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俄狄浦斯情结是心理学上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长久以来,它盘踞着精神分析哲学话语的霸权地位,因而掩盖了其不为人知的兄弟概念“俄瑞斯忒斯情结”。“俄瑞斯忒斯情结”取自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俄瑞斯忒斯三部曲》,以其中为父报仇、杀死母亲的俄瑞斯忒斯为原型。它一方面是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反思和超越,另一方面也是俄狄浦斯情结的“对立话语”,象征着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精神分析领域从“象征的父亲”到“具体的母亲”的转向。  相似文献   

2.
代情结与中国人的无意识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俄底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涵盖了弗氏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最重要的几个工作假设。然而,俄底浦斯情结是普适的还是文化的?作者通过研究认为,俄底浦斯憎结不能有效地解释中国人的无意识领域及人格结构化过程,代情结才是中国人无意识结构中的核心情结。  相似文献   

3.
说到《儿子与情人》,人们就会提到俄狄浦斯情结,仿佛这部小说是弗洛伊德这个理论的最好诠释。本文指出俄狄浦斯情结理论本身的缺陷和保罗产生爱母嫉父心理的家庭因素,说明劳伦斯在小说中并非要解释俄狄浦斯情结,而是要对他最 关心的一些哲学问题如男女对立的关系和肉体与精神的平衡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4.
小说<儿子与情人>的主人公保罗·莫莱尔的俄狄浦斯情结产生的原因,该情结对他人格的形成造成的影响以及他曲折的恋爱经历."父亲之名"的缺失是导致保罗的母亲"恋子情结"产生的直接原因,"恋子情结"又造成了保罗"恋母情结"的产生."恋母情结"使保罗的人格发生了变异,致使他在恋爱的旅途上历经坎坷.因此,以独立的姿态面对人生是保罗的人格获得和谐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解不开的俄狄浦斯情结──母亲与劳伦斯及其作品周方珠关键词:劳伦斯,俄狄浦斯情结,母亲一生颠沛流离,充满波折的D.H.劳伦斯命途多舛、英年早逝,四十五岁时生命便划上了句号。然而,这位多才多艺的英伦才子却将自己的名字永远地镌刻在英国文学的史册里,世界文学...  相似文献   

6.
俄狄浦斯情结与保罗·莫菜尔人格变异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儿子与情人》的主人公保罗·莫莱尔的俄狄浦斯情结产生的原因,该情结对他人格的形成造成的影响以及他曲折的恋爱经历。“父亲之名”的缺失是导致保罗的母亲“恋子情结”产生的直接原因,“恋子情结”又造成了保罗“恋母情结”的产生。“恋母情结”使保罗的人格发生了变异,致使他在恋爱的旅途上历经坎坷。因此,以独立的姿态面对人生是保罗的人格获得和谐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文学创作是被压抑的愿望的满足。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的创作也不例外。无论是从其个人经历或是其剧作中的人物形象,都可看出奥尼尔身上具有显著的俄狄浦斯情结。本文以弗洛伊德主义有关文学的理论为依托,利用心理分析概念如压抑、转移和升华对奥尼尔的俄狄浦斯情结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以期深刻地挖掘出促使其从事戏剧创作活动的深层心理动机。  相似文献   

8.
英国作家D.H.劳伦斯的大多数作品都与俄狄浦斯情结有关,这是由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决定的;并且是由当时的社会决定的,这种情结是工业文明对人性异化的产物。也就是说劳伦斯小说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具有双重性:心理学上的和社会学上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从心理学上分析<红与黑>中于连的"俄狄甫斯情结".文章阐明了"俄狄甫斯情结"的涵义,论述了于连"俄狄甫斯情结"的成因和行为表现,揭示了在变态的社会背景下酿成的于连畸形的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10.
《八月之光》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最长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最重要和被广泛研究的小说之一。小说的主题在于探索内战之后美国南方社会的种族问题,主人公克里斯默斯形象难以把握,他的种族身份模糊不清,在行为和思想上体现出众多的矛盾性。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着重研究主人公克里斯默斯的俄狄浦斯情结,挖掘其悲剧根源,深入探讨福克纳的种族观。  相似文献   

