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韦伯的早期社会理论聚焦于农业问题,他将农业研究的议题直接关联到国家与文明:一方面,韦伯将国家理性视为农业问题的终极价值判断,形成了“农业 国家”的问题视野;而另一方面韦伯又从农业出发,围绕社会结构、经济形态与政治结构构建起了关于文明研究的一般性分析框架,这构成了“农业 文明”的分析脉络。韦伯农业研究向国家与文明议题的延展使其理论具有鲜明的农业社会学色彩,而与马克思主义传统以及恰亚诺夫传统的农业社会学理论相比,韦伯的农业社会学研究又突显出了不同的问题景观,因而对于拓展农业社会学的学科视域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
长久以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亲和性所生成的“韦伯命题”是韦伯宗教社会学的一个理论聚焦点,命题的生成是马克斯·韦伯与家庭、同时代学者及所处社会等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这一复杂交错的影响背后尤为体现了马克斯·韦伯长期以来有关“宗教-社会”的思考。在宗教社会学视野下,“韦伯命题”的生成亦使韦伯宗教社会学研究范式得以有迹可循,同时该命题促成的宗教社会学研究范式也为我国现阶段宗教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在农业生产领域所遭遇的障碍问题,尤其是小农经济的存续,使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解释地位遭受质疑。曼和狄金森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通过论述农业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的非一致性问题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辩护。此后围绕农业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这一议题,穆尼等学者与曼和狄金森进行了争论。文章以曼和狄金森的核心文章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这一争论的学术渊源、核心观点、分析框架及理论基础。回顾这一学术争论过程,围绕经典议题争论背后的新韦伯主义研究范式转向,对中国农业社会学有重大的启发意义。新韦伯主义范式强调从社会文化传统的角度去理解农业,并在具体分析上兼顾马克思宏观的政治经济分析与恰亚诺夫的微观个体行动,对于把握当下中国复杂多样农业转型与社会变迁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斯.韦伯对于法律问题所进行的规模宏大的比较研究却给其身后的研究者留下了一个难题,即他所秉持的法律观究竟是什么?哈贝马斯以韦伯在其“支配社会学”中关于“法制型支配”的相关表述为切入点,确认韦伯所持的是实证法(反自然法)的法律观,进而从当代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法律观念与现实这一“外在视角”以及理性化这一“内在视角”对韦伯的法律观进行批判。然而,韦伯的法律社会学研究本身即在很大程度上蕴涵了对上述批判的反批判。  相似文献   

5.
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也是经济伦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社会学学界视他为“社会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韦伯有众多涉及各个学术领域的著作,其中宗教社会学是韦伯社会学的核心部分之一。研究宗教伦理对经济行为的影响是马克斯·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思想中影响最为著名,也最为透彻的。本文就韦伯新教伦理形成脉络,探讨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6.
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为农业社会学提出了许多富有时代性与历史性的新议题。农业社会学的理论与视角有助于揭示处于社会变迁中的农业、农村与农民的复杂机制与过程,从而为政策与实践提供启发。在南京农业大学召开的研讨会以“转型中国与农业社会学:理论·议题·实践”为主题,围绕农业社会学的经典传统、农业社会学与中国实践、产业振兴的社会基础、新型经营主体的行动机制、农业环境与乡村文化再出发等议题展开讨论交流,并对农业社会学的学科内涵、学科意识与学术使命进行了深入探讨。研讨会还举行了“农业社会学名著译丛”启动仪式。  相似文献   

7.
基于韦伯政治评论文章与社会学理论论述,文章分析了韦伯思想对现代国家经济功能的论述,即一方面要以民族最高利益为考量做出最终的决策,另一方面要提供某种社会正义的前提。文章认为,韦伯的国家观不仅建立在民族或文化的概念之上,也不仅强调了国家垄断暴力手段的强制性方面,而且建立在一个历史演进的视角之上,即现代资本主义所带来的自由、独立、创新等经济心态和道德规范,以及志愿性的社会组织原则,从而在韦伯有关国家与经济发展的论述中提出了"社会"这一层次,为进一步建立韦伯的国家社会学或者有关国家经济政策的某种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理论的起点。  相似文献   

8.
韦伯认为学术研究应该价值中立,避免进行“价值判断”。他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研究的态度是严肃的。不过这种科学态度完全不妨碍韦伯具有鲜明的阶级观点,不妨碍他坚定支持德国资产阶级的经济和政治诉求。《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及韦伯的很多其他著作都清楚证明,理性和科学态度并不妨碍他对资本主义提出乐观的评估以及对社会主义做出充满偏见的否定。韦伯对资本主义问题的关注引导他对世界古代历史上的商业、税收、金融和城市等重要制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宏观研究。他的古代经济研究注意到东西方诸文明之间的共性,但是仍然片面地强调了西方社会在某些方面具有发展现代资本主义的独特优势,譬如中世纪西欧城市在经济、政治和法律地位上的种种特点。他的古代社会研究是他建构社会科学理论的素材,并不是实证的、探索细部真相的历史研究。  相似文献   

9.
马克斯·韦伯与教育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韦伯的社会学中,各个分支社会学之间存在着有机的关联,宗教、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混成一体,很难区分出中心和边缘。也正因如此,论述韦伯的教育社会学,就绝非是在描述韦伯社会学中一些处在边缘的非体系性的有关教育的散论,我们更应看到的是它内含着丰富的问题意识和思想性。在“韦伯的教育社会学”层面,我们可以讨论韦伯就教育究竟著述了些什么;在“韦伯式的教育社会学”层面,我们可以着重探讨后人在韦伯的理论和方法论的影响下进行了怎样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在“韦伯的社会学与教育”层面,要讨论的是,从韦伯的社会学原著中,或者从有关韦伯社会学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掘出什么样的具有深层次启发意义的教育研究命题。  相似文献   

