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现实情况表明,目前我国社会公共组织,其权力从产生、使用到监督,都无法律对其进行规范。建议制定《社会公共组织法》,探讨了在治理模式下,社会公共组织在我国的发展,并从法理和行政法功能这两个角度论证了将其纳入行政法规范围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互联网技术和应用发展的各阶段,我国网络社会治理实践呈现不同模式。Web 1.0阶段,我国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型的网络社会治理模式,主要包括网络信息产业管理和网络媒体管理。Web 2.0阶段的网络社会治理是政府主导下的行业自律治理模式。两种模式各有利弊。网络社会治理应兼顾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由主体之间的自律、他律、互律共同作用,形成“国家-市场-社会”三元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3.
国家与社会的结构直接决定着公共治理的模式.我国现正处于国家与社会结构从一种"强国家-弱社会"向"强国家-强社会"的结构模式转变.相应地,我国的公共治理模式也在逐渐地变化,即逐步朝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民主化、治理过程高效化、治理目标科学化的方向转变,而在公共治理模式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的不少问题还需要我们去思考和解决.  相似文献   

4.
法国大革命后的社会历史现实催生了行政法院。法国行政法院在审判实践中形成并发展出行政法两大原则:行政法治原则与行政均衡原则,从而推动了法国行政法运行和法治的不断进步。法国行政法原则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所显示的法律发展模式对于解决我国在行政法原则问题上的认识混乱及实践需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物业交接难是当前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一个燃点问题。私法治理模式在化解此类矛盾纠纷的路径中处于“正位调整”地位,但存在治理时间过长、修复效率较低、个人权利对峙公共化、资源紧张等不足。与私法治理相协调的行政法治理,具有灵活性、强制性、过程性和无偿性等优势。为更好解决物业交接问题,可从行政指导、行政监管这双重行政责任视角探讨如何加强行政法治理。一方面,要纠正交接活动中行政指导责任的偏向,处理好行政指导与行政决定、透明指导与公开指导、要式指导与非要式指导、指导能力与时代要求的关系;另一方面,要重视行政监管责任履行的不足及补强,完善市场监管与物业行政监管之间的衔接合作,在立法上设定对物业公司的直接强制,将对旧物业的罚款视为执行罚手段等。  相似文献   

6.
全球治理的提出源于全球化的推动,而全球治理的提出及实践则使国际行政法的产生、形成成为可能。具体而言,全球公民社会的兴起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是国际行政法产生的两个现实驱动因素。国际行政法的产生路径可总结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路径。国际行政法具有区别于国内行政法的若干明显特征,国际层面相比国内层面的很多特殊性也使得国际行政法的体系化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这些问题虽然不能忽视,但它们也并非不可克服。虽然国际行政法不如国内行政法成熟,但是如能改进合法性,便能够将超国家机构的全球治理职能发挥得更好。全球治理语境下国际行政法体系的产生、形成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美国行政法历经近250年的发展,其演化路径已展现出多种不同的模式.学界大多以1887年《州际贸易法》及州际贸易委员会之成立作为美国行政法的研究逻辑起点.然而,美国建国初期行政法已经存在,其行政体系及行政权体现为内部性、被动性、曲折性等特点.以一个法律史的视角对美国行政法的演化模式进行梳理,纵观美国行政法之演化路径,实用性、针对性及目的性充斥于整个行政法发展史,几乎每一个时期的行政法都为解决特定问题而发展出全新的模式.我国行政法在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理论及现实问题,在美国行政法的演化模式中几乎都曾出现过,通过对美国行政法的演化模式进行系统地梳理,可对我国行政法的理论及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已有效地控制了行政专横,保障了公民权利;社会发展要求扩大行政权、约束公民权。为了适应这一社会趋势发展的需要,现代行政法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跳出了“管理法”或“控权法”的窠臼,“平衡法”渐渐成为世界行政法的主潮。我国行政法本质上是一种“平衡法”。因此,我国行政权既受到控制,又受到保障;公民权既受到保护,又受到约束;行政权与公民权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平衡。  相似文献   

