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绝句发源于金代,现存两首作品:王中立《题裕之乐府后》和元好问《题山谷小艳诗》。王诗约写于泰和五年(1205),评论元好问成名作《摸鱼儿》(恨人间情是何物),是16岁的新人元好问的新作催生了词学批评的新样式;元诗写作时间不详,表现出对山谷艳词的理解和宽容。论词绝句的兴起,与金末词学创作和讨论、论诗绝句写作活跃相关。王、元之后,长期无人继写论词绝句。造成论词绝句写作的中断,实与元代诗学、词学衰落有关。  相似文献   

2.
明代是元好问诗歌接受的发展期。在"华夷之辨"民族观以及"尊唐弃宋"的文学思潮占统治地位的接受背景下,元好问的"存史意识"、生死价值观、乐府诗和论诗绝句进入明人的学术视野。明人通过评论、刊行和选录遗山诗,使元好问诗歌接受在曲折发展中呈现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钱钟书是元好问诗歌研究史上重要的一家,对元好问诗歌的评论涉及诸多方面。他阐述元好问诗歌与陈与义的诗学渊源,发前人所未发;分析元好问论诗绝句精辟而深刻;并从学术史角度勾勒出元好问诗歌的接受轨迹,为元好问诗歌研究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元好问的论诗绝句,主张“诚”为诗的本原,提倡诗歌的“风雅”传统,提倡刚健质朴、慷慨豪壮的诗风,主张诗歌应该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具有积极意义。艺术上,意境交融,形象丰富、动静结合,风格多样化,在论诗绝句发展史上,创造了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5.
元好问美学思想简论邹吉忠一、生平、著述及思想特征元好问是金元时代最有成就的诗人和史学家。就美学思想而言,早年所著《论诗绝句》(三十首)和晚年所写的一些序文,发表了他对诗的见解,并以自己的创作,开创了完全不同于南宋江西诗派的诗风和诗歌艺术美学理论,对后...  相似文献   

6.
元好问(1190—1258),字裕之,号遗山,系出拓跋氏,忻州秀容(今山西忻县)人,为金代最著名的诗人、词人、古文家、批评家和史学家,是“金百年以来,得文派之正而主盟一时者。”(徐世隆《遗山先生文集序》)被誉为“一代宗工”(《金史·文艺传》)。 《论诗绝句》三十首,是元好问文艺批评的代表作,清人翁方纲谓“先生一生识力皆具于此。”(《石洲诗话》)今人郭绍虞也说这一组诗“体现了一家论诗的宗旨。”(《中国  相似文献   

7.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也参与到了历史上聚讼纷纭的“李杜优劣论”这一著名公案中。本文认为,综观元好问一贯的文学思想,他所持的是李杜并尊的观点:既反对扬杜抑李,也绝不会扬李抑杜。其第十五首“笔底银河落九天”云云,既是对李白诗品及人品的赞扬,同时也是对相传为李白所作《戏赠杜甫》一诗的否定。  相似文献   

8.
正金代文学家元好问,于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创作了《论诗三十首》。这三十首论诗绝句,历评汉魏讫于宋代之诗人及诸诗派,立论精当,针砭时弊,有起衰救弊之功,影响后世,非一代也。三十首之外,元好问另有《论诗三首》,其三曰:晕碧裁红点缀匀,一回拈出一回新。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前两句说刺绣女技艺高超,绣出的图案色彩匀称,深浅合度,变化新颖,栩栩如生。后两句则说绣好了的美丽鸳鸯任凭人们欣赏观看,但如何绣成的运针走线的技巧和诀  相似文献   

9.
<正>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继承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加以发展,评论了自汉魏以至唐宋的许多诗人和诗歌流派,提倡豪放刚健,反对纤弱;提倡天然真谆,反对失真;提倡清省,反对繁冗;提倡亲身体会,反对暗中摸索;提倡自然,反对怪异等,这些都是好的,但《论诗绝句》中,也有论人、论诗的话,卢兴基同志认为,似乎没有掌握好分寸,还可再讨论的。这里提出九首来作探讨,把我认为可斟的文字注在原文下面,再加说明:  相似文献   

10.
<正> 金元之际我国北方最杰出的诗人元好问,曾经在南阳度过了六个年头,给我们留下了诗词近百首。这是他生活和创作的一个重要阶段。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金宣宗贞佑二年(1214)三月,蒙古军屠忻县城,死者十余万,元好问的哥哥元好古也被杀害。元好问和母亲一起流亡到河南福昌三乡镇(今河南宜阳三乡镇)。宣宗兴定二年(1218),元好问从三乡移家登封,并在昆阳(今河南叶县)置买了庄田。他在这里前后住了9年。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元好问由当时文坛名流赵秉文、雷希颜等推荐,应试宏  相似文献   

