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在明朝万历时期的张居正改革中,神宗之母李太后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万历初年“主少国疑”,内阁又与司礼监发生权力之争的动荡局势下,李太后提拔、倚重冯保和张居正,罢黜高拱,建立起由她主政的内阁与司礼监协调一致的体制,稳定了政局,为张居正改革提供了组织保证。其二,信赖、支持张居正,全力进行改革朝政的事业。李太后不仅赋予张居正处理军政事务的大权,使其拥有推行改革的权威,而且在改革遭到守旧派反对和攻击时,也态度鲜明地支持张居正,粉碎一次又一次阻挠改革的逆流。此外,她在教育、管束万历小皇帝,使其保持对改革的热情和支持方面,也下了不小的功夫。不过,张居正病逝后,明神宗掀起“黜张”活动,否定改革时,李太后却表现出缄默、纵容甚或支持的态度。这是由封建统治者只重权位,不顾信义,以及无法长期忍受改革所带给她们的种种限制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韦庆远著。71.5万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责任编辑:詹家豪。 目前,学术界对张居正推行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成果的认识,总的来说,已渐趋一致。但在对其人其事、其学术主张以及历史作用等问题上,仍存在不少分歧。如何把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推到一个更深更广的新的高度,以更好地从中吸取历史经验,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一书的出版,正好适应了这个需要。本书可以概括为新、实、慎三个特点。一、新。指新颖准确的命题和在明中期改革的定位、内阁争斗实质、对张居正改革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隆庆年间(1567—1572年)入阁,万历初年(1573—1582年)起任内阁首辅。他为了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挽救明朝的危机,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张居正变法是和王安石变法齐名的。下面试就这一事件作一些粗浅的论述。一、张居正变法的历史背景张居正一生经历了明中叶的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这正是明朝社会矛盾空前严重的时期。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土地兼并日益加剧,  相似文献   

4.
在明朝,出现了一次比较著名的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1525—1582年)于万历元年起为内阁首辅。他面临着许多棘手的社会问题.由于土地兼并和隐蔽日趋严重,使国家财政收入锐减,入不敷出;由于武备废弛,以致南倭北“虏”交相为患,严重威胁着明帝国的生存。造成上述严重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吏治败坏,官吏苟安,贪污贿赂盛行,法度陵夷。张居正决心进行改革,并以考成法促其改革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赵阳 《理论界》2009,(9):122-124
明代万历年问的张居正改革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一次著名的革新变法运动.张居正改革创造了历史上的"万历中兴",但随着张居正的逝世,张居正改革最终失败.通过对张居正改革成功和失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可以更好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6.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湖北沙市)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隆庆元年(1567)入阁,隆庆六年神宗即位后,出任内阁首辅。万历元年至十年间(1573——1582),他发动并主持了一场震撼朝野的政治改革,挽救了明朝的危局,赢得了短暂的复苏和繁荣,被誉为“救时宰相”。他所创行的考成法,既是他推行一系列政治改革的起点,同时又是它的高峰。研究张居正的考成法,是研究和把握张居正改革的一个中心环节。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些探讨。一、考成法的由来和内容张居正的考成法是在明代考察官吏制度混乱不堪、弊端丛生的历史条  相似文献   

7.
明内阁首辅张居正于万历初年所行考成法,是对中央政治体制的重大改革。首先,考成法是针对内阁职权长期不稳而设。明初废相后,皇帝身边仍需辅弼机构,但囿于“祖训”,内阁仅能代言、顾问,无权过问六部政务。即使奉帝命理政,亦具有临时性、非法性,往往造成悲剧,故急需对内阁职权予以法律认定。其次,考成法将宦官统率六科、稽查章奏权移交内阁,有效地防止宦官干政。第三,考成法确立以内阁领导六科,再以六科监督六部,并以六部统率文武百官及地方抚、按的新体制,使政令得以贯彻,给明朝带来生机。第四,张居正死后,考成法被废,政归内阁还是政归六部之争愈演愈烈,直至明亡。  相似文献   

8.
田澍 《学术研究》2023,(11):115-126+2
“晚明”始于何时,学界认识不一。其中晚明始于张居正去世之后是较为普遍的看法。将首辅张居正的生前与身后分开是否合理,需要重新审视。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之所以能够“专擅”十年,源于其在“主少国疑”之际通过非正常手段获得首辅权力。因此,他的“专擅”是以侵夺幼主皇权为前提的,并必然导致皇权的弱化。在其去世后,亲政的神宗展开了对张居正的清算,阁权被不断削弱,加之神宗逐渐怠政,使皇权继续弱化。毋庸置疑,隆庆六年六月幼主神宗即位是一个标志性事件,皇权的弱化是其鲜明的特点,并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只有以神宗称帝这一重大而特殊事件为认识晚明政治的起点,才能客观地把握73年间晚明政治的基本走向及其深刻影响,并真正理解“明亡于神宗”的缘由。  相似文献   

9.
张居正自明隆庆元年升为大学士,万历元年起任内阁首辅,到万历十年病亡,在漫长的政治生涯中,整顿吏治乃是他的一大政绩。过去人们较多地研究他在经济改革中实施的“一条鞭法”。对此则注意得不够。明朝中叶以后,吏治十分腐败,张居正以敢于“弃家忘躯,以徇国家之事”(《张文忠公全集·答南学院李公言得失毁誉》。以下只注篇名)的气魄,大胆予以整顿。虽然由于封建势力的顽固,整顿吏治之举终归失败,以至遭受籍家诛族之祸,张居正本人也几乎被  相似文献   

