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7 毫秒
1.
本文综合考古发现与出土文献、传统文献、民间传说以及学术史等多种信息,考述昭、屈、景三姓渊源以及"与楚王同姓"的过程.本文结论的是战国三大姓昭、屈、景均源于楚王族,"与楚同姓",昭氏源于楚昭王,屈氏源于楚武王,景氏源于楚平王.  相似文献   

2.
一——屈原非楚之同姓,屈氏楚之大姓而已。《史记·屈原列传》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正义》引王逸说:“楚王始都,生子瑕,受屈为卿,因以为氏。”检王逸《离骚章句》“……是时(楚武王)生子瑕,受屈为客卿。”《屈原列传》只说屈原为楚之同姓,但没有提供其它的资料,既然司马迁说屈原为楚之同姓,王逸也就敷衍出屈原为楚王族后裔,看得出他是根据《左传》推理的。《左传》记楚事始于楚武王,屈瑕是楚武王的开疆大臣,但《左传》没有记述屈瑕系楚武王之子。显然,王逸所谓屈姓始于屈瑕,只限于楚国及屈原系屈瑕之后的推论是靠不住的。  相似文献   

3.
论者谓伍员之覆楚包胥之复楚。皆於子臣之道有未尽善。(?)以为两人之所处。有轻重缓急之不同。不可以不分辨也。夫子胥之欲覆楚。以其父奢无罪而见杀於平王。故挟弓持矢。去楚奔吴以伐楚之利干吴王僚。不幸为公子光所阻。公子光立。是为阖闾。阖闾欲为兴师。而复(?)於楚。子胥又自止之曰。诸侯不为匹夫兴师。逮楚衅而后动。及楚为沈故围蔡。子胥为吴行人以谋楚。入郢之役。子胥虽为父复(?)。而吴固正正之旗。堂堂之鼓。实非为子胥兴师也。且子胥所痛心疾首者。不徒在奢之死。而在建之不得立。盖欲借兵於吴。扶建之子胜立之楚。废昭王诛谗侒。以成父奢之志。而存楚之社稷。豈肯以复楚之名让之包胥哉。乃不意吴师骤胜而骄。秦人起於  相似文献   

4.
朱平楚 《云梦学刊》2002,23(1):13-15
一、楚、楚辞、楚辞体、《楚辞章句》、《楚辞补注》、《楚辞集注》。二、屈、屈原、屈子、屈骚、屈赋、屈宋、屈原学  相似文献   

5.
《左传》文公十六年伐楚的戎人,长期以来,被认为在楚国西部.据《左传》记载:"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以侵訾枝.庸人帅群蛮以叛楚.麋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于是申、息之北门不启."杜注:"戎,山夷也.大林、阳丘、訾枝,皆楚邑."对于这支戎人的所在,未曾言及.到了孔颖达作疏,事情似乎有所明朗.他说:"四夷之名,随方定称,则曰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其当处立名,则各从方号.……故楚西亦有戎.戎是山间之民,夷为四方总号,故云山夷也."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关于戎在楚西的最早陈述.  相似文献   

6.
楚怀王为太子时,屈原曾经当过他的老师.楚国历来就有太子师傅之类的官职.春秋时,楚成王之太予商臣,得其师潘崇之谋,弑父自立(《左传·文公元年》),楚庄王又使大夫士亹为太子箴之傅(《国语·楚上》),楚平王亦使伍奢、费无极为太子建之师(《左传·昭公十九年》).屈原之任太子师傅,虽不见于记载,却是一桩班班可考的事实.其证据有三:  相似文献   

7.
屈原生于南阳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原在《九章·抽思》中有云:“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好女夸佳丽兮,片半独处此异域”。论者以为,屈原乃系流放至此。亦有以为非流放而来者,但不详所以。本文试从屈原与汉北之关系的角度作点探讨,以求窥见屈原到底为何去汉北之地。一、屈原得姓之地———南屈作为楚...  相似文献   