11.
元裕之即元好问,是金元之交最负盛名的文学家,在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显赫的地位。清代罗士琳《续畴人传》收入元好问,于是元好问又在数学史上有了一席之地。罗士琳为什么要把大文豪元好问收入天算家传记辞典呢?其主要依据是祖颐《四元玉鉴》后序:“平阳蒋周撰《益古》,博陆李文一撰《照胆》,鹿泉石信道撰《铃经》,平水刘汝锴撰《如积释锁》,绛人元裕细草之,后人始知有天元也。”罗士琳认为元裕就是元好问。由此,元裕与元裕之之争成为元好问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近一百五十年来仍未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2.
元好问的诗学观与文章观迥然不同。对于文章,他追求一种"中和"气质,强调敦厚之义与含蓄之美;对于诗歌,他则追求豪爽奔放的气质,强调真情流露与慷慨悲歌。元好问的诗歌创作明显优于文章创作。在《秋望赋》一文中,元好问摒弃了温婉中和的文章观,十分精巧地将他特有的诗歌观念融入其中,极大地提升了这篇赋的艺术境界,使其成为金赋中成就最高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3.
论元好问对陈师道“闭门觅句”作诗方式的误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闭门觅句”本是黄庭坚对陈师道作诗“吟榻”习惯颇有称赞意味的另一种称呼,此语一经元好问借用,却成了人们以为陈师道作诗雕琢陈腐的口实.后来的多种学术著作对此也进行了不无误导性的论述,以致长期以来人们以为“闭门觅句”是说陈师道作诗既无素材,是闭门造车,又无才思,是苦吟死作。对此,通过从分析“闭门觅句”的本来含义、辨析对“闭门觅句”的两种误解、剖析元好问论诗绝句的疑点三方面予以多角度的论述驳正,认为“闭门觅句”是陈师道锤炼诗艺的有效方式,自当给其以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民国诗话中有大量关于元好问及其作品、诗论和接受现象的记事、评论性文字。它们是研究元氏及其作品的创作、流播和影响的宝贵资料,其中不乏发前人之所未见的观点,是元好问研究领域中尚待开垦的荒地,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内容主要包括总体认识把握、评论品鉴诗作、发掘诗学理论、探讨历史地位、琐谈杂议编著、考察接受现象和保存有关史料等方面。民国诗话是一笔蕴藉丰厚、价值可观的诗学遗产,其中有关文字从特定侧面反映了本时期人对元好问及其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它是元好问接受史上的重要链条,对现今元好问研究亦有相当的启发性意义,不容忽略。  相似文献   

15.
金末著名诗人元好问于金都汴京为蒙古军围困之际未遁,后降将崔立举事,元氏被迫从之,参与撰写颂德碑文,自感有失名节,终生抱恨。元好问为补己之过,上书蒙古重臣耶律楚材,乞求其能善待、起用亡金名士,引导蒙古贵族重视“衣冠礼乐,纪纲文章”,于此仍有谤者。蒙将张柔荐元好问主修《金史》,元氏大喜,欲力成其事,然未果。无奈,其只得将余生用于广辑金代史料,以备后人修正史之用,并冀藉史书表明自己偷生、上书之苦衷,求得后人之谅解、宽宥。  相似文献   

16.
<正> 著名文学家元好问学赡才雄,著述甚丰,文备诸体,其成就与影响几然居金元之际文坛之魁,这在学术界已有共识。研究元好问这样的历史人物及其著作,对于弘扬中国多民族的文化传统,启迪后人,繁荣社会主义的学术事业,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的意义。笔者多年来从事地方志书的编纂,在收集研究地方史料的过程中了解到元好问在南阳的从政、交往和著作情况,聊以一隅所得、井底之见略述于后。  相似文献   

17.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是金、元之际的重要文艺理论,很有研究价值。但元好问的文艺思想,并非全是个人独创,而是和师友的教育影响分不开的。例如下面这一首: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诗中前二句,是秦观(少游)作的,《山石》是韩愈写的一首七言古诗。元好问称赞韩愈的《山石》而对秦观不满。这一观点,出于元好问的老师王中立。元好问在《中州集》卷九的《王中立传》裡,说过下面一段话: 余尝从先生学,问作诗究竟当如何。先生举秦少游《春雨》诗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 蔷薇卧晓枝。’此诗非不工,若以退之‘芭蕉叶大栀子肥’之句校之,则《春雨》为妇人语矣。破却 工夫,何至学妇人。”  相似文献   

18.
<正> 《论诗三十首》是金代诗人、文艺批评家元好问的早期诗学代表作,写于28虚岁。因其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杜甫《戏为六绝句》中提出的“别裁伪体亲风雅”和“转益多师”的精神意蕴以及七绝论诗的样式,为我国诗坛确立了品评诗人诗作的批评流派,为恢复、弘扬诗歌创作的风雅传统,为金代诗歌开辟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19.
王辉斌 《南都学坛》2011,31(4):52-57
金代诗人元好问的乐府诗,因数量众多,质量上乘,成就突出,影响深远,而成为了唐后乐府史上的一座高标。元好问的乐府诗,主要为"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且以"丧乱乐府"、"农村乐府"、"都城乐府"三大系列最具代表性。紧扣时代脉搏与鲜明的时代特征,构成了元好问乐府诗最明显也是最突出的特点。元好问以其不断的艺术实践,对自唐代白居易等人以来的新题乐府之题由"即事"类一变而为"歌行"类,其此举不仅结束了"即事"类诗题在制题上无规律性可言的局面,而且还增强了诗题的乐府性与音乐性。  相似文献   

20.
元好问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和卓越贡献已有定论,作为金元之际文坛领袖、史学巨擘,足迹半中国,交游遍天下。而距元氏家乡不远的雁门关外的浑源,也是人杰地灵,既有恒山、龙山胜景,又有雷、刘文学家族之盛,元好问与浑源雷渊、魏璠、刘氏父子素有交往,并两次亲临浑源,流连于山川之间,放歌吟咏,存诗之富,胜于他乡。通过对元氏在浑源行迹的考证、著述的解读、交游的梳理,借以订正讹误,希望对元好问和浑源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