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以马尔可夫链为基础,结合回归分析方法,通过使用2000-2005年的数据,按照各个省份人均CDP与全国人均GDP的关系,把我国31个省份分成高、中、低收入区域;同时用人均GDP对流动人力资本回归的系数,估算出除去流动人力资本影响的各省份的相对人均CDP;从而得到流动人力资本对俱乐部稳定性的影响.发现地区之间存在着俱乐部收敛现象,并计算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程度.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作为一种常规污染物,SO2的排放长期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采集1992—2012年中国30个省市的人均SO2排放量,运用静态与动态面板相结合的回归方式,对于省际人均SO2排放量的相对与绝对收敛性进行研究,对影响人均SO2排放收敛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在总样本期上,省际人均SO2排放量存在着绝对与相对收敛。相对于2001年以后的时期,2001年以前的省际人均SO2排放量收敛速度更快。对于收敛速度的影响因素,二次产业比重与中国SO2排放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更高的二次产业占GDP比重会降低收敛速度。而各省人均实际GDP与人口密度则对人均SO2的排放量有负向影响,更高的人均收入和人口密度会使人均SO2排放收敛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3.
为更好地认清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通过文献阅读法梳理和评析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已有研究结果,得出结论: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主要存在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俱乐部收敛和发散4种情况;研究的区域空间范围和研究的时间段不同;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收敛的因素超过20种。总结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收敛的研究方向:创新研究方法、界定研究范围、确定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低碳经济下中国碳排放强度收敛性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质量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基于Philips和Sul(2007,2009)提出的俱乐部收敛检验方法,对我国1995—2011年间的碳排放强度的收敛性及其决定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强度整体上显著发散,但存在三个收敛俱乐部。根据逻辑排序模型对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发现,初始能源资源禀赋、城市化水平、能源强度以及能源消费结构等都是俱乐部形成的重要因素。降低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必须从节能和技术的转变入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相同的碳排放收敛趋势的地区,则应该充分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治理由于碳排放增加而造成的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对新疆12地(州)288个农户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Probit模型对欠发达地区农户金融资源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表明:农户文化程度越低,越倾向于向亲戚朋友借钱;文化程度越高,越倾向于向银行贷款.从事种植业与外出务工的农户更倾向于向亲戚朋友、信用社借钱;而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户更倾向于向银行贷款.我们认为,信用社与银行借款难度大的农户更倾向于向亲戚朋友借钱,而觉得贷款容易的农户多向农村信用社贷款,没有贷款经历的农户初次贷款多去银行.  相似文献   

6.
以区、县为研究单元,文章对南充市1993-2007年间经济增长的收敛情况进行了考察.与新古典和内生增长理论的结论不尽相同,文章的实证分析表明南充市县域经济增长在总体上存在σ收敛和β收敛.但在不同的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征,人均GDP在地区中分布格局表现为收敛,发散和再收敛的交替演进以及人均GDP在地区间的分配上呈现"先慢后快"的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7.
我国地区经济的收敛与增长决定力量:1978-1997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利用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了我国1978-1997年各省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目的在于考察这段时期内造成各个地区经济增长率差异的原因,以及落后的省份是否具有赶上发达省份的内在能力。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各省在上述时间内不存在绝对收敛,经济初始水平的差别无法解释各个地区经济增长率的差异;(2)各个地区之间存在条件收敛,收敛的条件包括市场化程度、实际利用外资、技术进步、出口、政府支出、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经济外向依存度、地理优势等八个方面。本文最后简单地讨论了这些发现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1978—2011年东部各省份数据的基础上,利用豪尔和琼斯的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同时利用纳尔逊和普罗瑟研究经济波动持续性时所提出的模型,来研究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的收敛性。通过分析研究,得出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与要素的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密切相关,并且东部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四川省1978—2005年各市州的相对人均GDP值为数据基础,通过折线图的特征将其归为向上趋同的俱乐部、水平俱乐部和向下趋同俱乐部等几类,然后分别对其分组说明,并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虽然三种方法所得的结果不尽相同,但证实了四川经济增长过程中确实存在"俱乐部收敛"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十六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绝对差距、相对差距、"倒U"型假说检验、收敛性等角度分别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978年到2007年期间,长三角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距呈逐年扩大的趋势;相对差距尽管有明显的波动性,但总趋势是缩小的;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未能出现;收入差距在总体存在δ-收敛的情况下,部分年份收敛与发散交替出现;而绝对β-收敛性检验的结果表明,可支配收入存在着明显的收敛,收敛速度约为2.68%。  相似文献   

