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任务的提出,中国伦理的范式转型已由学界的理论自觉演变为道德实践呕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其中"诚信"作为中国传统道德和现代伦理的共有范畴,其道德内涵和形上哲学根基经历了从本体到主体乃至他者伦理的嬗变.从诚信范畴管窥中国伦理的范式转型,不仅有助于揭示不同时期中国伦理的具体范式及其转型路径,同时也为当代中国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奠定了范式平台.  相似文献   

2.
中国伦理的范式转型已成为当代学界的共识,而一种伦理范式的真正确立最终依赖于自身规范基础的阐明与辩护。其中,“诚信”作为中国传统道德和现代伦理的共有范畴,其内涵及其形上哲学基础经历了从本体到主体乃至他者伦理的嬗变。在我与他者的伦理关系成为当代伦理学关切的核心对象时,以诚信范畴为依托,从他者视域管窥中国伦理范式的建构与转换,不仅有利于诠释传统伦理的后现代内涵,同时也为当代中国诚信体系的建构奠定了范式平台。  相似文献   

3.
道德诚信与财富创造是财富伦理研究中的一对重要关系范畴。但是,人们对诚信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的认识还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有学者从经济视角探讨财富创造,将之视为脱离伦理约束的经济逻辑。这种"割裂"研究方式妨碍了人们从深层次探究伦理道德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问题。实际上,伦理道德可以规约和推动财富创造。特别是在当下信任危机背景下,道德诚信可以为财富创造保驾护航,给其提供坚实的伦理基础和文化支撑,并通过自身形式参与财富创造具体过程,保证财富创造获得正当性动力和可持续性存在。当前,商务诚信领域中的诚信缺失现象令人担忧,需要我们从政府、社会及商家层面加强商务诚信建设,助推财富创造。  相似文献   

4.
消费伦理研究的困境在于其"范式危机",因之,实现消费伦理研究的创新与突破,需要研究范式的高度自觉,需要保持消费伦理研究的理想范式、问题范式和实践范式等三重范式之间的必要紧张和有机整合。唯此,才能厘清消费的道德本质,破除消费迷思,找到实现消费伦理模式的时代转型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哲学范畴和社会主义道德范畴的含义,界定了确定社会主义道德范畴的六条标准,以及中国社会主义道德范畴赖以产生的十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基于这一标准和现实,提出了"责任、自由、公正,和谐,诚信,平等,民主,荣耻,博爱、和平、修身、宽容、自主、创新、幸福"等十五个概念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范畴。  相似文献   

6.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诚"作为道德范畴,其涵义由自然本体之"诚",而发展为人的一种至高的道德境界;信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也被认为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品德。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内容也很丰富,主要体现在人际诚信、政治诚信、商业诚信、军事诚信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诚信道德,以真实无欺为本质,以善和正义为标准,以全面深入地实践为途径,在中华民族的道德生活和道德实践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充分汲取传统诚信伦理文化的丰沃养分.才能有效地培植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伦理文化.  相似文献   

8.
社会伦理转型的核心问题是道德主体的转变.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三种伦理主体:虚幻的神、群体主体和个体主体.与之相应,道德教育的伦理范式也经历了三种变化.当前,中国的社会伦理正处于转变过程中.正是这一转变,使中国学校道德教育不得不放弃灌输不可质疑的、外在既定道德观念的做法,转向尊重学生道德判断权利,引导学生自主生成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9.
严复经济伦理思想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复的经济伦理思想代表了中国近代功利主义经济伦理的新范式。他对义利关系、经济自由和消费伦理等经济伦理范畴作了探求,提出利己与利人相结合的"两利相利义利合"的观点和"经济自由主义"的经济伦理原则,以及反对"富而不用"的节俭积累消费伦理观,试图以西方经济伦理资源促进中国经济伦理发展的转型,从而对近代中国经济伦理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技术伦理实现范式是当代技术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根据技术伦理的基本范畴,技术伦理实现意味着人与技术间应然性关系在实践中的落实,以及相关伦理角色在行动中的彰显.据此,当代技术伦理实现的范式转型可作如下锚定:技术伦理实现的目的从捍卫人与技术之间的界线转向追求人与技术之间的本真性共在关系;技术伦理实现的主体从具有绝对自主性的“人”让位给“人技混合体”;技术伦理实现的机制从外在的伦理规范转变为技术与伦理的互嵌伴随.这一转型的价值取向,既包括技术伦理实践旨趣的复归,又透露出一种后人类主义视角和基于责任的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11.
论诚信--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范畴和市场经济伦理的支柱,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风尚既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工程,也是建立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工程。必须加强诚信道德教育,把诚信从道德规范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建构社会信用体系,以现代信用制度来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在社会体制改革进程中,能否滋养出国民的现代伦理意识,是中国现代道德转型的关键问题。由于中国的特殊情况,其国民道德转型只能在当前社会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完成。在社会体制改革中同样可以完成:(1)革命传统与国民伦理意识的综合;(2)国民道德与国家伦理形象的综合,以此滋养出国民的现代伦理意识,为实现国民道德转型奠定现代形态,进而促使国民道德转型的完成。  相似文献   

