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我国核心期刊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有关研究机构已经发布了多种核心期刊目录,对核心期刊的研究已经初具基础。核心期刊的效用主要表现在优选期刊和学术评价两个方面,但是学术界对核心期刊的评价效用则颇存争议。面对核心期刊的论争,学术界必须进行理性的思考,特别是要思考如何克服核心期刊评价效用的缺陷与弊端。  相似文献   

2.
理想概念的核心期刊与实际测定结果存在偏差。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而且具有明显的时效性 ,它只有在一定的时域内才有意义。由于受一些非学术因素的影响 ,核心期刊的排序还不尽合理。科研管理部门在制定奖励办法和论文作者在发表论文时不能惟核心期刊而论 ,应注重期刊自身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3.
关于核心期刊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目前在核心期刊问题上的种种偏见 ,从本质属性和基本含义上对核心期刊进行了认真分析 ,指出核心期刊是一个纯粹的学术质量的概念 ,而集中区期刊是文献数量与质量合一的概念。因此 ,应将核心期刊与集中区期刊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4.
对核心期刊的正确认识与合理利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核心期刊的存在缘于文献分布的规律,文献分布规律的基础是期刊的本质,即期刊的学术性和期刊存在的合理性,用量化的指标划分出来的核心期刊依赖于期刊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学术水平。核心期刊研究水平有待提高,核心期刊的遴选方式急需完善,核心期刊的应用仍需规范。期刊评价适宜多角度、分层次进行,为每一种期刊找到自己合理的存在、发展空间,而不是只有核心期刊一个目标。  相似文献   

5.
核心期刊与期刊评价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核心期刊是献计量学的统计结果,是定量评价期刊和科学研究成果的一种方法。针对目前在核心期刊和期刊评价认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以SCI和国内主要期刊评价系统为例,阐述了核心期刊的内涵和它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提出了应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核心期刊”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的社科学术期刊评价主要形成了北京大学的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的中文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人文核心期刊三大评估体系。其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核心期刊评估体系的理论研究有待深入;二是核心期刊评估体系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和背离性;三是核心期刊评估体系无法反映期刊的整体;四是期刊的阅读量和下载量的悖论。要更好地完善期刊评估体系,就需要要建立起一个能够进行对比的相对公正、公平、公开的核心期刊评估体系的标准;要注重时效性和滞后性的有效对接,确保核心期刊的评估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期刊的真实的办刊水准;要注重吸纳各种核心期刊评估体系的长处,确保核心期刊的评估体系兼顾到各个方面,使核心期刊能够真正地反映出期刊的学术水准;在兼顾到学科比例的同时,更注重公正、公平的原则,不再人为地设置"特区",进而把所有期刊放置到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平台上进行竞争。  相似文献   

7.
"核心期刊"概念漂洋过海传入我国,已风风雨雨30余载,既推动了我国期刊理论建设和学术发展,又在学术与期刊评价等方面滋生出诸多负面效应。钱荣贵先生《"核心期刊"与期刊评价》一书的出版,是校准"核心期刊"理论的重要成果,也是端正对"核心期刊"认识的心血之作,具有很强的理论建设和现实警示意义,有助于客观认识和正确对待"核心期刊"的作用,推动学术事业的繁荣和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学术界、高教界、编辑出版界,很多人正被“核心期刊”牵着鼻子走。只要你是上述各界的一分子,你就得考虑、思想:我今年或近几年有没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如果有,有没有达到晋升职称的规定指标?我编辑出版的刊物有没有进入“核心期刊”的行列?如果没有,下一步我该怎么办?总之,“核心期刊”的幽灵在游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有必要对“核心期刊”现象加以研究,对“核心期刊”的功能给以恰当评估。钱荣贵的《“核心期刊”与期刊评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以其对“核心期刊”的辨正和对“核心期刊”异化的揭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重点阐述了WTO对我国期刊产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及我国期刊产业发展的相应战略措施。研究表明,WTO对我国期刊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外国企业和资本将进入中国市场;我国原有的期刊评价体系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我国期刊的办刊规模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应对这些影响和冲击的有效措施就是大胆进行相关的结构调整。具体措施为:以建设“期刊方阵”为核心逐步优化产品结构;以提高办刊效益为核心逐步优化技术结构;以提高刊物质量为核心逐步优化稿源结构;以提高办刊活力为核心逐步优化人才结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特色、做法与结果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中国学术期刊的评价对象严格界定为"学术期刊",评价的目的突出评价管理导向与情报服务导向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突出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网络影响力,在国内外期刊评价中首次同时遴选"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自主研发"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大大提高了期刊评价的准确性和效率,且评价结果采用分类分级排序的表示方法.详细说明了学术期刊刊源的选择与分析,学科划分标准与处理原则,学术期刊的评价方法与主要步骤,学术期刊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数量的界定,评审专家的遴选与定性评价等评价过程.分析了核心期刊的学科分布状况、核心期刊的地区分布状况、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被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综合性核心期刊的核心效应情况、中国英文学术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及地区分布等状况.  相似文献   