11.
选取2000-2013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我国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并对其区域差异的收敛性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规模效率是当前我国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主要动力,但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和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才是我国未来实现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根本出路;我国技术创新效率"东高西低"格局依然存在,且大部分区域处于低效运行状态;全国仅华东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劳动力分布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首先根据各地区经济实力对安徽省17地区进行合理划分,再对各地区进行劳动力的地理分布和动态演化分析,得出安徽省劳动力分布聚集现象显著。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研究经济差异的收敛性理论为基础,对劳动力分布的地区差异进行α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检验,发现:2001-2009年安徽省整体及各地区不存在。收敛,且各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俱乐部收敛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地区经济实力、各地经济发展禀赋以及政府政策、体制影响所致。文章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分别为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控制外商直接投资规模。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95-2009年27个省的面板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各地区的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率,并通过非参数局部线性回归方法对地区经济的收敛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尚处于技术含量低的粗放型经济增长阶段,经济增长主要由要素投入的增加拉动而非技术进步驱动;西部大开发战略显著提升了西部省份的效率水平,但相比东部省份仍然较低;1995-2009年地区效率水平呈俱乐部收敛,且效率水平的收敛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九五”期间效率水平差距扩大,“十五”期间呈β收敛,“十一五”期间收敛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碳排放配额分配的DEA建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区域层面分解CO2排放强度下降目标是我国能源经济政策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实现国家“十二五”CO2排放强度削减目标的有效途径.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提出一种新的DEA-CEA(DEA based carbon emissions allocation)配额分配模型,该模型将CO2排放配额分配问题视为一种总量受控的资源配置问题,以效率优先为目标,人均公平为约束,将国家排放总量分配给各省.采用2010年数据,基于传统DEA分配模型和DEA-CEA模型分别进行计算,并与2010年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相同生产水平和减排约束下,DEA-CEA模型分配结果的减排成本更低,减排任务更符合各地区实际情况,从而更有利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地区间分配配额的差距有所减小进而有助于提高减排政策的可执行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跨国面板数据资料(26个国家1998年至2010年)分析不同国家国内收入差异及国内收入分配的变化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即人均GDP、人口密度、GDP中工业占比、基尼系数及人均GDP与收入分配的交叉项等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收入分配对二氧化碳排放具有显著影响,Gini系数与CO2排放量呈现负向关系,但此负向关系会随着GDP的增加而减少,而人均GDP与收入分配的交叉项与CO2排放量呈现正向关系。因此,将所得不均度纳入考量,才能更完整地描绘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居民出行CO2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利用居民出行调查数据,测算2000-2012年北京市和上海市居民家庭日常出行交通CO2的排放量;以2000年为基年,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因素分解(LMDI)方法,对北京市和上海市居民出行交通CO2排放变化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2年,北京市和上海市的居民出行交通CO2排放均呈显著增加趋势,且北京市CO2排放总量远大于上海市;(2)收入、交通工具使用次数、人口对两市居民日常出行交通CO2排放变化起促进作用;(3)居民出行强度和居民出行结构对两市居民出行CO2排放的增加起抑制作用;(4)不同交通工具碳排放水平对北京市CO2排放变化的作用为负,而对上海市作用为正.  相似文献   

17.
强调走低碳经济是目前中亚五国乃至全世界所面临的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可动摇的战略选择。分析中亚五国1993—2009年CO2总排放量、人均CO2排放以及CO2排放强度变化特征,利用Kaya模型定量分析各种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1)中亚五国的CO2排放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CO2排放水平已远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其中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CO2排放量有继续上升的趋势,乌兹别克斯坦已经控制在某一个稳定的水平。(2)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是导致中亚五国CO2排放的主要因子,能源结构的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对CO2排放带来了压力,而能源强度对减缓CO2排放的贡献是极大的。  相似文献   

18.
基于Super-SBM模型测算2002—2014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2个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差异,对其进行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和收敛性检验。结果表明:(1)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波动发展趋势,县级市的表现比地级市好,由于没有一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是强有效率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体上还有较大的改善和提升空间;(2)各城市都面临投入过多和产出不足的问题,优化的方式是缩小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布局,扩大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并提高产出效率;(3)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土地利用强度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正相关,而第二产业从业人数比重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负相关,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和是否地级市等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不显著;(4)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不存在δ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差异会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9.
西部地区目前处于西部大开发第二轮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由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碳排放问题日渐严重。本文基于1999-2010年西部地区五大生产部门的CO2排放量的指数分解分析,以探寻西部碳减排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发现:(1)经济规模每增长1万元,CO2排放平均增加2.97吨。其中,运输业经济规模的边际CO2排放量最大,是最小的商业的10.65倍。(2)平均能源强度在12年间下降24.67%,但运输业的能源强度呈现高位缓慢上升趋势。(3)能源结构重型化略有加重。其中,工业和运输业的能源结构重型化最为严重,但均呈现高位上升趋势,尤其是工业,其碳排放密度效应最为显著。(4)经济结构重型化处于加重阶段。工业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CO2排放平均增加4.89MT(百万吨)。  相似文献   

20.
依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中的计算公式,计算了长三角地区1990—2009年间CO2排放量,对比分析了江浙沪三省市的碳排放总量、排放强度、人均排放量等指标。结果表明:自1990年以来,长三角地区CO2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不断攀升,碳排放强度逐年减小,但区域之间仍存在较大差异;江苏的碳排放总量高于浙江,上海最低,且江浙两省碳排放总量增长速度最快;江苏年均CO2排放强度高于上海,浙江最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是造成区域性差异的主要因素。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实现CO2减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