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涉农高校承担着为乡村振兴培养农业人才的重要使命。本文通过梳理公费农科生政策的发展脉络,将公费农科生政策演化分为借鉴、探索、试点三个阶段,结合多源流模型理论,从问题源流(内部动因)、政策源流(外部动因)、政治源流(核心动因)构建公费农科生政策议程设置的动力机制,并在三种源流的基础上针对农科生公费培养政策提出建议:明确问题导向,从需求侧推进农科生教育;积极建言献策,推进部属涉农高校试点;动员多主体参与,树立正确观念,探索我国公费农科生政策优化和全面推广的着力点与发展路径,以期推动新农科建设,为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2.
学前教育师范生是高素质、善保教师资队伍的储备力量,引导师范生积极从事幼儿园教师工作,对实现“幼有所育”美好期盼、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有重要意义。立足计划行为理论“信念→知觉→意愿”的框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018名本科在读师范生的从教意愿类别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展开剖析。研究发现:学前教育师范生总体从教意愿不强,长期和复选意愿较弱;在师范类型、学校属性上存在显著组间差异,公费师范生当前从教意愿显著高于非公费师范生,地方院校师范生的总体、当前及复选意愿均显著高于省属师大的师范生;学前教育师范生的职业期望、职业认同、主观规范与从教意愿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且职业认同和主观规范在职业期望与从教意愿之间存在显著的链式中介效应。建议:完善公费师范政策,增强学前教育师范生从教的内生动力;培育幼教家国情怀,坚定学前教育师范生从教的理想信念;涵养专业进取品格,锤炼学前教育师范生从教的职业认知。  相似文献   

3.
吸引农科类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是对农村人口低素质化的纠偏,也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举措。基于582名农科类大学生的调查数据,以Multivariate Probit Model为分析工具,分析了农科类大学生农村基层服务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个人特征、家庭条件、社会资本、家乡环境和三农认知状况对大学生服务意愿产生显著影响。基于此,建议从学校教学改革、农村生产条件改善以及政策扶持等方面促进农科类大学生向新型职业农民演进。  相似文献   

4.
以毕业前公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基于«中学教育教师职业能力(试行)»中关于“教师职业认同”内涵的界定,调查研究公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特点。分析发现:一,公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程度处于中上水平,但各维度不均衡;二,影响职前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有文理科、性别等个体特征。通过开展项目研究、多学科协同、教师职业文化氛围显性化等策略培养和提升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五年制公费幼儿师范生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质、教师职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人格特质的中介效应,以227名五年制公费幼儿师范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发现,教师职业认同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年级上呈“两头高中间低”的状况,女生职业效能显著高于男生;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情感温暖与教师职业认同显著正相关,父母拒绝与教师职业认同显著负相关;人格特质总分及宜人性、外向性、开放性和尽责性与教师职业认同显著正相关,神经质与教师职业认同显著负相关;宜人性、外向性和尽责性在母亲情感温暖与教师职业认同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6.
以四川、重庆两地的349名省属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乡土情怀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乡土情怀提升空间较大;乡土关切是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乡土情怀中最弱的维度;职称、是否本地人、报考动机及入学前对公费教育政策的了解度对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乡土情怀影响显著。基于此,提出要严把学生入口关,为高校培养选择合适生源;要抓好职前培养关,增强乡村任教意识和本领;要做好职后发展关,强化留任和服务乡村意愿。  相似文献   

7.
律师公费制度是保证律师制度正常运作、维护律师在社会上良好形象的重要制度.民国初期,作为律师主管部门的司法部制定了律师公费标准,各地律师协会在此基础上以制定会则的方式确定了律师公费的最高限额.虽然律师公费有部定标准,但各地公费标准并不相同.即使在同一时期的同一地区,不同律师之间也因声望、资格的不同,其收费也不同.地域与时局、律师的地位与声望、案件的性质与难易程度、当事人的经济条件以及案件的类型等都是影响律师公费标准高低的主要因素.尽管律师之间的公费差距很大,但这一制度仍保障了律师这一阶层中的多数处于社会阶层的中等地位.  相似文献   

8.
我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自2007年实施以来,相关研究经历了兴起阶段(2007-2012年)和深化阶段(2013-2017年),主要关注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职业认同等方面的问题,对免费师范生政策实施成效、现实困境及解决途径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完善我国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的顶层设计、保障地方政府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有效落实、促进社会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及推动我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8年,随着《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和《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的出台,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发生了改变,"免费师范生"这一称谓也随之成为历史,同时教育部等五部门明确要求"推进地方积极开展师范生公费教育工作。"因此,针对师范生公费教育提出以下研究思路:(1)继续探讨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制度设计及法律规范等宏观层面的问题;(2)探索高等院校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和继续教育模式等中观层面的问题;(3)注重公费师范生个体与群体在校学习状况和就业后职业发展等微观层面的研究;(4)促进研究机构间的合作,构建立体化研究协作机制。  相似文献   

