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特质与情境之争与自我观密切相关.传统心理学假定自我是作为精神实体而存在的,则行为是由特质决定的;社会建构论认为自我是我们在与他人的关系中通过语言建构而成的,则行为由情境决定.叙事心理学认为生活故事形成并建构了一个人的自我与人格,故事为一个人的自我提供了特质与情境的统一.叙事心理学将叙事思维引入心理学,用生活故事架起了一座连接特质与自我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特质与情境之争与自我观密切相关。传统心理学假定自我是作为精神实体而存在的,则行为是由特质决定的;社会建构论认为自我是我们在与他人的关系中通过语言建构而成的,则行为由情境决定。叙事心理学认为生活故事形成并建构了一个人的自我与人格,故事为一个人的自我提供了特质与情境的统一。叙事心理学将叙事思维引入心理学,用生活故事架起了一座连接特质与自我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心理学的自我理解”就是对心理学真切的自我体察和自我反思,并依此发展和建构具体的心理学实践。在“心理学的自我理解”中,“心理”的问题即关于“心理”的形而上学极其重要,涉及到关于“心理”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等诸多方面。它们不在心理学之外,而在心理学之中,关于心理学对象、方法、内容和意义等问题的争论从一开始就伴随着心理学。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虽然表现为多元的叙述形态,但在核心功能上构成各自心理学体系或研究取向具有学术生长力的前提预设和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指出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是后现代心理学的一种理论形态,它在对现代心理学的主客二元论和个体主义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核心--建构,建构在话语中通过互动过程进行,并关注文化、历史的因素对心理的影响.提倡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并对知识、自我、人格等进行了重构,形成了自己的知识观、自我观和人格观.它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桃花源形象的位置叙事研究以位置叙事学为研究方法,将桃花源形象的位置分为自然位置、心理位置、社会位置。其中,自然位置研究是从物理存在的角度展开对桃花源形象的“虚”“实”之辩,叙事主体围绕桃花源的原型地进行实证性争鸣。心理位置研究是从主体需要的角度探索叙事人观照“他者”从而反思“自身”的原因,历代叙事人追寻桃花源的心路历程也是反思自我的思想过程。社会位置研究主要是作为“边地”的桃花源通过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等重塑自身形象,从而在工业社会与城市文明语境下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与功能。在多元一体的文化背景下,桃花源形象的位置叙事研究需秉承开放性、流动性、共享性特质,这对建构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心理学在发展中面临的分裂危机日益严重。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形态,正是建立在对现代心理学批判的基础之上。它反对科学主义、个体主义和经验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一种社会建构,强调社会互动和话语对人心理的建构功能.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后现代建构心理学为缓解现代心理学的分裂危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蕴含在其中的整合意识更为心理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对于认同的研究覆盖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个领域,本质上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和自我在实践基础上的 共识建构问题。民族文化认同是主体的价值观念与所处民族的文化内涵平衡的过程,包括了主体与民族文化的心理契合与行 为指向。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面临着诸多挑战。主客观因素相结合,自我与社会良性互动,才能构建稳固的中华民族文 化认同。  相似文献   

8.
儿童心理理论是儿童自我建构的关于心理知识的朴素理论,这种社会认知的发展对于儿童个性、社会性行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0多年关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特点的研究获得了一致的研究结论,即幼儿期是正常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关键期.而患有孤独症、感觉或者运动障碍的特殊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显著落后于正常儿童.研究者们对特殊儿童心理理论的探讨,不仅深化了心理理论的研究,也为促进特殊儿童个性、社会性行为的发展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哲学视角论述建构主义时,把话语分析作为社会建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分析了谁用什么样的话语以何种方式建构社会世界。话语建构社会的哲学研究主要依赖语言和权力两大要素,前者通过叙事话语,后者通过修辞权力。话语通过语言和修辞权力等一起参与社会构建,合谋建构着这个社会世界。  相似文献   

