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关于西方启蒙运动和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研究,已有许多学者撰文探讨。但对二者的比较研究还比较薄弱,故文章就二者的主导性倾向进行总体比较,以揭示其间的联系和各自的特征,以使这一段有关启蒙思想的发展脉络更为清晰。  相似文献   

2.
略论美国启蒙运动的思想渊源李永清18世纪中叶,北美爆发了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反对封建残余和封建神学,要求实现民族独立和扩大民主的启蒙运动。本文拟对这次启蒙运动的思想渊源作一初步探讨。一、研究的视角;文化渊源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  相似文献   

3.
启蒙运动与民族主义对德意志的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从启蒙运动早期民族意识的产生,到启蒙运动盛期民族文化主义的发展,再到启蒙运动后期浪漫民族主义的兴起,探讨它们的共生性,以望对德国历史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新启蒙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左"翼文化人士在北平、上海等地开展的一场新思想运动。学术界对该运动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主要集中在新启蒙运动的社会背景、发展过程、内容性质、终结原因、历史地位以及与五四运动的比较研究等方面。由于该项研究起步较晚,因此仍需加强相关史料的挖掘与考证,以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5.
苏格兰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另一重镇。苏格兰启蒙运动在20世纪的下半叶成为西方学界一个重要的研究题域。然而,无论是自然法研究传统,还是公民人文主义研究传统,抑或"意识形态的"、"文化的"、"知识的"诠释方式,由于不同程度忽视了社会生活环境与思想的互动,都难以对苏格兰启蒙运动做整全性的解读。通过考察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可以逻辑地再现其思想与情境的互动:基于恶劣的自然生存条件,苏格兰启蒙运动首先是一种生存论关怀;与法、德等欧陆启蒙运动不同,苏格兰启蒙运动是一场政治转型已然完成的后革命启蒙,其主要关切不再是政治革命而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资助、公共生活等生存情境深刻地影响着苏格兰启蒙运动之稳健、渐进、调适的思想取向。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维柯和缪勒两位神话学家对神名问题的研究之比较 ,探讨二者神名观的异同 ,并试图证明抽象化是二者神名观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7.
启蒙运动是人类历史上光辉的一页,而法国的启蒙运动又具有重要作用。一直以来,史学家们对法国启蒙运动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但是,多数人是从政治经济等角度来进行研究,忽视了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传播这一重要因素。本文就是从这一角度出发,研究其在法国启蒙运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有关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研究资料尽管很多,但就杰出的科学与哲学家莫培督的研究却并不多见。本文将在已有的探讨基础上,对莫培督在启蒙运动中的积极作用以及他的科学与哲学思想的大致内容及其影响作出阐述,以期引起人们对于这位法国启蒙思想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启蒙运动又称“理性时代”.“理性”是启蒙运动三个核心概念之一,它不仅与启蒙运动如影随形,也与启蒙运动本身一样具有多重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对理性的认识与反思也就是对启蒙的认识与反思.《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中所录康德《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回答:什么是启蒙?》一文,以及康德的反对者哈曼的有关论文和福柯关于启蒙与理性问题的探讨会帮助人们了解西方学界对“启蒙”与“理性”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卢梭历史观是其浪漫主义学说运用到历史学的结果。卢梭一改启蒙运动的狭隘理性主义普遍主义的历史观念,关注到远古野蛮时代,并从中发现人类社会的永恒价值;由于对人性异化的考察和抨击,卢梭达到了人性的历史的发展的观念,从而弥补启蒙运动因固守人性永恒而对历史学造成的缺陷;卢梭通过社会契约对历史判断和价值判断加以整合,试图在更高层次上达到对二者的辩证统一,反映了浪漫主义的道德史观。卢梭开创了浪漫主义史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11.
基于AHP与FCE方法的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强度识别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间竞争与合作关系并非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竞争与合作具有"同素异相"的特性,是企业间的关系在不同外部约束及内部动力下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强度。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强度(SCCR)从最紧密的一体化关系到竞争最激励的敌对关系形成了一个谱系。文章从承诺效度、互动强度、资源依赖(竞争)强度、情感深度、收益强度五个维度构建了SCCR评判指标体系,并基于AHP(层次分析法)和FCE(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了SCCR识别模型。同时,运用此模型对某汽车零部件企业和其供应商间的SCCR进行了识别。  相似文献   

12.
美学与审美学是两个存在差异的学术范畴,由于西语只有aesthetics一个术语,致使长期以来二者混淆在一起。为了厘清二者的边界,为美学的复兴开辟道路,为美学正名成为当务之急。学界通常所谓的aesthetics("美学")其实是"审美学","美学"应该另有其名。两百年来,美学家为"美学"创造了多个名字,其中以callology最为恰当。但是,真正最为恰切精当的"美学"一词是源自古希腊的philocaly(爱美之学)。  相似文献   

