资源的研究维庋。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更是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他把马列主义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中国的民族文化有了充实的、有益的营养;他对民族文化传统进行了批判的继承;他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对待中华文化,博采各国文化之长,使中华文化更加灿烂多彩。  相似文献   

11.
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科,既负载着文化,也传承着文化,其学科特点使之担负起了培养学生审美人格的使命。本文主要从审美人格培养的内核、载体、发展方向去探讨语文教育在其中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语文教育中审美人格培养的显性途径和隐性途径,将语文教育与审美人格的培养二者贯穿起来,促进学生审美人格的构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宗教意识淡薄,它将个人的人生价值观限定于此岸,缺少形而上的超越性.在当代,这直接催生了审美文化中宗教意识的畸形发展.因而缓解中国社会当前面临的信仰危机,正是宗教意识应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华观赏石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充分反映着中华文化的辉煌,折射着百家、圣、哲的智慧光芒,也闪耀着文学、艺术、音乐、美学的光彩。回朔中华观赏石的源流,依据成因及用途对观赏石进行分类,探析观赏石的美学价值,是观赏石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孔子学说具有“集大成”性.所谓“集大成”是指其思想、学说具有集往成、开后说的性质.孔子之所以能集大成,首先是因为他“宗周、故殷、据鲁”,故能集三代文明之大成,尤其是“夏殷周诸圣贤之学说”,“集合而组织之”.不仅如此,孔子之学以仁爱精神唤起人的道德理性和社会伦理责任,如何成德、成圣成为其学说的主旨,进而规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视野中的卡夫卡及其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艳兵 《东方论坛》2006,(1):26-31,44
卡夫卡无疑是一个西方作家,但他对东方文化,譬如日本艺术、印度宗教,尤其是中国文化却情有独钟,他阅读了大量中国文化典籍,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已明显地体现在他的思想和创作中;卡夫卡是一个犹太人,但他一直生活在基督徒中间,他不信犹太教,但对基督教思想却有着深刻的体悟和亲和性;他是一个接受德语教育并用德语写作的作家,尽管他对德语的掌握和运用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他在德语中却始终感到自己是一个陌生人。他生活在绝大多数人说捷克语的欧洲城市布拉格,他在家里经常使用捷克语,他还学过英语、法语、意大利和意第绪语,他渴望在犹太语中找到自己的家,但他最终却未能如愿。全部的文化冲突几乎总是以语言为依托的,卡夫卡由于如此深刻地体悟了语言的冲突和困境,因此,他对文化冲突的描述和表现总是和语言问题连在一起,而这又使得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具有非常浓郁的现代气息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传播的媒介。指出作为五千年中国文化的载体,汉语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的同步,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是文化教学、文化传播的过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根据语言教学的特点,有其自身的分类及循序渐进的导入过程。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具有阴柔美、曲线美、流畅美、名称美、意境美等美学特征。通过分析,女大学生一般拥有较深厚的文化功底,且具有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爱美等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根据女大学生的审美心理规律,从审美的角度优化太极拳教学,引发由欣赏—羡慕—向往—理解—实践—愉悦的心理效应,激发与培养女大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满建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6):67-69,73
方鸿渐是在中西文化碰撞产生的混血儿。中国传统文化在赋予他人性中正直、善良一面的同时,也窒息了他的个性的发展,造成了他的懦弱无能。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短暂游离并未使他获得真正的西方文化人格,反而使他丧失了原来的文化立场,他徘徊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中,人格产生了分裂,因而他无法突破精神的围城,摆脱人生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及群众性等特征的优秀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作为一种高度的理性自觉,是自信与他信的双重审视与辩证生成.在自信基础上的他信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成逻辑,他信基础上的自信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逻辑,两者共同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