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幸福感是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综合评价,可以作为改善人民福祉的重要参照。由于参与不同活动的时间分配不同,获得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也不同,通过时间利用方式的变化可以反映居民幸福感的变化。以中国2008年和2018年两次时间利用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通过分析个人属性和外界环境属性对时间利用方式的影响,以及时间利用方式对幸福感的影响,评估中国民生福祉改善情况。研究发现:十年间中国居民幸福感显著提高,人民福祉明显改善。就个人属性而言,收入和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群体幸福感越高。就外界属性而言,人均学校数量、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均医院数量的提升可以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增加会降低居民的幸福感。从活动细分来看,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有酬劳动、无偿家庭服务、睡觉与个人护理活动、用餐或其他饮食、大众媒体使用、休闲娱乐活动、健身锻炼活动上可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居民的幸福感,建议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提升交通出行效率,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增加医疗服务供给,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基于中庸-和谐的人际幸福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中庸-和谐的人际幸福感的内涵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兼顾自己和对方的感受时,体验到的情绪上的平和感以及认知上的中正感;根据靶网络模型,基于中庸-和谐的人际幸福感具有自我修养的自制性、待人的包容性及结构的平衡性等特点;后续的研究应从实证的角度对其进行修证,着重探讨提高人际幸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升农民工工作幸福感和工作绩效,降低农民工的离职倾向,以乌鲁木齐和昌吉部分企业的农民工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在研究中,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从工作时间、薪酬水平、人际氛围、学习发展和上级关怀5个方面对农民工工作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学习发展和人际氛围对农民工工作幸福感的正向影响作用最为显著,其次是上级关怀,然后是薪酬水平,而工作时间对农民工工作幸福感没有显著影响。为了不断提升农民工工作幸福感和工作绩效,企业管理者应积极为农民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丰富农民工业余生活,给予农民工足够的尊重、关心和支持等。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从本质角度而言,包括基本的物质生活层面,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层面的共同富裕。在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驱使下,美好的生活是基础保障,而精神生活是核心所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高质量文化产品的供给,精神思想的正向传播,人民具有获得感、幸福感,并且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通过提高文化产业的质量,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构建人民美好生活以实现人民的精神获得感、幸福感,最终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5.
人际观就是指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对于人际关系的总的看法和认识,它指导着人们同他人交往、沟通信息和情感,建立人际关系。人际观的建立必须要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指导,即要在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以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塑造人际关系建立的动机和目的,以建立社会主义的友谊引导人际关系发展的方向,并注意人际交往中人们实际需要的切实满足,人际交往技巧的有效运用和人们在交往中个性的特长与发挥。  相似文献   

6.
采用自尊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为效标,对淮北师范大学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共328名大学生,进行8周积极心理素质教育干预训练。结果表明,干预结束后,实验班在自尊、人际信任、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精力、忧郁或愉快、松弛或紧张和总体幸福感上的后测分数高于前测分数和对照班后测分数,且差异均显著。干预方案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农民工工作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在对38位农民工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进行探索性研究,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发现,生存需要、人际氛围和成长发展是影响农民工工作幸福感的3个主范畴,其中生存需要包括工作时间、物理环境、员工薪酬和食宿条件4个子范畴,人际氛围包括老板关心、同事关系、客户认可和业余活动4个子范畴,成长发展包括工作内容、发展前景、上升空间和学习机会4个子范畴。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是人际关系问题出现困惑最多的一个群体,人际伦理出现了不和谐的表现。正确幸福观的树立,对其和谐人际伦理关系的构建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正确的幸福观与和谐人际伦理有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和谐的人际伦理关系可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幸福感,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正确幸福观的树立则对大学生构建和谐人际伦理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是为了不断为人民提供日益丰富的消费品和高质量的服务,促进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观念、消费形式的发展、变化。同时,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反过来亦促进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消费从根本上来说是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的有机统一。随着人民群众物质需求的满足,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也被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推上时代舞台。但在资本逻辑主导下,文化消费主义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精神生活的实践全过程,以批量化、边缘化、庸俗化、娱乐化的倾向弱化了精神生产的创新性、精神产品分配的公平性、精神交往的价值性、精神消费的发展性,进而产生了诸如同质生产导致无实在指涉、纵欲快感诱发无休止消费、符号消费引起无显性对立等现实问题,致使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降低。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应当从扩大优质精神产品供给、形塑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引导人们抵制符号消费等方面入手,化解文化消费主义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服务于资本的文化意识形态,消费主义鼓励人们到消费中去寻找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将消费作为精神满足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在永无止境的物欲追求中,人们失去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失去了人所拥有的高尚而深刻的东西,失落了精神家园。要想摆脱物欲的奴役和控制,重获人生的自由与幸福,必须不断地提高人生境界,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
幸福一直以来是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研究的重要范畴,现在要进入政治学的视野.从正义论到幸福论是政治学研究范式的重大转换,这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政治学,是政治学研究的返本归真.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解放与幸福是政治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政治与法律是为人的幸福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治学从属于伦理学.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不丹王国以国民幸福感作为评价政府工作的基准,开启了实践幸福政治学的先例.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幸福为本位的发展思路,则创造了在东方大国推行幸福政治学的良好开端.  相似文献   

