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9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理论结晶。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同化力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容的相通和精神实质的一致,使二者有了融合的可能;而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和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使二者的融合走向必然。另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根据中国革命斗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结合中国现实,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即从学理的层面、从理论的核心深处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的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主要是指与儒家哲学的融合,两种哲学融合的基础在于两种理论的核心深处存有着人类社会的共同法则,即对人的终极关怀与强烈的实践思想。当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很好地将中国儒家思想包融于自身时,这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又一次伟大飞跃。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先生不但是我国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一人,而且还是会通、融合马克思主义与儒家哲学思想的第一人。他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又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注重历史的研究,更关注现实的中国。这使得其将马克思主义同传统儒学乃至现实之结合成为可能,概略研制,其对马克思主义与儒家的会通主要体现在"以儒接马"、"以马评儒"及"融儒于马"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融合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研究的主流观点。中外文化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可以融合。马克思主义与儒学融合,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儒学现代化的需要,二者具有的某种相通性,为其融合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哲学思想得以形成,乃是其善于继承、发展并会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果。为了厘清其中脉络,可从四个层面展开探讨,即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期待视野,儒学对毛泽东潜移默化的影响,毛泽东哲学思想中的传统文化因子,以及关于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融合的主要内容和成果。探讨毛泽东哲学的民族因子,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原因有很多,除了中国自身具体实践的要求和苏联哲学教科书的僵化等原因外,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重释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既有合理性,又有曲解之处。其合理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借鉴作用,而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则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好的两大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条件,而后者又是前者的目的,两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诠释其大众化内涵,能够使我们更清楚的看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未来路径。  相似文献   

8.
西方法治在本土化过程中会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限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对西方法治思想改造之后使其本土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在党的思想路线、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等几个方面深深影响与改造着西方法治使其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围绕着现代性、现代化这个时代的旋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会通中以此为契机点弹奏成两部曲:(1)就外在联系而言,二者共同寻求与现代性的契合并对自我身份进行认同识别;(2)就内在联系而言,二者在现代化进程中互动沟通从而为中国现代化及文化建设作贡献。  相似文献   

10.
宋一 《中南论坛》2009,4(1):66-6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自觉的过程。从文化自觉的内涵看,文化自觉是从文化与实践的关系角度上的理解,是从文化与民族的关系角度上的理解,是从文化与创新的关系角度上的理解。从文化自觉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文化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文化整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文化提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当前,需要以文化自觉为基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以文化自觉为途径,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以文化自觉为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定位有着深厚的实践依据、学术依据和政策依据。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在其中处于中心地位,是一门经验性、规范性和理论性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精神实质在于有效地促进思想意识领域的认同性整合。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是当代中国文化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一个核心和关键命题,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必须予以仔细厘清;细致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基本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进行更加深入的系统考察,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是与中国问题相契合,基础是与中国实际相符合,实质是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根本是与中国人民共命运,关键是与中国经验相提升,最终是与中国文化相融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主要指环境约束中国化,主体状态中国化,主题内容中国化,实践经验中国化,理论创新中国化,文化精神中国化。  相似文献   

13.
论延安时期学习运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时期的学习运动既是一次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运动,也是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运动.这一运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原则在全党范围内得以确立;另一方面又形成了一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简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文化传播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传播、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基本阶段 ,邓小平理论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的延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在当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邓小平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生的理论基础,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和内容的理解决定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决定性影响。考察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内容的理解和他们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对研究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得出的最基本的结论。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的有机结合,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坚持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反对主观主义错误,实践中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在正确开展党内斗争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前最重要的是全面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进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向度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的角度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能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关键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这种结合的表现形式;二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主要是理论的创新和形式的创新;三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众化”,实现大众化必须抓好理论内容常识化、与公众实践相结合、走进日常话语、走进日常意义、接受超常识的整合等五个环节。  相似文献   

19.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实现这一基本原则,关键在于从时代要求和社会实际出发,把实践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坚持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探索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源泉;永葆这一活力源泉,关键在于深入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与建设的基本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强固这一根本保证,关键在于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和创造精神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儒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作用,近年来逐步得到了肯定.在儒学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众多理论品格中,最为根本也最为重要的理论品格当属儒学的实践性.儒学的实践性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具有一致性,这主要表现在实践是二者共有的理论基点和二者的思维方式都是实践理性这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