10.
张居正是明代后期一位杰出的改革家。他于万历初年出任内阁首辅,从此,十年柄政,“慨然以天下为己任,”雷厉风行地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在改革中,他知人善任,“博搜英俊,”“旁求贤哲,共熙帝载”。这对于推动改革成功,拨乱反正,“起衰振隳”,“弼成万历初年之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明朝自朱元璋立国,经二百余年,至万历时,已是国势衰颓,江河日下,犹如一座“将圮而未圮”的大厦,“其外窿然,……而中则蠹矣”。政治上,内阁纷争,朋党倾轧,搞得“政多纷更,事无统纪”。经济上,财政窘困,捉襟见肘,国用日绌,入不敷出。军事上,北有蒙古进扰,南临倭寇侵犯,边患丛生,连年不已。明王朝危机四伏,已到了“积习沉病已久,非痛惩不得挽”的地步了。  相似文献   

11.
嘉靖至万历时期历时近百年,是明代政治文化发生深刻变化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开始之际发生的"大礼议"是一场士大夫政治与皇权政治分庭抗礼的关键性事件,士大夫群体在这场政治冲突中失败,从而,在正统到正德时期承当士大夫政治体制内领袖角色的内阁蜕变成为皇权政治的附庸和工具。隆庆到万历初年,已经发生蜕变的内阁在国家政治中恢复了话语权,但扮演的不再是士大夫政治中心的角色,而是较单纯的辅翼皇权,甚至运作皇权的角色,从而内阁与期待恢复士大夫群体相对独立话语权的中下层士大夫发生激烈冲突。张居正去世以后,内阁弱化,皇帝与士大夫主流群体的矛盾被凸显出来,庙堂政治功能在此过程中瓦解。以"大礼议"为节点,"青词阁老"、"阁部纷争"、"张居正夺情"、"争国本"、"争矿税监"、"党争"等政治现象,一起构成了百年政治文化蜕变的一幅长卷。  相似文献   

12.
著名史学家韦庆远先生新著的《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于今年三月出版了。本书全面阐述明代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张居正的一生际遇和政绩功过,评价其历史地位和影响。着重阐述他在明代中后期国势倾危之际,进入内阁中枢,参与并主持历时十六年之久的隆...  相似文献   

13.
论张居正毁书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张居正毁书院任冠文明代张居正的改革,在政治、经济诸方面成绩最为显著,学术界对此多有研究。但对他所推行的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却涉及较少。本文仅就张居正禁毁书院的问题提出一点见解,就教于同行。一、明代书院之兴起书院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体制,从...  相似文献   

14.
孔繁军 《东岳论丛》2003,24(6):122-125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主权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表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首先是一种政治理念,是对国家与人民关系的基本定位;其次,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意味着国家权力为人民享有,而不能归于敌人;再次,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意味着人民应享有最广泛的自由和权利,同时意味着人民生活的高度自治化。要实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要树立公民意识,二要改革选举制度,三要缩小行政扩大自治,四要以法制手段巩固民主成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权力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既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对市场化的改革起着消极的影响,可以说是"诺斯悖论"在我国的另一表述.这一悖论的实质,是我国体制转轨时期特有的政府权力与个人权利的博弈,政治与经济的冲突与协调,是政府对市场的侵犯与保护.从政府权力悖论这一角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我国的体制转轨进程.  相似文献   

16.
明内阁既是皇帝的秘书班子,也是政府的中枢机构,曾经地位显赫.清朝建立后在内阁既存的前提下又设立了军机处,但这并不是为了抑制内阁,而是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专制.清朝专制皇权的形成与加强,绝非军机处或内阁一两个官僚机构所能促成,它是历史传统、思想文化和制度改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虚龄10岁即位,为了把他培养成尧舜一样的贤君,内阁首辅张居正制定了以学习为主,以视朝理政为辅的皇帝养成计划。日讲、经筵学习包括儒家经典、历史和写字、对联等文化知识,阅读本朝前代帝王处理朝政的文件和语录,培养执政能力。张居正还主持编写了《帝鉴图说》、《世宗御笔》等教材,重视提问和讨论,在共同探讨中培养道德,增长学问。这些安排在李太后、太监冯保的支持下,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湖北沙市)人。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他不仅在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进行了引人注目的改革,在整饬边防过程中,他还从打破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格局入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军事改革。本文拟就这一方面的改革作些粗略的探讨。一、军事改革的历史条件张居正从整饬边防入手所进行的军事改革是在客观形势迫切要求和主观条件相当有利的情况下开  相似文献   

19.
对张居正的学术思想,历史上一直颇有争议。客观地说,张居正的改革与其学术思想是密切相关的,要完整、恰如其分地把握他的政治、经济改革,分析其成与败,不能不对他的学术思想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探讨。本文主要就张居正学术思想的渊脉、基本特征和学术分期略作考论。  相似文献   

20.
张居正(公元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在十六世纪的中国历史舞台上,张居正以其大刀阔斧的改革,拨乱反正,挽狂澜于既倒,演出了悲壮而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历史场面。 改革的必要性——积重难返的社会困境 明初,明太祖为了加强皇权专制,废除丞相制,另设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执掌草拟诏谕事并备皇帝顾问。至成祖时,命翰林院侍读、编修、检讨等文学侍从官入午门内文渊阁当值,参与机务,正式称为“内阁”。至宣宗时,为便于阁臣们行使职权,加强国家统治效能,又令六部中重要大臣入阁兼领大学士衔,此后遂成为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