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关于《春秋文学编年史》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至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凡317年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诗歌和散文作品、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文学现象及文学活动等,均应作为《春秋文学编年史》所应涉及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为了更好地体现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展示中国春秋时期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必须将传统的研究方法和现代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使春秋文学研究达到客观性、真实性和理论性、科学性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2.
蒙古文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是蒙古文学史料。随着国内外蒙古文学研究的不断拓展和深入,蒙古文学史料搜集整理已逐步发展成为蒙古文学史料学。蒙古文学史料学包括蒙古文学的田野调查、史料整理、考订、选录、笺释、校注、校勘、辑评等诸多研究内涵。中国蒙古文学研究取得巨大成就,得益于蒙古文学史料学的长足发展。我们应当总结以往蒙古文学史料学研究的经验,使蒙古文学史料学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和理论化。  相似文献   

3.
文学史料是文学研究的基础,但是在当前的文学研究现状里,我们却为之感到担忧:史料的忽视被置于一个令人吃惊的地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更为严重。本文基于这样的现状,主要谈及文学史料的发掘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史料的发掘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的完善;史料的发掘是对过去文学研究错误观点的纠正;史料的发掘可以为现当代文学目前研究的乏力带来新的学术生长点;史料的发掘可以完善研究主体的学术品格和学术人格。  相似文献   

4.
巴西曾经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因此起源时期的巴西文学深受宗主国葡萄牙文学的影响,几乎是葡萄牙文学在巴西的翻版.本文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视角,结合丰富的文学史料和作品分析了16~18世纪之间巴西文学和葡萄牙文学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5.
5月23日至25日,2009年重庆"文学史料与抗战文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近现代史料学分会年会在重庆召开.与会代表探讨了发掘、整理、甄别、解读等与文学史料研究直接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还从扎实的文学史料出发,对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特别是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报刊杂志、作家作品、文学运动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个案研究,取得了丰厚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6.
近20年来,中国大陆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虽然整体上呈现出研究视野不断拓宽、研究方法不断丰富这样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但从最初的印象式批评到运用最多的社会历史批评,研究方法滞后于学科发展却是不争的事实,必须实行方法论的转换。因而,借鉴最新理论,从文化的视角和比较的视野切入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将是方法论转换的大方向。  相似文献   

7.
延安文学的传播学意义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媒体与文学的关系入手,借助史料考证的手段,对延安文学的传播环境、传播途径、传播效果进行分析,厘清延安文学的传播活动及其发展状况,文学与传媒的互动关系及效应,打开了认识和研究延安文学在延安特定时期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结构中发挥作用的一面新窗口,实现了从传播学视角观照延安文学的新探索.认为延安文学的传播效果主要表现在战争环境下的宣传鼓动作用;文化规范的形成与整合;"左翼文学"、延安文学与建国后"17年文学"一脉相承,成为现当代文学事实上的整体.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维新派人士为什么从“文学误国”那一端突然跳到“文学救国”这一端呢?只有根据当时的史料,揭示促成这一转变的文化背景和心理动因,才能补上晚清启蒙文学思潮研究中长期被忽略的一环  相似文献   

9.
以《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为考察对象,厘定其文学思路,探讨其问题框架及其学术突破和研究方法,认为该著作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之关系,从历史流变、精神遇合和话语方式等角度,把该论题推进到整体关照和综合研究、价值整合与规律探索的学术前沿,进而反思了“从文化考察文学”研究方法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献史料、问题域及阐释立场,构成了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重要学术话题.比较文学在中国复苏、拓展的30年,尤其是近几年来,该领域研究在理论探索与研究实践方面取得了坚实的成果,在学术研究的深入、研究方法的反思、研究范式的变革方面,对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为有益于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健康持续发展,未来数年内仍应该在(1)文学关系的史料学研究、(2)文学关系原理方法的总结与推广、(3)具体学术个案研究的深入考察、(4)国别语种文学交流史研究、(5)区域文化视野里的文学关系研究,等几个方面推进本领域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必须以史料为基础。史料的新发现,特别是地下文物史料的发现,丰富、拓展了文学史料,能够修正、补充甚至改变以前研究的结论,影响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导致新的学科的形成,有助于文学史料的训诂。文学史料是文学史研究的基础,但不能把文学史料同文学史研究等同起来。历史的真相很难保存。现存的史料同历史实际相比,是局部的、片断的,存在着固有的偏向。人们在研究文学史时,不会停止在史料上,主观的介入是自然的,是不可避免的。史料是有限的,人们对史料的认识是无限的。某些新的理论和方法的出现和运用,往往能直接影响对某些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在文学史研究中,我们应当承认和重视研究者主观的作用,正确地体悟分析和评价史料,同史料本身有同构性和统一性。不以史料为基础,就会轻易地陷入意图哲学和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12.
辜鸿铭最看重文学中的道德内涵,他有关文学的一些精辟之论常常为道德本体的文学观所遮蔽、冲淡,甚至改造。辜鸿铭发出“惟诗贵有理趣,而忌作理语耳”的议论;提出适合于各民族文学研究者对于异族文学进行高层次研究的文学“整体研究观”;极力捍卫中国传统文学及文言文的地位。但是,他的道德人文观念已经渗透到他所涉及的各个话题中,其文学批评已经很难回归到文学轨道。从辜鸿铭对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所展示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而言,他是一个当然的文学家:但从文学观念方面说,他更多地体现出一个道德家和社会工作者的本色。  相似文献   