13.
“幸福感”是指人们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肯定性进行评估,对生活的满意度及其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之后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的一种心理状态。在本文中幸福感指农民对其生存环境、物质生活、民族文化以及梦想追求的一种主观感受。以《龙脊》《白裤子》《流浪诗人》和《文化守护者》等为例,本论文从影像题材、叙述视角、创作主体、人物形象等方面探讨影像中农民幸福感叙述变迁,认为农民追求幸福的方式由出走向回归转变,反映了基层农民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4.
幸福是对客观生活的主观感受,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双重维度。现今建设幸福工程的主流思路,更多的着眼于改善客观维度,而主观维度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心理学大量研究表明,经济收入等客观维度并非如通常所理解的那样主宰着幸福,而主观维度尤其是人格却是影响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但遗憾的是,主观维度的幸福效应长期以来受到低估。政府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幸福教育,改善个体幸福的主观维度。幸福教育非同于目前普遍存在的异化教育,旨在让人们获得判断幸福、感知幸福与创造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幸福指数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济增长的终极目的是使人民生活得更幸福。但由于过去在评价经济发展时过多的关注GDP等硬数据,而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重视不够,对人民幸福程度这一软指标关注不够,使得虽然经济增长了,但人们的幸福感不但没有随之增长甚至还有所下降。因此,研究幸福指标的经济学意义及幸福指数指标体系的构建,对决策部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出台以人为本的相关人文关怀政策、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一切健康的追求都是对幸福的追求。幸福教育就是要引导人们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适当地调节自己的期望水平,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人们感受幸福与创造幸福的能力,提高人们精神生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经济发展的幸福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作为最高的善,既是政治学追求的目的,也是好生活与好行为的有机统一。幸福感和幸福指数则是关于幸福的操作性定义,分别代表个人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和国民幸福的评价指标。经济发展与幸福生活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复杂性的合力关系,因而经济发展人民未必幸福。要使经济发展与民众幸福的正向作用更为突出,政府组织必须施行更具包容性的以GDP和GNH为主要内容并有机结合的幸福新政,国民个人则必须学会使用重构认知、管好欲望、善用社会支持等幸福心法。  相似文献   

18.
人们幸福感的缺失,主要是对幸福的误解所致。幸福不仅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培育和争取幸福既是社会和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个人必做的"功课"。探讨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9.
对当前经济发展人们的幸福指数却在降低的现实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经济的发展最高目标是幸福的观点,认为应该以对生活最重视的东西为标准来界定和衡量进步,而不是以GDP这样的狭义货币增长措施为标准,并对中国致力于和谐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20.
幸福感:师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和目标追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的幸福感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真诚奉献与自我实现、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统一。幸福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 ,是事业有成的坚实基础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培养幸福感 ,教师既要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和信念 ,又要确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还要掌握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更要努力加强师德修养 ,不断提升追求幸福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