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伯林和凯论证了基本颜色词的普遍性,他们指出人类语言有十一个普通的基本颜色范畴:白、黑、红、绿、黄、蓝、紫、粉红、橙、棕、灰。各种语言的基本颜色词所表示的颜色不超出上列11个范畴。汉语中,人们使用的“棕”(或“褐”)“红”、“橙”、“黄”、“绿”、“蓝”、“紫”、“灰”、“白”、“黑”10单颜色词可以确定为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基本颜色词。英语中有brown、red、orange、yellow、green、blue、purple、grey、white、black、pink。可以看出英汉基本颜色词除p…  相似文献   

2.
色彩词在语言中极其丰富。归纳比较了英汉语言中常见色彩词(赤、橙、黄、绿、青、蓝、紫以及黑、白、灰等)的含义,强调了解色彩词的比喻义、引申义在日常使用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汉语《辞海》把颜色分为七种基本色:红、绿、橙、蓝、靛、黄、紫,即我们生活中常说的“赤、橙、黄、绿、青、兰、紫”。美国《大百科全书》把颜色分出六种基本色:red,orange,yel-low,green,blue,purple。大自然中颜色的变化千差万别,表达颜色差异的词汇也多姿多彩——英语Webster大字典列出了多达267种表达颜色及颜色差异的词汇。本文旨在对英语中丰富多彩的颜色词的表达、语义理据类型及其社会文化内涵做一探讨,以期摸索出英语颜色词的某些特点和规律,得出一些构词、语义、修辞和语言文化方面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选取先秦经典诸子散文六部,对其颜色词范畴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了颜色词的搭配对象,对颜色词的语义进行了解释。在此基础上,发现先秦颜色词的语法特点和认知特点:从语法上看,表现为颜色名词大量出现、颜色动词逐渐增加、颜色词受到副词修饰。从认知上看,表现为六大颜色范畴基本成型、颜色认知体现出不均衡态势、典型颜色凸显、对白、黑、红三种颜色的认知更显精细、颜色词隐喻更具体生动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妙趣横生的“色彩”世界李卫航“赤、橙、黄、绿、青、蓝、紫,构成一个多姿多彩的自然世界,而这五颜六色又同时构成一个色彩缤纷的语言世界。那么,自然界中的Red(红色)就仅仅代表“红色”吗?事实上,这些指示颜色的词汇在原有语义的基础上,不断延伸、转化,其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中医人格特征与颜色偏好的相关性,用《中医五态人格测验》测量大学生人格特征。以五行和现代两大颜色体系的颜色为材料,用对偶比较法测量大学生的颜色偏好。结果表明,大学生在现代颜色体系下的颜色偏好顺序为白、红、黄、蓝、绿、黑,且男女差异不显著;中医五行颜色体系下颜色偏好顺序总体上为黄、青、白、赤、黑,但男女差异显著。在现代颜色中,太阳与蓝偏好呈负相关,少阳与红呈正相关,太阴与黑呈正相关与白呈负相关;在五行色中,男大学生的相关不明显,女大学生太阳与黄呈负相关,阴阳和平与青呈负相关,少阴与青呈负相关、与黑呈正相关,太阴与赤呈负相关、与黑呈正相关。认为大学生人格特征与颜色偏好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由于需要,人类创造了颜色调。颜色调经过长期的积淀,往往不单纯表示颜色,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含。它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审美情趣及民族心理等。不同语言的颜色词的文化含义殊为不同,汉语中的“红、黄、黑、白”等颜色词的文化含义,正是汉族的历史、审美情趣及民族心理等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摩尼珠     
佛陀在灵山会上时,手中拿了一颗随色摩尼珠,问四方天王道:“你们看一看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四方天王看后,互说道是青、黄、赤、白等不同的色泽。佛陀就将摩尼珠收回,舒开手掌又问道:“我现在手中的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  相似文献   

9.
红、白、黑三大颜色词在汉民族文化与英美文化的联想意义、象征意义及语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用其常见、易混淆的短语及习语进行英汉对译,让人们了解颜色词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黑·青·玄     
黑·青·玄作为颜色的“黑”,在许多地方常被“青”与“玄”所替代。顺从沿袭了几千年的习惯,这种替代早已成了常识。但若细究起来“黑”、“青”、“玄”三种颜色是并不一样的。黑,作为“白”的对立的颜色,俗语形容得最为准确:“墨黑墨黑”或“漆黑漆黑”,其色如墨...  相似文献   

