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从中唐开始,受“切题”规则的限制,科举律赋在结构层面形成了严格的写作规范。这种结构混合了骈赋、文赋的结构特点,但也同时缺失了骈赋与文赋的优长,使律赋的发展空间尤其局促。不过,唐代作家在考试以外的律赋创作中,时常违背“切题”规则,使律赋创作获得了更多的自由。这与唐代科举的纳卷制度和行卷风气有一定关系。此类情况在唐代的咏物律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考察唐代咏物律赋的结构形式,有助于理解律赋在赋体形态发展中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晚唐律赋三大家的咏史怀古之作加以比较,指出他们在主题的提炼与题材的选取以及叙事、议论方式等方面的异同,同时探讨了闽地律赋创作兴盛的原因,以为作家们之间的彼此推崇及创作上的相互借鉴,使得唐代律赋创作史上出现"闽军"称雄这一奇特现象.  相似文献   

3.
在宋人中,王禹偁是律赋产量最多的作家之一。王禹偁的复古思想浓厚,他严格区分古赋与律赋的差异,将律赋视为仕进的工具,大有轻视之意。然而,王禹偁律赋的价值宜从赋史发展的角度来体认。王禹偁的律赋"一往清",已初步摆脱了唐代律赋的限制,其风格特点昭示了宋代律赋的历史走向,是宋代律赋演进轨迹上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4.
珠圆玉润绚烂瑰奇──《阿房宫赋》的语言艺术美刘永良《阿房宫赋》是一篇思想艺术俱佳的作品,获得了“古来之赋,此为第一”和“诗人之赋”的美称。文章为晚唐诗人杜牧早年所作,旨在体物咏怀,借古讽今,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对此早有定评。而对其艺术成就的研究,庶几...  相似文献   

5.
吴锡麒推崇唐代律赋的成就,在学习唐人的基础上发展了律赋文体的艺术技巧.在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中,他都注意将个人才学与律赋严格的音韵、文章结构相融合,从而形成了以工整为代表性的美学特征.这奠定了他在清代律赋史上的地位,同时也是他对于律赋文体发展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巴蜀文学经历的一个重要的繁荣期,但由于史籍的缺乏和疏漏,许多在当时比较著名的巴蜀文人名字至今依旧淹灭在旧典之中,不为今人所知。唐代文人仲子陵就是其中一位。仲子陵是中唐大历、贞元间人,是当时巴蜀少有的儒学家兼文学家,在学术及文学方面都有比较突出的成就。特别是对赋的创作,在中唐的赋家中其创作数量可观,对中晚唐律赋创作亦具有重要影响。他的赋作语言平易,启晚唐律赋散化倾向的先声,而且律赋创作题材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但由于典籍记载的缺佚,本文仅简单对其生平行年进行考述,以期对于全面了解中唐巴蜀文学状况能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林联桂主要生活在乾隆后期及嘉庆、道光年间,这正是清代律赋创作活跃、作品繁富的时期.林联桂十分关注、重视当时的馆阁赋创作,其著作<见星庐赋话>实质上即是一部馆阁赋话.在这部著作中,林联桂以具体作品为例,以"生新"、"见巧"为旨归,评论了嘉庆时期馆阁律赋的艺术成就,探析了诸如赋题、赋韵、对偶、拟古等作赋技巧,既保存了较多馆阁律赋作品和作赋史料,更体现了时人评时赋的"当代性"赋论特点.<见星庐赋话>兼具清代赋论与律赋文献的双重价值,在历代赋话中别具特色,值得研究古代文学尤其是研究清代赋史者注意.  相似文献   

8.
"杜荀鹤体"代表着杜荀鹤诗歌自成一家的成就,其内涵要从其诗歌的艺术渊源与艺术表现手法入手进行分析。杜荀鹤精于律体,其诗歌一方面以律体写时事,以通俗明白见长;另一方面延续律体的传统题材,多表现出清丽流婉之风。杜荀鹤律诗两方面的成就可以视为晚唐诗风的代表,因而受到后人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科举与辞赋:经典的树立与偏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唐代实行诗赋取士制度,辞赋与科举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应试赋所代表的王权话语,在秉承前科举时代所树立的辞赋经典的同时,又形成了对辞赋经典的重构与偏离。唐代应试律赋新体的创生与完型,唐宋有关考赋与否的论争,元人以祖骚宗汉为号召开辟应试赋变律为古的新路径,清人尊唐而对应试律赋的重塑,均系围绕科举而出现的对辞赋经典的选择与纠正。而诗教的限制、制度的约束与文本的矛盾,又成为科举应试赋创作的三大困境,使应试赋在重建经典时不断丢失经典,其对后期赋史之变革与衰落的影响,值得回顾与反思。  相似文献   

10.
“解镫”源于生活现象,过渡到军事术语,有解除马镫暂歇、延缓之意。后经诗论家撷取其延伸意于诗学病犯论中,旨在厘正五言诗创作节奏板滞、韵律单一的弊端,“解镫”成为初唐颇具影响的批评理论。随着科举试赋盛行,“解镫”由诗格范畴向赋学批评迁转,变成律赋创作中用一联隔句对解决两个限韵字的特殊形式。“解镫”韵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在赋学创作中呈现出较强的指导性与实践性,为律赋实现声韵与节奏的谐协提供了理论支撑,进而推动律赋的发展。唐抄本《赋谱》是最早探讨律赋“解镫”韵的赋格论著,标志着“解镫”由诗学概念进入赋学范畴。  相似文献   