13.
经权、常变是儒家哲学的重要范畴。孔子思想中既有对"经"的坚守,也十分重视"权",甚至还使"权"获得超越于"经"的意义。惟有"权"才是人世生活中最难把握的方法,是道德伦理实践的最高境地。"权"是一门艺术,是融入族群日常生活的共同智慧。经有经道,权有权道。权虽是变,但有定则可寻,即董仲舒所说的"可以然之域"。能否合理适当地行权,关键在于能否把握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不可能在认识论上被掌握,只能在每一次当下的亲自操作过程中才能获得。由经权、常变而中庸的思想理路,打造出中国人无执的哲学气质。儒家、道家都反对坚执,主张无执。对规则的遵守必须以有执为条件。所以,中国社会之法治局面的形成,仍缺乏足够的精神基础。在市场经济与后现代社会里,"经"已失去了养尊处优的地位,不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相似文献   

14.
女性形象的塑造,不但受制于当时的女性观,还往往与民俗文化有关。魏晋隋唐时期,西施演变为浣纱女,并出现西施在吴宫采莲为乐的传说,便是一个显例。"浣纱"、"采莲"皆与祓禊之俗有很深的渊源,且与女性的关系非常紧密。祓禊之俗与男欢女爱千丝万缕的关联,正契合了魏晋隋唐放诞的世风。虽然许多女子都曾被附会为浣纱女或采莲人,审美的需要和习俗的特点却使得"浣纱女"和"采莲人"最终成为西施的经典形象。  相似文献   

15.
17世纪以来,清朝统治者在封禁政策和中朝宗藩关系的影响下,在柳条边和鸭绿江之间保留了大量的森林地带。保留森林区域的目的之一是通过隔离鸭绿江两岸的居民往来以维持一个中朝间的缓冲区,展现清朝"柔远之仁"。然而,19世纪末,东北成为了全球势力交锋和竞争的场所。在沙俄的压力和国内饥荒的困扰下,清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新的政策,鼓励移民,并开放鸭绿江森林用于商业伐木。与此同时,日本为了应对国内的马尔萨斯陷阱,将朝鲜半岛和清朝的东北视作扩张目标。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中的胜利,不仅巩固了其在东北亚的地位,也为其对鸭绿江森林的军事控制和资源管理铺平了道路。随着1908年中日鸭绿江采木公司的成立,日本在中朝边境的林业发展中发挥的影响日益明显。本文以日俄战争前后鸭绿江右岸森林为例,着重考察林业发展过程中的森林消长与边疆形态的关联,试从森林的视角重审东北边疆近代化的过程,讨论有关森林的商业、交涉与冲突如何内化为劳资纠纷,并重塑边疆森林秩序的一段历史。  相似文献   

16.
八股文可以分为大题和小题两类。仅从题目本身不能判断一篇八股文是大题抑或小题。一般而言,乡会试所考的是大题;而小题则有两种:一为童生所考的题目,一为八股名家出于技痒而为。名家的小题八股文可与小品相媲美。  相似文献   

17.
逻辑经验主义坚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这一经验论的基本教条。奎因对这一教条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从而导致逻辑经验主义的衰落和退出历史舞台。奎因的批判揭示了科学认识过程中分析和综合、演绎与归纳、理性和感性等范畴之间的辩证联系。但从现象论层面上来说,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仍然有一定的区别,认识到这一区别对我们更好地理解真理问题(真理的意义和检验标准)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巨大的经济利益、产品品质安全的不确定性和消费者认识上的差异,使转基因产品成为国际贸易争端的新领域。转基因产品的国际贸易,对WTO的非歧视原则、组织机构、争端解决机构、公平贸易等方面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欲在保护消费者、环保者权益的同时促进转基因产品的贸易,要么对现有的WTO某些规则进行修改,要么设立新的国际机构处理转基因产品的贸易问题。  相似文献   

19.
探讨免疫球蛋白及补体与瘢痕疙瘩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ARRAY360蛋白仪,比较34例诊断明确的瘢痕疙瘩患者和35例健康人的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的浓度.结果:瘢痕疙瘩患者血清IgG、IgE浓度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IgA、IgM、C3、C4水平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IgG、IgE及IgM与瘢痕疙瘩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FDI流入与我国贸易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牵涉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重大战略问题。ITT是衡量一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总贸易利益的指标之一,通过FDI对我国ITT的影响可以间接考察FDI对我国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FDI对我国ITT的影响不仅是积极的,而且是巨大的,增强了我国进口支付能力,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