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关于“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的含义,国内学者有不同理解.“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不能按通常语义去理解,作为与旧唯物主义立脚点“市民社会”相对应的概念,它指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形态不是现实的而是未来的,反映了马克思心目中理想的社会,即以共产主义为标识的公有制社会.“立脚点”在这里不能理解为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或逻辑出发点,而应理解为新唯物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在《提纲》第1条中已经明确表达了他的理论立脚点——实践,他在第10条要表达的是这个理论的实践取向,由此引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著名论断.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质就在于它特有的历史的观念或历史的原则.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关键在于,不应该用西方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解释原则去诠释和重构马克思哲学,也不应该用西方现代哲学某些哲学派别的解释原则去诠释和改造马克思哲学.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生活(实践)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与此相适应,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是“物质(自然)决定意识”的旧唯物主义,而是生活(实践)决定意识的新唯物主义,即历史的唯物主义.这种新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的存在论”——“历史生存论”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3.
把马克思哲学的性质视为“改变世界”,根源在于对马克思1845年写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的错误理解或误读.把马克思哲学的性质理解或解读为“改变世界”,过分强调、夸大马克思哲学“改变世界”的功能和性质,不仅是对哲学“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割裂,而且在现实实践中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对此,我们必须作出反思.  相似文献   

4.
实践概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位一体”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唯物主义哲学,有两种途径:一是将精神与物质关系主要理解为本体与属性的关系,二是将其理解为实践关系。前者只能得到自然唯物主义,而后者则必然地得到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以实践概念作为内部地颠倒黑格尔哲学的突破口,由此,必然把整个世界历史理解为“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必然内在地导致物质本体论、认识—改造论与历史观的“三位一体”的哲学体系。人的批判性与建设性实践活动和人在实践中的发展,是贯通整个体系的主线。由此而导致一系列极其深刻、丰富而“管用”的理论结果,构成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5.
俗见以为,<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缺乏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清算.其实,作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展开,该章从哲学的根基处摈弃了费尔巴哈哲学的直观性,从而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奠定了原初基础."消灭分工"思想同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理解为"现实的运动"并不矛盾,后者并非不包含理想,马克思拒绝的只是那种脱离历史过程的抽象理想.马克思承认自然界的优先性,但只限于在前提的意义上承认,这并不妨碍他从哲学上揭示实践对于人的存在的生成意义.存在与意识的关系所体现的运思方式内在地蕴含着人的在场性,这是马克思以实践作为终极原初性范畴的人的存在的现象学所必然要求的性质,它同恩格斯以抽象的物质作为原初基础的唯物主义具有明显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把“改变世界”作为自己的精神使命,其中隐含的逻辑是现实世界还没有得到真正改变。考虑到人类的历史解放始终是马克思其思想之主轴,所以,此处的现实世界应理解为人类仍处于不解放的状态。其中的一个主要表现是人类迄今为止仍然处于历史虚无主义迷雾的笼罩之中,历史虚无主义仍然或显或隐地阻碍着人类解放的实现。基于此,马克思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批判,并在批判中完成了对它的超越,进而创建了新唯物主义。其主要体现是:确立真实的历史前提;生成具有社会精神的人;形成自觉的历史意识;从事现实的历史实践。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这些深刻见解为我们反思与回应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7.
中国以往对马克思“空间”思想的研究,忽视了马克思关于“实践的空间”思想的内涵与意蕴。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视阈下,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空间”思想,其新唯物主义“空间”思想的哲学理路发生了根本转变。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在马克思看来,时间”和“空间”具有一致性;“空间”是实践对象化的——“人化自然”“人类社会”和“改造人”的空间;“空间”是实践构建的“人-自然-社会”否定性统一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思,作为人类存在方式之一种,使人类超拔于有限的、具体的物性界,而进到一个自由的、无限的精神界.哲学不但思着不同于思本身的对象,而且还思着思本身.“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但这绝不意味着迄今为止各种名号的哲学都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恰恰相反,哲学的通俗化、大众化以至教条化,使其失去了批判的和反思的特质,而变成了实用的.世界历史交往形式的拓展,当下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强烈地要求着哲学重建与重建哲学.由陈晏清、王南湜、李淑梅合著的、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的《现代唯物主义导引》作为最新研究成果,正是这种重建的可贵尝试.这体现在《现代唯物主义导引》(以下简称《导引》)在处理一些重大问题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9.
王永义 《兰州学刊》2003,26(5):23-24,22
正确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概念,对于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本身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不是一般唯物主义的自然概念,它是经过人类实践中介的具体的历史的产物.虽然马克思承认自然的客观性,但并没有把它视作一般唯物主义意义上的本体论自然,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是一个社会历史概念.  相似文献   