13.
五四伦理革命在实施中暴露出启蒙者的困境与局限,这主要表现为:其一,传统道德理想主义与悖反价值诉求的难局。虽然启蒙者给予旧伦理沉重打击,但促其如此的却是对于传统儒家德性原则的操守。其二,重估偏失与新伦理建构的盲区。启蒙者"重估一切价值"的口号不足以为个人的道德处境提供确当的依持,也就无法起到维系社群生活稳定的伦理效力。其三,科学至上与人文之失。五四启蒙知识分子的科学决定论意味着中国伦理范式的一大转换,他们用科学代替仁德,并无助于解决启蒙以来民众在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上的危机。  相似文献   

14.
伦理与道德关系密切,道德是在理性的作用下,从伦理中诞生的。道德范式危机是现今各式道德失范与危机的实质,而它在根本上是由伦理上的原因造成的。因此,道德危机的治理应该围绕着伦理—道德的框架展开:在道德根源上,要加强伦理建设,促进现代伦理的形成与完善;在道德内容上,须实施对伦理之理的研究并据此转变旧道德范式,构建符合时代特征与要求的新道德范式;在道德教育上,应把道德教育建立在伦理教育的基础上,实施两者相统一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5.
医患关系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医疗伦理范式主要有"专制主义"的医疗伦理范式、"患者中心主义"的医疗伦理范式和"患者权利托付"的医疗伦理范式."专制主义"的医疗伦理范式属于传统的范畴,"患者中心主义"的医疗伦理范式属于人类理想的范畴,只有"患者权利托付"的医疗伦理范式才是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小说创作中充斥着“零余者”形象,这不无颓废主义气息的文学形象,向我们呈示的是在中国现代伦理变革过程中,现代个体从传统道德构架和文化范式中脱胎而出,寻找、建构自我的艰难心理历程的一个侧面。同时,郁达夫笔下的性描述与性欲话语表达作为中国现代伦理变革这场影响深远的价值范式转型的一个组成部分,参与了对自我、族群以及现代伦理道德的重构。这是以一种弗洛伊德式的“影响的焦虑”记录了现代个体对于传统伦理道德的一种美学反抗。某种意义上,郁达夫小说的颓废书写是中国现代情感伦理变革历程中的一个显著文学事件,为现代感性自我这种全新的主体模式提供了一种存在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7.
诚信作为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们立身、立业和治国理政的基本道德规范。作为一个发展的伦理范畴,诚信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因子,是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给人们的道德生活和公共生活带来了意味深远的变化,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道德观念一致性开始丧失,现代人陷入了道德困境。传统儒家道德已不能为现代中国人的行为提供价值支撑无疑是原因之一。虽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诚信与传统的儒家诚信有很大不同,但伦理价值观念是具有连续性的,传统儒家诚信与现代社会所需求的诚信具有很多契合点。为此,我们必须实现传统儒家诚信的现代化,使其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为克服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道德困境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19.
儒家诚信伦理的现代诠释与整合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儒家诚信伦理传统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在现代社会仍有价值 ,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只有经过转型、更新 ,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成为现代社会诚信的伦理基础。具体说来 ,应从诚信伦理观念、诚信伦理生活、诚信伦理制度三个层面对儒家诚信伦理进行现代诠释和整合。在这个过程中 ,权利意识的确立是重构现代中国诚信伦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社会伦理道德作为观念形态的社会现象,其存在形态一为制度伦理,一为个体道德,二者相融相济,相励相长。市场经济以自己的自利性、自主性、平等性、信誉性的制度伦理特性影响着个体道德,个体道德以规整选择范式、反向选择范式和差异选择范式来支持或破坏着市场经济的制度伦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该把制度伦理的内化和个体道德的提升放在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