11.
“有唐三百年诗,众体备矣”,这是明人高棅对唐诗体裁发展的总结。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众体兼备,是在三百年间完成的总趋势,而各种体裁的盛衰并非平行发展。仅以晚唐诗论之,则古诗一体渐趋衰微,律、绝二体则渐臻完善。这种非平行的发展,是受着艺术规律与现实状况制约的。本文旨在探讨晚唐律、绝兴旺的诸种原因。 考察晚唐诗作,披阅前贤评论,我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即在各种体裁的诗歌创作中,  相似文献   

12.
古今学人论律赋之"律",主要取声律和对偶两项.单纯从律赋形式上考察律赋的特征,只论"律"而不论"格",便失去了律赋特征之半壁.律赋之基本特征,当从"律"和"格"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律"来看,律赋的本质特征是限韵,由此带来律赋的声音谐协效果;第二特征是隔句对,由此带来律赋整齐均衡的句法美.和其他文体相比,律赋的相关特征还表现在句式上对偶精切(包括隔句对和单对),结构上精密化,重视破题,承转自然,结句点题,以及语言上的用典隶事.从"格"来看,律赋的本质特征是"意高",或者说是文意的意识形态化,在语义上通过意象内涵的选择而使立意冠冕正大.  相似文献   

13.
宋沿唐制,科举考赋。为了满足科举考试的现实需求,宋代社会上流行着很多指导律赋写作的科举用书。在那些业已亡佚的律赋指导用书中,《三元衡鉴》是一部很有代表性的律赋选,它在南宋被奉为律赋写作的典范。吴处厚不仅是《青箱杂记》的作者,还是《三元衡鉴》的编者。在宋代,吴处厚是享誉一时的律赋名家,被认为是宋代律赋繁荣期的代表人物。《三元衡鉴》所选之赋的作者需是科举考试中的魁元(解元、省元、状元之一),这种选赋标准反映出了宋人对魁元赋的格外青睐。  相似文献   

14.
宋代仁宗、神宗、徽宗、高宗四位皇帝对进士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从而深刻影响了宋代律赋。仁宗于天圣五年(1027)下诏提高了策论的地位,而律赋地位却开始下降。神宗接受了王安石的建议在进士科举考试时候罢了律体诗赋包括律赋,而代之以经义、策问等体例的议论性文章。徽宗于政和元年(1111)禁止士人写作律体诗赋,如有违反,“委御史台弹劾。”因此律赋成为了徽宗褊急性格的牺牲品。高宗考虑到党派平衡,权力制衡,于建炎二年(1128)采取律体诗赋、经义并取的策略。经过改革以后宋代律赋的地位相较唐代律赋的地位有很大下降,而且数量和质量相较唐代都有很大下降。由此可见宋代皇帝对进士科举制度改革对律赋的影响总体上是负面的。  相似文献   

15.
范仲淹是北宋律赋发展史上的转折性人物。他的赋现存作品数量多,在题材、内容上均有拓展,既有济世之思、治国之道,也包含了对世界和人生哲理的论述,使律赋完成了由歌手到思想者的角色转换。他的律赋创作技巧精熟,且时有创新:破题及句式整齐中有变化;用韵符合要求且多创变;对仗尤工,琢句尤精,用事引典,化用自然。他还总结了律赋的创作规律,对律赋学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律赋是清代科举考试文体之一 ,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因而清人对于律赋的注解和评点花费了很大的精力 ,取得了丰厚的成果。本文通过对清代律赋选本的举例分析 ,揭示出清代律赋选家的注典、释义和评点特色 ,可供今人整理及其利用古籍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金朝以律赋取士,律赋大行于世,佳作颇多,但作为科场之文,弊端不一而足。有识之士振而起之,南渡以后古学兴起,古赋渐盛。由于末期兵乱、文人不喜刊刻文集、律赋弊端等原因,金朝现存赋作很少。金朝前期献赋之风较盛,赋题与当时君主的活动或时政相联系,科举赋则反映了金朝崇尚武功,并向往汉族文治,欲一统天下的情况。中期科举赋在海陵正隆二年之前日趋揣摩逢迎,此后走向规范化,从五经、三史正文内出题。文人赋则或说理记事,或咏物抒情,律、古兼工,成就较高。前中期还出现了佛教赋、医学赋、相学赋,反映了律赋向非文学领域的渗透。  相似文献   

18.
元赋祖骚宗汉的创作指导思想、变律为古考赋制度的改革,对于重建辞赋经典具有重要意义。于承上而言,元代辞赋发展起到弃律纠文、维护赋体的作用,使辞赋又一次获得生存的艺术土壤。从元赋发展自身体察,其对王权话语的特殊强调乃是当时考赋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并起到赋亦载道的功效。以启下而论,元代赋论辨体、尊体思想,对明、清的赋论及辞赋创作有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19.
宋沿唐制,科举考试律赋。宋代律赋一般从儒家典籍中命题,但宋初有很多律赋是从道家典籍中命题的。对这一现象,目前学界尚没有给出很好的解释。其实,宋初诸帝,尤其是太宗晚年对黄老之治非常推崇,这直接促使了律赋从道家典籍中命题。通过命题,黄老之治对宋初律赋的创作内容也产生连带影响。宋初律赋明显增加了对"道"的体认,同时倾向于用"清静无为"议论政治。王禹偁很多律赋的结尾更是对宋初黄老之治的大力颂扬。  相似文献   

20.
赋是介于诗与文中间的一种文体,但对于“什么是赋”这个问题却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赋的文体特征本来就不规范。故判断一篇作品是否是赋还是应当以题目为标准,以赋名篇者即是赋,否则即不视为赋。正因为赋的文体特征不规范,唐代赋的创作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即:一是增加限制,强化规则;一是弱化规则,进一步模糊与其他文体之界限。前者以律赋为代表,后者则导致赋的散文化与非文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