11.
弗洛伊德曾指出‘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就男孩来说,因"阉割焦虑"而克服"殺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是正常成长的关键,这无疑与母亲在母子关系构建中的作用密切相关。对小说《儿子与情人》与《金锁记》迥异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深受父权制压抑下的两位母亲心灵的"空房子"状态及成因进行透视,继而剖析母亲此种情感状态及在母子关系中的主动性是儿子"俄狄浦斯情结"严重化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浅谈李渔的“恋母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渔的作品中表现出一种深厚的"恋母情结",这主要是由他矛盾的心态所规定了的.同时,这一"情结"的生成,又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表现出一种对传统"父权话语"的反叛和对情感的重视,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可人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3.
弗洛伊德曾指出‘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就男孩来说,因“阉割焦虑”而克服“毅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是正常成长的关键,这无疑与母亲在母子关系构建中的作用密切相关。对小说《儿子与情人》与《金锁记》迥异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深受父权制压抑下的两位母亲心灵的“空房子”状态及成因进行透视,继而剖析母亲此种情感状态及在母子关系中的主动性是儿子“俄狄浦斯情结”严重化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早期的人生经验和文学创作,都明显地呈现出精神分析学说的基调.其主要人物的一切思想和行动,处处都为情欲所主宰,似乎他们的生存是专为着情欲的.这种自觉的文学创作源于张爱玲独特的家庭环境、人文素养、人生感悟和创作氛围,同时也与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利比多说"不谋而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映射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利比多的诠释、潜意识的剖析、变态心理的刻画、白日梦的叙写、"恋父"恋母"情结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巴金作品中的女性美丽、善良、多情、勇敢,而男性则摆脱不了委琐、莽撞、虚伪、病态等性格缺陷,其性别世界是严重失衡的。这种无法平衡的审美心理,源于他无意识中的一种恋母情结。这种恋母情结与巴金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和生活遭遇有很大的关联。这种情结体现在文化上为泛女性心理,表现在具体的创作中,巴金为读者奉献出圣母型和弱母型两类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6.
弗洛伊德认为恋母情结是一个人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并用它来解释文化与社会的起源。可以看出哈姆雷特进行了分析,认为哈姆雷特具有浓浓的恋母情结,它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哈姆雷特具有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古老的中国文化是以"母性"为起点的.随着父权时代的开始,中国文化中"母性"的光辉逐渐黯淡了,但母性崇拜却并未随母权时代的结束而消失,它借助于集体无意识的强大力量仍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由此形成了我们民族文化心理中挥之不去的恋母崇母情结.这种依恋成为"链接"中国现代文学"母性"主题的一条线索.对中国现代文学"母性"主题的探索有助于人类男女平等的人文主义理想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白桦派骁将志贺直哉在日本近代文坛上有“小说之神”之誉。其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描述了主人公的道德灵魂活动由阴郁到明朗、由争斗到调和的漫长曲折过程,在其心路历程中,俄底浦斯情结伴随始终。基于恋母情结因素的影响,主人公最终突破了由母亲和妻子“性过失”带来的传统伦理意识中烦恼的瓶颈,走进一个美的、和谐的、观照的新世界。  相似文献   

19.
由于对贾宝玉养育关系的混乱,造成他早年接受母爱的缺失和"恋母情结"的泛化。贾宝玉的"恋母"是"恋"着给予了自己母爱的一个群体;"仇父"是"仇"视代表父权体系的一个群体。贾宝玉"恋母情结"具体指向的错位主要体现在精神上对秦可卿的依恋和"意淫",以及生活上对袭人的依恋和占有欲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