9.
以福建农林大学农科类专业本科生为对象,对大学生服务农村基层意愿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业、农村的发展,政府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和创业,不仅有利于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也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影响农科类专业大学生服务基层意愿的主要因素包括个人、家庭和政府政策因素,因为一部分农科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兴趣不大、就业信心不足和就业期望不符实际,以及大学生家人态度、家庭所处经济区位的影响,家人支持与否对农科大学生毕业后选择服务农村基层的主要因素.因此,高等农林院校应该加强正确的舆论宣传和引导,强化学校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加强大学生科学择业观的教育,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大学生返乡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10.
地方公费师范生未来职业发展差异与其最初的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紧密相关。基于山东省511名地方公费师范生专业努力规划、职业坚守规划、专业发展期望及领导职位期望特征进行快速聚类分析,其职业倾向呈现为积极进取、积极奉献、消极谋生三种类型“;从教动机“”职业认知“”职业选择满意度”是导致不同职业倾向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差异显著。对不同职业倾向地方公费师范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培养,有助于优化其未来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教育实习中师范生情感体验对其专业成长的重要影响,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对公费男幼儿师范生在教育实习 中的情感体验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研究发现,公费男幼儿师范生经历了从紧张忐忑到挫败,再到收获成长喜悦的复杂情感 变化过程,而主要影响因素聚焦在师范生自身的教育实践能力、幼儿、幼儿园指导教师和同伴四个方面。研究据此提出以下两 方面建议来优化男幼儿师范生的情感状态,以期不断提高公费男幼师培养质量:一是强化专业能力培养与发展定位引导,助力 男幼儿师范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认同感;二是加强情感教育与外界支持,助力男幼儿师范生学会情感管理、专业持续成长。  相似文献   

12.
通过反思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出现的片面性,分析了农科专业教师的职业特点及其整体现状,论述了加强其人文素质的必要性,并着重探讨农科教师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基于243名农科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愿的问卷调查,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影响其自主创业意愿的因素,并使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科类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普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基本上不能承受比较大的自主创业失败的经济后果,学生毕业先要解决的是不再依赖家庭、能够自身独立生存的问题,因而家庭对创业的接受程度、家庭收入来源、家庭财富积累水平、家庭所在地等家庭因素对其创业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另外,创业培训、创业知识、愿意付出的代价等个人因素,政府政策与朋友的支持等社会因素,专业因素中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也对农科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愿呈显著正向影响;而专业就业理想程度与其呈负向相关。  相似文献   

14.
公费师范生政策是国家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背景下做出的重大举措。学习动力是反映公费师范 生学习现状与从教信念,影响学习效果与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课题组立足于公费师范生培养的现实状况,选取西部5所高 师院校的在读公费师范生作为研究对象,从相关政策、自身因素、教育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四个方面进行实证调查,针对目前存 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要遵循严准入、重过程、强指导的思路,着力从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学生四个主体维度,以政策支持、服务 保障、教育管理、自我提升等方面多管齐下协同联动,共同致力于培养安心从教、热心从教的公费师范生。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农科大学生择业观演变现状,以国内三所典型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调查研究了农科大学生就业服务需求情况。从学生需求角度对农科大学生就业服务需求情况做了调查研究,一方面了解了学生对就业服务的需求情况,另一方面为农科高校就业服务系统的完善提供了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自抗战全面爆发以来,南京国民政府的公费制度经历了贷金制度、免费公费制度与奖学金制度三个不同的形态.抗战期间贷金制度与免费公费制度的出台,固然解决了大批来自沦陷区青年学子的生计问题,但也占用了大量的教育经费,从而形成了严重的中等以上教育与初等教育经费倒挂现象.1947年推出的奖学金制度,则反映了政府方面力图改变此种弊端的努力与教育体制转换的艰难.  相似文献   

17.
公费师范生是乡村教师的重要来源,其乡土情怀直接影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乡土情怀是乡村教师对乡村地区、乡村教育、乡村学生发展的关注与关爱,体现为乡村教师对乡村教育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本文从公费师范生、乡土情怀、师范院校公费师范生乡土情怀三方面描述了当前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其存在的困境等。从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公费师范生乡土情怀较为薄弱,培育过程仍存在困难。如何激发公费师范生内生乡土情怀,如何从国家政策、学校培育、社会参与、家庭教育等多个方面协同发力,提升公费师范生乡土情怀,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我国对农业的重视和入世、申奥的成功以及我国经济良好的增长趋势,农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呈现出乐观的前景。但由于我国就业人口相对过剩、下岗人员与大学毕业生竞争、部分专业不适应形势的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偏离现实和就业技巧不足等原因,农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表现出一定的紧张态势。因此,建立农科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支持体系和倡导农科大学生开展多种途径的就业成为必要。同时,鼓励学生继续深造和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缓解就业压力,成为解决农科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9.
讨论农科大学生文学素质培养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对农科院校的学科结构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作了简要的分析,讨论了文学素质培养对农科大学生的作用和意义,提出了六点改革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对农科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揭示了农科大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分析了产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择业心理问题的对策:(1)加强农科大学生择业意识教育,确立正确的择业观;(2)深化高等农业教育改革,全面提升农科大学生综合素质;(3)切实采取措施,为农科大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4)加强农科大学生的心理辅导,构建择业心理咨询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