9.
社会治理是系统的社会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治理是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相互协调共建社会秩序的活动,目标是建构新的治理“主体-体制-机制-机理-环境-架构-过程-秩序”的社会系统结构和运行模式。社会治理作为系统的社会工程活动,其基本内容是从社会系统整体出发,整合社会治理机构;培育社会组织,调整政府与社会关系,形成“政府-社会组织-社会成员”三级衔接的多类型社会治理体系,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模式。社会工程强调从价值、规律、情境出发建构社会模式的方法,为正在建设和发展中的中国社会治理模式提供了方法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行政指导基本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行政法上一类非强制性的行政作用,行政指导不仅与传统依法行政理念相契合,而且其存在本身即预示着传统行政模式的转型,符合现代社会对政府治理的需求。当下,我国应当谨慎地实施行政指导,并以过程的公开化、内容的科学化以及救济的类型化为基点,逐步将行政指导纳入法治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1.
农村税费改革前,国家与农村社会的关系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对立和分离的态势。村级组织由政府赋予大量的行政职能和相应的行政权威,在很大的程度上保持了行政化的状态。以取消农业税为转折点,政府在农村地区的政策指向和目标要求发生了变化,村级组织的职能也由协助政府汲取资源和管制向为农户提供服务转变。但是,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政府单向输入性,国家与农村社会的平等合作关系并未形成,"强国家—弱农村社会"的格局没有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12.
由于舆论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地位越来越重要,了解公共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对政府正确引导舆论、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舆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大致上包括三个阶段:首先,社会上所发生的特殊事件,或超越、违反社会规范的特殊行为受到关注,从而引发议论,这是舆论的起因;其次,意见在舆论领袖带领下互动与整合,进而在一定群体范围内开始趋同,像无数小溪汇集成几条大的江河;再次,个人的意见、群体的意见在互动、整合、汇集的过程中,受到各权力组织及其领导人和大众传媒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形成更大范围的舆论。  相似文献   

13.
公共行政伦理及其补救——来自政治委托代理理论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契约模型的外在形态是社会与政府间的政治委托代理关系,而其内在价值是作为契约基础存在的伦理品格.政治委托代理系统活跃着伦理需求与伦理拒斥两大张力,两种力量的角逐成为公共行政伦理演进的内在动因.政治代理人能否基于国家根本制度的设计而谋求公益,真正负载起委托人(人民)的权力重托,构成中、西方公共行政伦理体系的根本分野.从政治委托代理结构着眼反思传统的行政伦理建设,推进观念变革、制度创新和组织重理,将是我国走向公共行政伦理化的必然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4.
行政契约在现代社会已被广为承认并得到大量运用。行政契约是公法契约的一种,公法契约应是对应私法上的契约的大概念。那么如何构建公法契约是现代社会公法契约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实际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行政主体及公务员的行政行为选择需要行政道德的规制 ,而行政道德的规制功能根本在于约束行政主体及公务员的行政行为选择。同时 ,它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也具有示范和影响的功能 ,对整个国家行政管理还具有维系的功能。行政道德规制功能实现的主要方式为行政义务、行政良心、行政价值目标 ,其根本途径则是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内群体性事件频发,应对群体性事件成为部分地方政府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应基于行政责任探讨政府处理群体性事件相关的行政伦理观念。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政府行政组织作为公众的"受托人",应以行政组织的总体目标为导向,坚持公共利益优先的价值取向,追求最大的公共善。  相似文献   

17.
从决策议程对环境的回应、动员社会中的稀缺资源和实现政府间合作三个角度来分析运动式执法的必然性,运动式执法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和治理模式并非总是消极的。一味地否定运动式执法,既不符合中国公共治理的现实需要,也不符合严肃的学术研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使得公共事务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对传统的政府治理范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使得回应型政府应运而生,回应型政府的一种典型功能就是调整而非压制,其所预想的社会是一种政治行动者面对问题、确立重点和做出必要承诺的社会,它的目标是实现公共目的并将一种自我矫正的精神铸入政府管理过程.迈向回应型政府为深化我国行政改革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公共行政的道德基础就是在公共行政组织的构建和运作中起基础性作用的伦理精神、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以及在其公共行政过程中的伦理关系和行政人员的道德素质等道德内涵的总称.全面而准确地把握我国公共行政组织及其运行的道德基础,特别是从公共行政的政治伦理理念、公共行政中的利益关系--道义关系、公共政策制度伦理体系等方面,来反思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共行政组织运行的道德基础,对我国公共行政法制化建设和道德行政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行政战略管理已经成为当今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管理的核心内容和必须致力于解决的重要管理问题之一。为此,深入探讨行政管理的深层次问题,克服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局限性,实现公共行政学研究形式的转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