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涉及上中下游多地区利益,任意一方的独立作为无法解决问题,开展协同治理是必由之路。追求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协同效应有必要梳理府际之间存在的政策差异。文章运用政策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方法进行中央政府和长江流域地方政府关于发文时间、发文单位、政策工具的对比分析,总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间关于长江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差异,进而探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现实状况及进一步的政策供给。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央地总体差异较小,地方政府之间在重视程度、响应速度及政策工具组合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政策差异与中央政府的立场、各地的资源禀赋、地方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等因素有关,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因此,政策制定者既要基于具体情境制定差异化的策略和措施,又要通过区域政策协同机制的构建更好地开展生态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有效执行中央政策是中央政府治理国家的关键和地方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忽视政策宣传,导致政策对象的消极参与;注重本位利益,影响政策执行的公平公正;喜欢相互攀比,政策执行存在盲目的仿效性;法制意识不强,政策执行存在明显的随意性。因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加强政策认知,引导政策对象积极参与;规范执行程序,明确政策执行机构的权力边界;认真运筹谋划,提高政策执行计划的质量水平;健全监控机制,强化政策执行过程的有效监控。  相似文献   

3.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带来的医疗物资缺口,我国230个地级市在极短的时间内先后采纳了紧急采购政策,构成一种面向危机场景的独特政策扩散过程。运用事件史分析方法,从府际关系、治理主体、治理资源与公共危机4个维度重塑了政策扩散的叙事分析框架并提出研究假设,以探究重大危机情境中政府紧急采购政策扩散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上级政府压力、省内同级政府压力、领导者注意力、城市行政等级、疫情严峻程度和辖区人口数量都对紧急采购政策的采纳起到了显著的正向作用。未来要加强紧急采购制度的顶层设计,建立紧急采购触发机制,做好紧急采购预案编制工作,将应急物资采购与调配能力纳入干部考核体系以及营造各地在危机中的良好合作与学习氛围。研究既有助于完善政府应急采购制度,又为规律性地认识危机情境中政策扩散的特征与影响机理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近几十年来,地方政府创新已成为国内外公共管理研究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但是已有研究大多局限于具体的创新案例(Government Innovation),难以解释组织层面的政府创新性(Government Innovativeness),即地方政府倾向采纳创新的程度。【设计/方法】本文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中国地方政府创新性这一新的概念与结果变量,并通过构建理论分析框架、提出系列假设、设计组织层面的综合性测量指标,对2000~2019年中国28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开展分析。【结论/发现】相较于行政首长个体层面因素,区域层面因素对地方政府创新性影响更大。此外,各类外部或内部因素的作用会随时段、区域和所在省份创新性高低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5.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目前,精准扶贫政策在实践中形成了分级落实的制度安排,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基层政府和村民的利益诉求并不完全一致,各自遵循着不同的行动逻辑,使政治机制、行政机制和治理机制共存于政策落实的过程中。行政机制意味着地方政府只会遵循官僚制的惯性逻辑,将精准扶贫从一个宏观政治层面上的战略问题转换成为一个官僚体制内部行政层面的政策执行问题,按照事本主义的原则落实政策;治理机制反映出村庄场域中不同利益参与主体在贫困户指标的分配中遵循着乡村逻辑,影响了扶贫政策的落地;行政机制与治理机制间的内在紧张关系,造成形式主义在基层行政中的泛滥,使政策呈现出“悬浮”状态。这促使中央政府启用政治机制,发起运动型治理,将“行政问题再政治化”以克服官僚体制的内在弊病,推进政策落实。受此影响,省级政府只得调整、修订政策,而政策的变动又加重了地方政府执行政策以及进行贫困治理的难度,这构成精准扶贫政策陷入基层实践困境的内在制度逻辑。  相似文献   