8.
一、厉国的地望《左传》桓公十三年(公元前699年)载楚屈瑕伐罗,"楚子使赖人追之"句下,杜预注:"赖在义阳随县",说明赖在春秋早期已是随枣走廊内附属于楚的一个小国.《汉书·地理志》南阳郡"随"县条原注:"厉乡,故厉国也";颜师古注:"厉读曰赖".结合以上两条记载来看,赖、厉古音同,故赖国即春秋之厉国;汉晋时期随县境内之厉乡,即古厉(赖)国之所在.关于厉乡的位置,盛弘之《荆州记》说:"随县北界有厉乡村,村南有重山,山下有一穴,父老云是神农所生处",言在当时的随县"北界";对此,《水经注》作了更具体的介绍,卷32漻水篇云:  相似文献   

9.
屈原和楚王的姓氏问题,只要翻阅一下《史记》中的《楚世家》和《屈原列传》,不难看出他们原来都同姓“芈”(mǐ)而不姓屈和熊。然而在近年来出版的一些书刊上,对屈原与楚王的姓氏问题却产生了种种说法。有的说“屈原和楚王同宗不同姓”;有的提出“屈原和楚王同姓,而楚王却姓熊不姓屈,这是怎么回事”的问题,有的则解释说:“春秋时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熊瑕,食采于屈邑,遂以‘屈’为姓,成为楚王族三族之一”。说屈原的祖先“瑕”因封地“屈”而得姓是对的。但说楚武王熊通姓“熊”则不妥,把屈瑕也冠以“熊”姓就更离谱了。因为“熊”在当时并非楚王之姓,更不是屈瑕的原姓。关于楚族的来源及其  相似文献   

10.
《越人歌》蠡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说君兮君不知。 这是刘向(公元前79—前8年)《说苑》载录的一首越人唱给楚人的情歌,世称《越人歌》。楚王子鄂君子皙泛舟新波之中,会钟鼓之音毕,榜枻越人拥楫而歌:  相似文献   

11.
尹弘兵 《人文杂志》2008,(2):159-163
周昭王南征,其对象是楚或荆.文献中楚有四义,在人文地理的含义上,楚有二义,一指芈姓楚国,二指南方楚蛮.楚蛮的历史要早于楚国,西周之时,楚国与楚蛮并存,楚国小而楚蛮大.昭王南征之楚,不可能是楚国,亦非是殷商遗民或荆国,只能是楚蛮.<令簋>和周原甲骨中的楚伯,亦当为楚蛮之首领,不可释为楚国.  相似文献   

12.
墨子是河南鲁山人——兼论东鲁与西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于是哪里人氏?历来有争论,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说法;一是鲁国人。《吕氏春秋》中的《当染》和《慎大》两篇,高诱注:“墨子名翟,鲁人。”这里说的“鲁人”,据孙诒让在《墨子传略》中考证,是指鲁国人。二是宋国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云:“墨翟宋之大夫”,墨子在宋国的活动较多,著名的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见于多种古籍,于是一些人就认为墨子是宋国人。三是鲁阳人。毕沅在《墨子注》中,根据《墨子·公输》篇的记事,认为墨子是鲁阳人,因为鲁阳当时属楚,所以墨子也就是楚国人。可是从一些反映  相似文献   

13.
"楚,泽国也.其南沅湘之交,抑山国也.叠波旷宇,以荡遥情,而迫之以崟嵌戍削之幽菀,故推宕无涯,而天采矗发,江山光怪之气莫能掩抑."[1]这是王夫之纵论荆楚地理的一段名言.江山如此,人的真性情亦如江山之气一样莫能掩抑,故此地人多大气、直率、刚烈.其影响学风与文风,不可谓不深且巨.  相似文献   

14.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阐述了生存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中人之单面的特点,这样的人丧失了真正的需求和自由,在科学技术横行的现代工业社会中迷失了自我。这正是电影《楚门的世界》中主角全部生活的写照。社会控制的新形式、大众文化、全面管理的语言促成了单向度人的形成。虚假中的真实激发了单向度人的另一种潜质。生活在虚拟世界中的楚门最终拥有了否定的向度,逃离了虚拟的世界。单向度的人之逃离给我们的启示是: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消除现代工业社会的种种弊端。  相似文献   