11.
对核心期刊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在学术界、教育界及出版界,“核心期刊”已成为一个影响深远而又争议颇多的现象。充分肯定了核心期刊的积极作用;分析了“核心期刊”在流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建立和完善“核心期刊”的评估制度,使“核心期刊”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学术影响力是期刊研究和评价的重要内容,它能充分展现期刊在某个学科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中国知网为检索源,从篇均下载次数、篇均被引用次数两个方面,对2012版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中文核心期刊中的9种期刊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被转载论文学术影响力比未被转载论文学术影响力大,但也有少数期刊被转载论文学术影响力与未被转载论文学术影响力相差不大,具有个体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核心期刊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它是期刊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其理论依据是期刊集中与分散定律,即布拉德福定律。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首先引进并开始研究核心期刊,其后一些研究单位也开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开始性的成果。随着核心期刊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并且这种影响力受期刊界和学术界的推波助澜,核心期刊在受到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不可否认,核心期刊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毕竟是一种客观存在,历史贡献功不可没,其积极的一面要远远大于其消极的一面。对待核心期刊应采取科学的态度,不能把它的作用推向极端,而应该克服它的局限性,科学合理地加以应用,使其在激活学术期刊市场、促进学术繁荣与发展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走向终结的"核心期刊"现象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核心期刊"的遴选无疑属于应用研究的范畴,如果应用价值不大,反而滋生出诸多负面效应,其存在的意义和研究价值就值得怀疑."核心期刊"的概念及相关理论传入我国之后,吸引了一大批学者的参与,也吸引了众多的组织、部门为之"奔走呼号",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难以计量.但从实际效用来看,"核心期刊"本来就十分有限的功能,非但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却不断泛化、异化,负面效应孳生、蔓延,是典型的"得不偿失"和明显的"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15.
文章系统梳理了国内外ESI学科领域研究现状,通过对2003年1月至2017年6月CNKI核心期刊发表的“ESI学科”主题论文的计量分析,发现该领域研究存在若干问题:论文成果数量逐年增长但仍不多,论文来源期刊和机构分布不尽合理,作者专业结构有待优化、核心作者群体尚未形成,学科排名和一流学科建设是研究的热点,研究主题多为应用对策类,基础研究类成果极为缺乏.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竞争优势的能力校学报缺少核心竞争力是学报质量下滑的主要原因。学报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缺少退出机制,市场竞争不充分、评价标准不科学,对竞争优势的认识不全面制约了学报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可以通过制定学报的竞争战略、找准定位、采用差异化战略和完善学报的价值链来提升学报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引入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认为福建省高校学报的核心竞争力应从选题上突出福建省地域、文化特色,组稿上依托省内各高校的学科特色和人才优势,学报编辑部之间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和学术交流活动,以团队的合力形成在省内各学报之间既互相取长补短又各具风格特色,在省外又能联合统一起来的独具福建特色的品牌。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现阶段的6种核心期刊表进行了概述,并对河南省高校学报入选6种核心期刊表的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河南省高校学报共有20种入选各类核心期刊表,占河南省高校学报总数的25%。河南省高校学报的整体学术质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学术质量还待于进一步提高;河南省高校学报的发展应走专业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