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暴"和"爆"在当前的构词能力明显不同,"爆"族新词不断出现.由于"爆"已经从其两个主要义项中分化出了一个新的义项,即指事情"超出一般",以及媒体的推动,加上现代人往往追求时尚,张扬个性,使"爆"成了强势词.建议对于那些使用频率高、使用范围广、意义比较稳定的新词进入到《现代汉语词典》中.  相似文献   

2.
"笑"有两个基本义项,具有义项1的"笑"是非及物动词和一价动词,具有义项2的"笑"是及物动词和二价动词。"笑"在现代汉语中可以构成不同的句型和句模。根据人们的心理状态,"笑"在具体句子中可以分化出不同的动态意义,这些意义呈现连续统状态。  相似文献   

3.
文章讨论"人定胜天"的古代原本用法和现代通常用法,包括五个部分:一为一次小调查,这是引言;二为古代原本用法;三为现代通常用法;四为两种用法的比较;五为作者的几点议论.作者认为,语言历史发展表明,"人定胜天"已经先后出现了两种很不相同的用法.兼顾古今汉语的词典,"人定胜天"词条下面应立两个义项.对"胜"和"定"的解释,两个义项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认知的角度考察了现代汉语中副词“还”的各个义项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 ,并以各个义项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为依据描述了现代汉语中副词“还”的语义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5.
运用语料库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厚"字在现代汉语中的义项分布情况进行重新描写排列,在《现代汉语词典》基础上更改了2个义项,发现了5个新义项。  相似文献   

6.
"花"的义项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分得很细,达19个义项。可以用隐喻和转喻的思路分析义项之间的关联,从而深刻理解各义顶的含义。可以对各义项的组词进行排列对比分析及在句子中的位置分析,从而感受到"花"字在汉语系统中的丰富和繁杂使用。通过研究,发现《现代汉语词典》对一些重要义项未能概括,对一些组词中的"花"义未作说明,还有构语上的一些新义未能纳入。建议应该合并几处义项,并将"图案"义列入"花"的义项,并慎重对待方言义项。  相似文献   

7.
"龙"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一共有22个义项,我们在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日书>中发现,"龙"还有一种特别的用法,意为"禁忌".龙具有这一用法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龙是神圣的,人们崇拜龙,从而产生禁忌心理;另一方面是因为"龙"的原型是蛇,人们对蛇的惧怕在龙身上延续着,因而产生禁忌心理.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汉语中,"水货、行货"这两个词使用频繁,意义变化很快,反映出方言词和行业词对全民语言的影响.同时,这两个词众多的名词性义项在当代都并存使用,常常影响交际,因而急待规范.  相似文献   

9.
"镬"词义系统中"镇水之物"这一义项,是在人类认知模式和特定社会文化语境的双重影响下引申出来的.汉语古词常有义项缺失,通过对古词形音义的理据分析,可以恢复古词音义流变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0.
文章探讨了"险"字的义项,重点阐述了三个问题第一,"险"有"不平"之义,其本义是"地势不平,难走",其近引申义是"泛指一般的不平",这可以从"险"的反义词是"平"和"易"中看得出来.第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险"字的引申系列和词义系统.第三,用这个词义系统与<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的义项相对照,指出<汉语大字典>的义项(4)"遥远"、义项(8)"疾、迅猛",逸出了"险"字的引申系列和词义系统之外,引例又是孤证,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1.
"修辞"跟"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四者在性质上有本质的区别."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的三要素,"文字"是语言的记录符号体系,"修辞"则是对语言诸要素的运用.它们之间并非并列的关系,逻辑上并不在一个层面.但是,现行的诸多《现代汉语》教材却将"修辞"作为一个区块与"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四个区块并列,造成了知识与知识运用之间的脱节.在《现代汉语》课程建设与教学中,应清醒地认识到"修辞"在现代汉语教学体系中的中枢链接作用,有意识地将"修辞"与"语法"等四大区块进行协同融合,即紧扣语言的三大要素及文字讲修辞,从而实现知识与知识运用之间的有效链接,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语言能力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2.
通过运用语料库技术,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拿"字在现代汉语中的义项分布进行了描写,在《现代汉语词典》10个义项基础上,又发现8个新义项。同时对新增8个义项成立的原因进行了理论性解释。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探讨<儿女英雄传>一书中副词"索性"的用法,从"索性"所修饰的结构与句式看,"索性"常用于动宾结构,多用于"把"字句,其谓语部分必是一个复杂成分;从语义特征看,"索性"所修饰的句子,其主语NP具有[+人,+施事]的特征,谓语VP多数有[+述人,一心理,+及物]的特征,"索性"本身语义特征为[+人的主观意愿,干干净利落,+做某种动作行为].该书中"索性"可修饰否定式的述能结构,又可修饰被动句,这是近代汉语副词"索性"不同于现代汉语之处,其余的用法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4.
《汉语大词典》"逮(包括其所构成词条)"的释义与书证,皆有可商榷之处单词释义中或义项可以撤消,或义项释义不确;构成的词条或所释不妥;书证或难以说明所释,或句读有误,或裁取不当.  相似文献   