6.
不断推动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创新是未来实现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的重要途经。系统梳理历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下公共服务创新类获奖项目的相关文本,探究当前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创新实践发展和生成逻辑。具体涉及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创新在时间跨度、地域分布上的外在特征,创新类型、创新方式与供给机制的内在结构,其中制度支持、社会需求和政策企业家是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创新生成的重要基础。在未来中央政府应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公共服务创新空间,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创新中应更多地考虑群众公共服务需求、接纳社会组织的参与,同时应吸纳更多的体制内和体制外政策企业家来推动创新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流动人口政策不断完善,政策演变如何影响农民工的社会融合有待实证检验。通过构建“国家—市场—社会”多元社会治理主体影响农民工社会融合的“三角”框架,利用2016和2020年S省12市两次农民工调查的截面数据,分析“十三五”期间流入地流动人口政策演变对农民工社会融合(包括经济融合、文化适应、社会互动、心理认同和政治融合五个维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政策实施初期,流入城市的政策部署对农民工的经济融合具有促进作用,但政策落实的“洼地效应”经由劳动力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传导不利于农民工当时的经济融合;随着政策逐渐推进,“洼地效应”式微,政策落实慢慢惠及经济融合,但当政策部署水平的提升与政策落实存在较大差距时,政策部署得分越高越不利于农民工的经济融合,凸显了政策落实中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性;在非经济维度的融合指标上,流入城市的政策越友好,农民工的社会融合状况越好;短期内,政策的友好化演变并不必然有利于融合,这恰恰说明政策红利的完全释放有赖于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治理主体的长期合作。  相似文献   

8.
区域环境政策执行对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基于府际关系视角,通过构建三个博弈模型,对区域环境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政府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区域环境政策执行过程中,从横向府际关系来看,地方政府之间存在"共谋行为",负面的"共谋行为"会导致政策执行出现偏差;从纵向府际关系来看,行政发包制的政策执行机制,在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政治锦标赛背景下,会造成政策执行的"囚徒困境";从时间维度上看,中央政府的监管举措是约束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偏差的必要条件。为此,地方政府间应增强互信与信息共享,中央政府必须创新政策执行机制、政绩考核机制、激励机制、问责机制和协调机制,建立社会监督体系,推进区域环境治理的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9.
基于协同治理理论与政策扩散理论的视角,对比分析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广州艾米农场、无锡田园东方、海南冯塘庄园等共享农庄建设与发展的经验性案例,从中概述共享农庄建设的典型模式,并归纳共享农庄的协同治理逻辑及扩散路径。分析指出:在共享农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努力构建政府、市场、农村社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有助于形成各主体联动赋能、良性互动的善治格局;在横向自发式的扩散路径中,政策学习与竞争始终是共享农庄政策扩散的关键环节,地方政府要善于从邻近区域的“政策样本”中汲取精华;在纵向推动式的扩散路径中,上级政府应通过完善支持机制、优化机制、“吸纳—辐射”机制等加速共享农庄政策扩散。  相似文献   

10.
政策文本是政策创新扩散影响因素研究长期忽视的一个话题.以政策文本内容为切入口,构建"政策势能—政策激励"分析框架,将政策分为四种类型,并运用四个案例尝试明晰不同政策文本内容形成的政策扩散速度、扩散路径、扩散机制以及扩散内容的差异.研究发现:强势能强激励类政策扩散速度最快,以政策创新为内容,通过强制、竞争与学习机制进行扩散;强势能弱激励类政策扩散速度次之,以强制、学习和模仿为主要扩散机制,政策往往会发生变异;强激励弱势能类政策扩散速度快,竞争与学习是其主要扩散机制,并以政策再生产为内容;弱势能弱激励类政策扩散速度慢,以学习和模仿为主要扩散机制,政策往往雷同.  相似文献   