10.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将粮食安全及相关农业问题之于现代社会的整体性意义再一次凸显在公众视野之中。202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第四届农业社会学论坛以“疫情影响下的农业安全与乡村振兴”为主题,设置多个相关议题,旨在不断丰富农业社会学研究内容,拓宽学科视野,为理解“三农”问题、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新的视角和解释路径。论坛还对农业社会学学科发展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运用“理想类型”方法对现代性经济运作和财富积累的动力机制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促动资本主义产生最为重要的因素,是“新教伦理精神”这种维系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精神气质。挖掘韦伯理论精神价值的合理内核,对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能够提供社会伦理的文化价值因子和道德信念的动力支持,对推动中国社会从“道德世界观”到“伦理世界观”的演进以及伦理—经济“生态”的建构具有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苏国勋先生以近40年的学术生命深耕韦伯研究。他特别关注韦伯的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范畴,对它的理解和运用经历了三个递进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素朴的,即理解、重建这一范畴,分析韦伯是如何基于它来展开文明比较、形塑对不同文明的认知和判断;第二个层次是反身性的,即用这对范畴来反思和批判韦伯使用这对范畴的过程及其结论,揭露韦伯困境的症结,即在形式和实质、工具与价值的二分中偏向于前一极而难以自拔;第三个层次是超越性的,从原始儒学和新儒学中捡拾起“综合的尽理之精神”,即“中和合理性”来重塑形式和实质的关系,并以之重新洞察全球化背景下的人类文明走向和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议题。苏国勋先生对于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这一形式性范畴的实质性理解和从中国文明汲取超越的资源的做法,对于扭转今天中国社会学的形式化取向是一个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述评葆光一《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下简称《新教伦理》)是韦伯最为重要而且争议最多的社会学著作,该书的宗旨是揭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内在亲和关系。“资本主义”概念在韦伯的著作中有两个涵义,其一是作为社会形态的资本...  相似文献   

14.
一、学科:农业社会学的拓疆之作在欧美地区,作为学科建制的农业社会学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挽救农村社会学的“迷惘”与“危机”而诞生的。当时,农业社会学的倡导者喜欢称农业社会学为“新农村社会学”(NewRuralSociology)。可见,农业社会学在西方是农村社会学自身发展的一个阶段性产物。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韦伯是当代西方知识界最有影响,同时又是最有争议的学者之一。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和社会预测家丹尼尔·贝尔曾把韦伯提出的“官僚政治、文化和价值的社会学”作为本世纪以来社会科学的六十二项重大贡献之一。在当代社会学家中间,他所产生的影响跨越了学科和地域的界限。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韦伯的思想和研究还为我国大多数读者所不知。黄晓京、彭强二位同志翻译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出版,填补了思想界、知识界的这一空白。本书的出版不仅可为研究韦伯思想的专家,学者们提供丰富的原始素材,而且还可以为广大的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视野和思考问题的新角度。  相似文献   

16.
从“韦伯分析近代资本主义起源的方法 ;宗教伦理价值观与近代资本主义的起源 ;制度安排对近代资本主义起源的影响”等方面 ,概略地描述和分析了韦伯的思想 ,即韦伯探讨近代资本主义为什么起源于西方而不是起源于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东方 ?对韦伯探讨这一问题所采用的方法和基本思想进行了简要评说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正处于建设农业强国、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阶段。2022年、2023年的中国社会学年会第六届、第七届农业社会学论坛分别以“城乡融合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国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主题,从农业社会学视角出发,直面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小农户与现代大市场、作物特性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农业生态、粮食安全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民主体性与乡村建设发展、家庭经营与乡土社会底蕴等议题,回应理论与实践呼唤,展现农业社会学的品格、知识与关怀。  相似文献   

18.
韦伯是影响巨大的社会学家,曾注目于市场经济与价值观念之间关系的研究,并比较了西方基督教新教伦理与中国儒家伦理,认为前者因皈依上帝而崇奉“原罪”,信仰通过苦行节俭而赎罪的伦理,后者则相反,故西方发展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中国则否。本文对此说进行了简单述评,认为韦氏虽陷入价值观念决定论,但充分注意到了市场经济要求节俭勤劳的精神“护甲”,有合理因素。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应发扬节俭勤劳精神。  相似文献   

19.
韦伯第一部重要的社会学著作是《基督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最初于1904—1905年间以文章形式发表)。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从社会学角度对一种独特的社会形态,即近代欧洲资本主义进行分析,并试图通过理想类型的方法来解释欧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情况。到了1904年,韦伯逐渐从历史研究转向社会学研宄,尽管他在著作中仍然使用文化的概念而不是使用社会的概念。韦伯把历史现象的独特性同按照具体的文化价值对这一现象进行的解释联系起来,在韦伯的这种文化意义的概念中,李凯尔特(H.Rickert)  相似文献   

20.
韦伯强调宗教伦理对个人的经济心态形成和发展的深刻影响,因此有了韦伯命题:资本主义精神产生于新教伦理。根据韦伯的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以及全部现代文化的一个根本要素,即以天职思想为基础的合理行为,产生于基督教禁欲主义。”韦伯还提出了反命题:儒教不可能像新教那样焕发出“资本主义精神”,因为,儒教仅有“外王”的入世理性倾向而无实际经世抱负的手段,仅有“内圣”的价值理性的信念伦理而无工具理性的责任伦理。文章从信仰、理性、克制、敬业与成功的内在逻辑的角度来解读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质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