13.
纵观陈寅恪先生治学的各个阶段不难发现,其对文学领域问题的关注可谓是一以贯之。文章主要从文学方法论、文学审美观、文学文体观及文学比较观这四个维度来考察陈先生的文学研究。知人论世、今典与古典的考证是其在文学研究上运用最多的方法;在文学的审美上,陈先生主要从文学的思想、结构、语言等三个方面进行阐释;运用历史的眼光去考察各种文学文体的变迁是其文体观的最重要特色;在中西文学比较领域,陈先生强调二者对比的范围及适合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尤重中国文学的独特性。这四个方面基本上形成了陈寅恪文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14.
建国前金代文学研究是一冷僻领域,解放后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诸宫调和董西厢、金代院本杂剧、元好问等专题,限于微观性的史料整理、考索和评介,缺乏宏观性的整体把握。1981年以来,金代文学研究出现了新局面。研究者们明确认识到金代文学独特的历史地位,注意到它的总体成就,对一些基本观点、史实、问题和重要作家、作品、文体的研究逐步深入,并开始把研究工作提高到宏观的、批评  相似文献   

15.
文学传播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传播学是研究文学媒介、作家宴集唱和、流派、结社以及文学作品的生产、流传和影响等方面特征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传播学的分支。文学传播学包括文学传播学理论、文学媒介、语言传播学、文体传播学、历史文学传播和跨文化文学传播五大部分。在研究方法上,除了运用文学和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外,文学传播学研究还应积极借鉴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潘树广教授主编的新著《中国文学史料学》已由黄山书社出版(1992年8月第1版),这是史料学界的大事。综观全书,有以下三大特色。一、理论新。该书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开创了中国文学史料学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华文学史料学首届研讨会1988年10月召开时,学者们深憾中国文学史料学的理论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而该书的出版问世,是中国文学史料学理论体系创建的标志。诚如贾植芳先生在《<中国文学史料学>序》中所称:“这是一部搜罗宏富,论证充分,体例严实而系统的  相似文献   

17.
从文史沟通的角度,把历史文学统一到追问生活意义的叙事本体论上,把握历史文学背后的历史意识取向,是理解和评价历史文学的关键。历史文学是叙事塑形艺术的一种,其基本内涵就是既占有史料又参照生活的故事新编和文学书写。历史事实本身已然逝去,“回到过去”的追踪固然可嘉,历史文学也不排斥去占有史料、辨析渊源的基本工作,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文学的书写的立足完全在于当代生活,历史意识是历史文学得以成立的根本。当代中国历史文学的书写在历史意识和当代立场方面存在着不少缺憾,不少作品流于历史主义。  相似文献   

18.
从人地关系看唐代关中的地域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地关系的理论前提出发,主要运用“地域一家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唐代关中地域文学进行探赜,对与文学发展具有关联性的关中地域文化和关中士族的一些历史事实进行整理,对本地域文学的发生机制重新诠释,在此基础上为唐代关中文学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出版社的兴起,文学期刊的创办,文学副刊和文学栏目的开辟,为十七年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宽阔的平台。文学研究对十七年丰富而庞杂的文学史料应该进行系统的文本解读。进行系统的文本解读,能够挖掘文学史写作的有益史料,能够发现有价值的文本,有利于寻找到十七年文学与其它不同时期文学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选择了“悲剧性”主要是“社会悲剧”作为五四文学的主导审美范式,实现了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双童批判,并从整体上提高了中国文学作品的悲剧性蕴涵,而且作为新的批评范式,重估了中国嘲文学,推动了文学研究方法的自觉和文学观念的现代化,但对“悲剧性”的褊狭化理解遮蔽了它的人本体探索功能,使五四文学人性反思的深广度显出有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