10.
新实践美学在继承马克思“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感性的物质活动”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从本体论、发生论、认识论、交往论和价值论的角度对实践进行了阐释.从本体论的角度看,以劳动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本原和本源;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实践是人、人类社会和“人的感觉”生成的前提和基础;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实践是人类社会认识世界的方式、中介和桥梁;从交往论的角度看,实践是人与自然、人反思自身及实现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手段;从价值论的角度看,实践是人类确证自己的本质、实现自身价值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真正意义的哲学革命必然表现为运思方式上的变革,因而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阐释必须深入到"思"的层面。马克思从未将自己的哲学冠以现象学之名这一事实,并不能掩盖其现象学运思之实。实践"活动……出来"的性质,是马克思现象学视野最集中的表征。辩证法作为人的存在的生成样式而获得了本真生命。因此,马克思哲学实质上是"人的存在的现象学"。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是人本学唯物主义,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关注人类社会的个体主体的生产生活条件.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执政党的指导思想,作为直面资本主义制度、直面市场制度的理性审视和辩证反思,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魅力之谜,就在于马克思当年批判过的社会现实恰巧成为21世纪人的普遍的现实境遇并由此构成了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尴尬.  相似文献   

13.
在对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研究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具有决定作用,一种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地理环境决定论或认为地理环境影响人的生理、心理进而决定社会和法律的性质,或认为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人类社会;非决定论则或从人的理性和智慧的进步中寻找理由,或认为地理环境只能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决定论”、“非决定论”的理论前提都是把环境与历史进行二元劈分。马克思用感性一对象性活动即实践、劳动,把主体与对象、环境与历史相联接,从而不仅在逻辑上超越了前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有必要从实践唯物主义的对象、本质、功能及其在哲学史上产生的变革作出系统考察,以建立实践唯物主义的新体系。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它要揭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以哲学思维的形式从总体上、动态中把握和再现人类实践活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拒斥形而上学”,它从“物的原则”升华为“实践原则”,並高层次地回归到“主体原则”,它要求从人类自身发展来理解和把握整个对象世界。这是一种把人的存在本身作为哲学追寻的本体,立足于人类本身的活动並关注人类自身发展的动态的本体论。实践唯物主义是实践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它同时执行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职能,从不同的方面共同解决人们历史活动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从根本上说,是人类发展与唯物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1 人的实践(或劳动)对自然界和“社会存在”的对象性关系和对象化活动问题,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基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及以往全部哲学的根本差别所在。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既有共性联系,亦有根本差别。其共性在于:它们都认为,除人与自然界之外,再没有第三种本体存在;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因此“自然界”是“物质第一性范畴”的本源本体存在。但是,人类社会是怎样生成、发展的,它怎样以“社会化了的人类”,即以“人化的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以及人对社会存在的关系和“社会存在”范畴也是物质第一  相似文献   

16.
当前,对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体论解读已进入一个新阶段,何中华的"人的存在的现象学"解读无疑代表了这种最新进展.人的存在被马克思作为现象学进行运思,我们只有学习马克思的这种运思方式才能真正抓住马克思哲学的精髓.但是这种解读却无法解释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思想上的一致性.在何中华看来,恩格斯无疑代表着物质本体论,但如果恩格斯与马克思在学术上背道而驰,他们绝不会有长迭40年之久的亲密无间的合作,这也正是实践本体论与马恩关系的悖论所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经常被理解为经济决定论,这种观点将“经济因素“看作唯一真实的实在,它决定其他社会因素的产生,是社会存在的最终根源。科西克针对这种庸俗化的理解,他提出了“经济结构“的概念对之进行批判。“经济结构“概念要回答的是“经济本身的起源问题“,认为社会实在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性展开过程中生成的。而经济之所以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占据首要地位,并不是因为人的这种造物比其他造物更真实,而是因为实践与劳作构成经济的本质。因而经济就不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因素,而是以劳动和实践为本质的社会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8.
1马克思建立的新哲学是以实践为根本特征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是人的实践,在马克思看来,实践的人具有两重属性。首先,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即是说,人具有自然属性;其次,人又是“类”存在物,即是说,人还具有社会属性。人既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那就意味着,在人之外还存在着一个广博的自然界,对此,可称为“自然存在”.由人与人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形成人的社会,对此,可称为“社会存在”。就存在的实体性质而论,世界上只有这两种存在。那么,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是什么关系呢?对此,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是,自然存在是社会存在的…  相似文献   

19.
“实践的唯物主义”及其方法论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马克思曾经明确地把自己叫作“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并把自己的哲学规定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但目前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仍然主要停留在从社会实践性这种角度来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这种规定当然是必要的,但又是不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质应当而且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课题、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等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实际的贯彻,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和体系建构中得到充分而具体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杨耕 《天津社会科学》2024,(3):4-29+174
考察、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对实践、社会存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等唯物主义历史观基本范畴的论述,概述、反思中国学者、苏联学者、东欧学者、西方学者对这些基本范畴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以下观点:实践是包括目的性设定的、对象化的历史活动,而限定中的超越是实践主体与客体的本质关系;社会存在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即“社会的物”;生产力表现为“主体生产力”与“客体生产力”“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个人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它直接决定生产关系,但它本身不属于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主要是指生产要素的技术组合方式与社会组合方式的统一,体现着生产力、所有制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筑学的隐喻”,社会形态范畴的提出是以社会制度的划分为依据的,因而是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