15.
麇国是活动于楚国核心区西北方向的一个小国,春秋中期被兼并入楚,麇国被楚迁往汉东,原地纳入楚国疆土并加以管理,其管理者或可能为楚阳氏家族之先。  相似文献   

16.
荀子的思想     
《文史哲》1957,(10)
(一) 荀子的身世荀子名况字卿,本屬周郇伯的后人,古郇國在山西猗氏縣,其地于战國时屬趙,所以說他是趙人。荀子生于趙,游于齐,曾一人秦而仕于楚,后死于楚。关于他的生卒和游踪,因为自史記本傳以后的記載互有歧異,以致爭論不已,史記本傳说: 荀卿趙人,年五十始來游学于齐……田駢之屬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齐人讒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發,因家蘭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筍卿嫉濁世之政……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数万言而卒,因葬蘭陵。假使荀子还及見李斯为秦相,而李斯为相上距春申  相似文献   

17.
楚人先民的史迹,从汉代以来的两千多年中,相继有人作过一些探索,也的确有过贡献。但他们遗留下来的文字材料,粗疏简略,零碎散乱,很不完整,且有不少脱漏讹误之处,远远不能构成一个恰当的研究系列。很清楚,对楚史及其文化上的黎明时期不做出应有的研究,就难以上溯其朦胧时期,也难以论断其后来的历史发展。因此,本文试对楚人先民的世系、年代作些初步探讨,以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所帮助,不妥之处,诚望专家学者批评指正。楚人先祖的世系,最早可上溯到五帝时代的颛顼。《史记·楚世家》云:“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屈原《离骚》亦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屈原“与楚同姓”,其先屈瑕乃楚武王熊通之子,为楚国莫敖,受屈为卿,因以为氏,故其说反映了战国以上千百年间在楚人中世  相似文献   

18.
程浩 《北方论丛》2021,(4):14-17
新出春秋铜器加嬭编钟是曾侯夫人加嬭的自作用器,但铭文中自称"文王之孙子,穆之元子"之人并非曾侯,而是楚庄王熊侣.器主加嬭即随仲嬭加鼎中楚王所嫁之女随仲嬭加,她依靠楚国的支持在丈夫曾侯宝去世后代执国政.编钟铭文所记是楚庄王巡省已归附楚国的曾国,加嬭代表曾国燕享楚王之事.从加嬭在楚庄王面前自称"孺小子"来看,其人应即庄王之女.如此一来,加嬭媵器随仲嬭加鼎的作器者也宜定为楚庄王.  相似文献   

19.
楚"敖"是楚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历史的纵的角度出发,对楚国诸敖归类分析,以见出同中之异,进一步确定楚敖的内涵与外延;与楚敖有关的历史悬案,如被史家遗忘了一千多年的楚厉王以及屈完的职官问题等,也尽可能一一甄别.一楚国最早之敖即国君《史记·楚世家》称楚君为王自楚武王始,楚武王之前,有若敖、霄敖、蚡冒.若敖之前只有人名排列.武王之前楚国之敖即君主,是很明显的.  相似文献   

20.
从张家山汉简看楚汉法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万进  吴亮 《中州学刊》2002,(4):136-140
张家山汉简为研究楚汉法统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历谱“新降为汉”之“汉”是指刘邦刚刚建立的汉王朝 ,而非公元前 2 0 6—前 2 0 2年间的汉王国 ;《奏谳书》“楚时去亡 ,降为汉”之“楚” ,不应仅限于“楚汉战争之楚” ,还应包括陈胜“张楚”之楚、楚怀王“义帝”之楚 ;“楚时去亡 ,降为汉”反映了汉王朝建立之初官方和民间对汉王朝法统的看法 ,并对西汉文景至武帝时期汉人对楚汉法统关系的认识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