11.
认知语言学认为,词的语义结构就是一个范畴。语义范畴以原型意义为中心,通过隐喻认知模式向外扩展和延伸。本文依据原型范畴理论,探讨空间介词behind的原型图式和其语义范畴围绕原型意义向外延伸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原型范畴理论视域下的词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角度提出,语义范畴具有原型效应,应当以基本范畴词为核心,重视多义词各义项间的理据性联系,并通过语义聚合与切分、语义联想等手段,以原型词义为中心,在不同的认知范畴间建立起关联,帮助学习者探索出认知与语言的映合规律.  相似文献   

13.
古今汉语中的多功能语素“除”有动、介、连三类用法,清除、排除、限定、加合、必要条件等9种语义,基于其构建的“排除”范畴概念空间及“除”类词语义图表明其语义演变有较强的规律性,具体表现为演变路径的“非任意、有理据、模式化”特征。“除”类词语义演变的机制包括“特化”“隐喻”“转喻”“回溯推理”“语境义吸纳”“等值义凸显化”等,“排除”义及其隐含语义框架“论域=排除项+剩余项”是其他多种后起语义的共同来源与语义基础。  相似文献   

14.
先秦“五正色”色相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文献所说"五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究竟是什么样色彩,学术界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文章通过对古文献梳理以及相关学科的综合研究,并对先秦时期"五正色"的色相特征做一个比较深入的色相分析。结果表明,先秦时期所说的"正色"是指当时的丝绸颜色规范,为了使丝绸颜色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先秦时期则以野鸡羽毛的特征来界定"五正色"的色相。对比先秦时期丝绸染色方法和染色结果,证实了先秦时期"五正色"正是野鸡羽毛的五种主要色块。  相似文献   

15.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语用预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型范畴理论是对传统范畴观的批判发展而来的,从语用角度上来看,一些语用预设由于也同样具有相似的特征或属性,它们也能构成各种各样的语用预设范畴,并表现出原型结构,它们和概念、句法原型结构的不同是前者属于言语中的语用范畴,后者属于语言中的语义和语形范畴。语用预设的原型结构的各成员作为一种隐前提参与缺省推理和非缺省推理,缺省推理的隐前提是原型结构中的典型成员,非缺省推理的隐前提是原型结构中的非典型成员。从语用预设的原型结构出发,可以比较好地解释语用预设的不同选择以及一些语用预设的“看似不合理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中日颜色词在运用方面具有很多相似性,但又存在着许多不同点。文章试从颜色词“黄”出发,通过其语义特征,进行中日两国的文化内涵异同的比较,以便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文化所谓的青、赤、黑、白、黄"五色"中,"白"与"黑"的象征意蕴较为突出,这就使得中国古代小说的白肌黑肤描写潜蕴着更多的文化表征。首先,古代小说描写的白肌黑肤总是隐喻着某种德性,并拥有了褒贬符码意义。大体上说,黑色肌肤指向了尊贵、刚直、邪恶三个层面;而白色肌肤则容易使人联想到男子的光明磊落、女性的白璧无瑕。其次,白肌黑肤暗寓着美丑判断,其中的德貌错位现象对"以貌取人"的观念构成挑战。再次,在描写过程中,白肌黑肤还被注入了特定的性征和非性征,从而为故事的打开作了趣味性的铺垫,成为孕育故事、推进情节的结构张力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使用对比方法把汉日颜色词,主要是"红、白、黑、黄、绿"这五种基本颜色在日常生活中的用法加以罗列,并对其代表的不同文化内涵的差异进行了分析。以便人们更深层次地了解日本的文化背景,掌握颜色使用的文化内涵,达到更好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9.
语义范畴与词义演变的认知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认知语言学认为一个词的不同义项不是没有联系的任意组合 ,而是构成一个关联的语义范畴 ,这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通过对汉语的“头”和“在”这两个常用字的语义范畴、原型意义及词义和词性演变的分析 ,认为词义演变是隐喻和转喻认知方式的结果 ,是有规律可寻的  相似文献   

20.
大豆(Glycine hispida(moench) Maxim)为蝶形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曰:“大豆有黑、青、黄、白、斑数色,惟黑者入药,而黄、白炒食作腐、造酱、炸油,不可不知其性味也。”这里笔者主要谈黄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