15.
释“石”     
"石"是汉语中的一个常用名词。从上古到中古"石"一直有yak或ǐεk的读音和"大"的义项。上古和中古时期的"硕"也有上述两个读音。从现代汉语方言材料来看,"石"跟"硕"在读音上发生分化的时间是近代以后。虽然"硕"也有"大"的义项,但跟"石"不同的是,该义项是其语源义,而"石"所具有的"大"的义项是由于跟"硕"读音相同,通过通假的方式获得的,其本身并无该义项。"石"的"量器"义是在其为"容器"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石"经常作为称重物的量器,因而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作为重量单位词的义项。表示"谷一百二十斤"的"石"跟"■"是同源词。"石"读为"儋"的原因之一是从俗,其发生的语言基础是汉语中存在的同义换读现象。  相似文献   

16.
"老师"称谓源流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宋以前儒家文献中的"老师"一词与"大儒"、"宿儒"对应,泛指硕学大儒,与现代汉语里的"老师"相比,在语法上还有一个重大区别,即"老师大儒"的"老"字有实意,而现代汉语中"老师"的"老"字只是一个词头.唐宋时期宗教用语中的"老师"一词,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多用来指称传教者,而不用于世俗的教育者.明代嘉靖之后,受科举制度的影响,"老师"一词演变为门生对座师的尊称并逐步成为一般弟子对先生的尊称.进入20世纪,伴随着新式学堂的大量出现和科举制度的废止,"老师"的称谓最终脱去与科举制的关联.而"老师"真正用作对一般教育者的尊称,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相似文献   

17.
<汉语大词典·羽部>"翩"的义项⑥释为:"通‘谝'.参见‘翩翩'⑨";而"翩翩"的义项⑨则释为:"花言巧语.翩,通‘谝'".其以"谝"释"翩"的立论依据是清代马瑞辰对毛诗的训释.<诗经·小雅·巷伯>:"缉缉翩翩,谋欲谮人."通释云:"翩翩即谝谝之假借."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气"式结构的特点、"气"的性质,在现代汉语合成词的构成方式和语法单位(主要是语素和词)语法功能虚化的特点中具有重要意义.该结构是由支配式结构向支配式复合词过渡的形式,多数结构已经完成了这种转变而变成了一种支配式的复合词.  相似文献   

19.
<百喻经>中的"都"全为范围副词.按其语义指向,可分为四类.拿它与现代汉语范围副词"都"的用法相比较,有两点不同<百喻经>"都"语义指向谓语时,句子主语一般是表示个体概念的单数名词,"都"强调动作本身的彻底性、周遍性.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百喻经>"都"语义指向宾语时,总括宾语表示的全体对象,不受条件限制.而现代汉语范围副词"都"总括宾语时受限.<百喻经>中的副词"相"主要有三种用法"互相"、"递相"和"偏指",与现代汉语副词"相"的意义差不多,都主要表示"互相","递相"义和偏指用法很少.  相似文献   

20.
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穷尽性分析了10 000条共计98万余字的"亮"字语料,对"亮"在现代汉语中的义项分布情况进行了描写,发现"亮"除了《现代汉语词典》已有的7个义项之外,还有"发光物发出的光""地位或品质较同类事物优秀""前景光明""(目光)明亮而兴奋"4个义项,并用物性结构理论对"亮"字义项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