11.
面对“建在或将要建在我家后院”的邻避设施,社会民众与地方政府易形成“冲击—回应”模式,促使地方政府产生停建、迁建、改建、缓建的非常规政策变迁行为,为地方社会治理带来巨大隐忧。本文运用fs-QCA对选取的40个具有明确非常规政策变迁结果的案例进行分析,发现来自组织、主体、客体、社会、文化五组变量的因素拟合成九条主要路径,相互交织、同频共振,促使地方政府以“压力—回应”模式主动开启非常规政策变迁。同时,文章亦从地方政府、冲突群众、新闻媒体构成的“邻避三角”出发,提出冲突消解策略,为地方政府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回应民众诉求,消解邻避冲突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地方实践迈向国家政策早期主要发生于经济和民生改革领域,近年来,绩效显著的地方环境治理实践被吸纳为国家政策,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自下而上型环保实践创新扩散现象。当前,环境治理地方实践形成了目标指向维度的撬动资源型和满足民生需求型,空间范围维度的单处试验型和多地探索型,实践历程维度的顺利型和曲折型等多类型分布。迈向国家政策的地方实践具有发轫于东部地区居多、从探索到全面扩散的历程趋于缩减的时空特征。具有治理绩效是地方环境治理实践跃升的基础,但这只是前置条件。创新扩散存在着结构性驱动机制,地方实践与国家政策之间的总体性连接机制包括环境治理的制度化需求、地方政府的竞合机制、条块上下的良性互动、政协人大的建言效应以及学媒两界的造势效应。深化对自下而上型环保政策生成逻辑研究,有助于推动本土环境社会学的知识生产。当然,针对基层环境治理机制创新热潮,政学两界亦需要一定的冷思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实施符合国情的生育政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完善生育政策体系才能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现有研究集中在生育政策的变革成因、实践困境和制度构建。【设计/方法】文章收集31个省级政府的三孩政策期间生育配套政策,运用主题模型LDA算法处理102万余字政策文本,实证分析总体与区域政策文本的高频词和主题强度,通过政策文本聚类分析探究三孩政策背景下省级生育配套政策的侧重点和不足。【结论/发现】省级生育配套政策总体上主题结构不均衡和发文主体单一,整体侧重于保护型政策,鼓励型政策和服务型政策较为匮乏。受地区特殊性影响,不同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在生育配套政策上存在分布差异。基于此,从政策结构、政策主体、政策创新三个角度提出政策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011—2020年河南省各级政府发布的761份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政策文本的梳理,采用政策文本量化分析方法,从政策文本年度频数分布、主体发文数量、类型分布和主题词关联分析等4个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概括了地方政府支持企业创新政策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地方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方式呈现多元化特征,重视基础性支持和市场性支持,并积极发挥制度和市场等机制提升政府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绩效,具体支持方式上以财政转移和税收补贴为主。据此提出优化政府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政策绩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的养老保险政策议程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互动的过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利益状况和结构决定了它们各自的行动标准,地方政府处于信息相对优势地位,而中央政府具有政策议程的决策权。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由三条不同路径构成的养老保险政策议程模式,并得到了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16.
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大众创新创业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运用政策扩散理论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基于政策扩散和执行相关理论,分析了政策评价现实意义,运用专家综合模糊评价AHP方法,构建了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创新创业政策执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按照对省区市、副省级城市和其他省会城市三个截面政策扩散过程进行实证分析,对不同层级的地方政府的执行绩效和结果进行了排序,在此基础对政策扩散和转移的类型进行了较为合理的划分。  相似文献   

17.
政策网络理论为构建全新的地方政府治理体系及解决如何扩大政治参与范围、容纳不同利益主体、化解多元矛盾等问题提供了较好的方法.为此,运用政策网络理论从政策网络分析的治理意蕴、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政策趋向和推动地方政府治理创新政策的路径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以期为地方政府构建一个多元参与、公平高效、以人为本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探寻供需双侧扶持政策的差异性,促进政策配置的合理化,是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必要举措。以中央政府和15个省份出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文本为基础,运用政策计量分析和政策内容分析方法探讨政策的发布时间、发布部门及政策类型,描绘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不同地方政府之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差异,进而探讨政策差异的内在根源。结果表明,中央政府发布政策数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地方政府积极响应中央政策;政策发布和主管的部门在中央和地方层面存在“脱节”现象,加大了政策落实的难度;产业政策的类型、侧重点在不同地方各有特征,高收入地区更倾向于需求侧政策,低收入地区则以供给侧政策为主。中央政府应在把握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总体方向的基础上,引导地方政府合理调节“供给”和“需求”两类政策结构,因地制宜,有针对地实施差异化的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19.
围绕Y县"农村社会工作本土化"这一创新案例研究发现,农村社会发展的倒逼、国家政策试点的引导及学者型官员的强力推动,是地方政府创新的结构化动力。政府体制资源的整合、创新的结构性扩展、创新的扩散及再生产是地方政府创新的运作机制。但压力型体制下地方政府创新动力的弱化,导致公共服务下乡背景下社会需求脱耦的内在困境。为推动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探索"互嵌式治理"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改革前沿阵地,剖析川渝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政策的现状,完善其政策体系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有助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设计/方法】应用内容分析法,根据政策文本建立“政策工具–科技创新”二维分析框架,量化研究川渝与上海、广东等前两批自贸试验区的政策内容,比较川渝政策在供给端、需求端和环境端的不足。【结论/方法】研究发现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政策存在三大政策工具使用不平衡、各类次级政策工具占比结构不合理、财政手段使用过多、长期规划不足等问题,需提高环境侧和需求侧政策工具的使用,加强教育培训、科技金融、服务外包等支持力度,做好政府在公营事业、目标规划、法规管制和贸易监管等方面的补齐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