10.
方言与老乡认同的区域跨文化心理学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乡认同的核心是社会文化认同,而社会文化认同是以语言认同为内核的。方言是一个特定地理区域中某种语言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因此方言认同与老乡认同是区域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区域心理学视野中,方言是研究区域文化和区域心理差异的核心,它背后载负的更多的是区域文化心理问题。区域心理学视野中的方言与老乡认同问题研究将缩小区域文化心理差异,扩大区域文化心理和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迄今为止,西方学术界在将"自我"作为一种知识结构或体验活动加以描绘方面依然遗留下大量工作有待开展。我们对自己而言是"陌生人",生活世界中存在诸多与自我有关的"谜"。因此,对自我的跨学科探索已成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焦点话题。基于叙事心理学实践与方法论立场,系统考察自我这一概念在当代的历史演变,可以将这一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现代主义催生的"空虚自我"、后现代主义孕育的"饱和自我"以及叙事心理学萌发的"可能自我"。在此进程中,自我最终走向一种摒弃理性中心主义话语,超越社会性饱和的无限可能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提出语用学研究的社会心理视角。研究分为两个方面:对语言产出过程和语言理解过程的社会心理研究。前者主要解决个体心理及社会心理与语言使用的协作性、顺应性和选择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后者主要解决个体心理及社会心理与认知语境、显义和隐义、语用推理之间的关系问题。文章的主旨在于为社会心理学和语用学之间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一个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3.
叙事教学法切合语言自然习得的认知方式,顺应心理由浅入深的逻辑规律,在语言教学、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写作教学及英语写作教学方法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依叙事理论关于时间与空间的学说,展开大学英语以词为中心的句型和语篇写作教学,切合了语言习得的自然属性和基于心理认知的普遍性原则,从而创新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内容与方法,极大提升学生大学英语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4.
F.H.奥尔波特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促进现象、语言获得机制、"J曲线假设"、流言、态度、偏见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和研究。他创立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及有关实验研究成果,在社会心理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尽管他过分强调实验法和个体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轻视了理论,但我们仍然无法否认他对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分析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和以索绪尔为代表的语言学共同推动了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语言转向,影响了20世纪文学理论的思维方式,推动文学理论研究关注语言的建构潜能和文本的陈述形式,催生了不少新的文学理论命题,丰富了对文学的理解和解释。语言转向是在20世纪哲学反形而上学思潮、反本质主义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下发生的,哲学更多地关注人生、艺术,语言成为哲学反思形而上学,进而反思哲学自身、思考生命意义的一个通道,这一点也在文学理论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记。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新疆的主体少数民族——维吾尔族为研究对象,是在对处于新时期的维吾尔族的语言态度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理论,对维吾尔民族内部不同特点的社会成员对待母语、汉语的态度进行了分析。总结出维吾尔民族在语言态度上的特点,为新时期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政策的制定、教育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为处在既要维护本民族文化传承又要适应主流社会生活这种双重境地中的少数民族提供更广阔的视野以寻求自身最大限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听力技能是重要的语言技能之一,听力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培养和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对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从"克服三类障碍(心理障碍、语音障碍和文化障碍)、注意两个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精听与泛听结合)、加强三项训练(听说训练、听写训练、视听训练)、提高两种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几个方面做了较为深刻的分析,对培养和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听力提出建议性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前,语言磨蚀研究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对语言磨蚀定义的界定﹑对语言磨蚀和遗忘这两个概念的区分﹑对语言磨蚀和语言习得的关系的认识等,这些问题势必影响我们开展汉语语境下的语言磨蚀研究。对语言磨蚀研究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的探讨是为了对语言磨蚀本身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进而更好地开展语言磨蚀研究,不至于偏离这一领域。另一方面还需要不断吸收借鉴诸如心理学、社会语言学、神经语言学、测试学等领域的成果来发展语言磨蚀研究。  相似文献   

19.
《周易》中蕴含了不少关于语言理论的见解,关于语言运用的理论更为丰富。《周易》重视语言运用问题,是由于它对语言的社会功能有高度的认识。在它的字里行间,提示人们言语要注重诚信、要谦逊礼让、要谨慎有度、要讲究修辞,特别是阐发了心态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对今天的语言研究、语言运用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心理学认同理论出发,借鉴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成果,采用调查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在华高等学校任教及曾经任教的外籍英语教师对教师职业的隐喻性理解进行调查。从与学生关系、对语言自身、对教学方法、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认识等方面对这些隐喻进行归类分析,结果显示他们这些认识与对自身职业的隐喻性认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