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岑庆祺 《东岳论丛》2001,22(2):83-84
伦理学的基础是人性论。在我国历史上 ,孟子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人性论的学说。“孟子道性善。”〔1〕(《滕文公上》)“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1〕(《告子上》)孟子的“性善说” ,主张人性是善的 ,是无有不善的 ,它影响了儒家主流两千多年。导人向善 ,其功甚伟 !但仔细分析其理论 ,又应把他的学说正名为“性有善有不善说”。一他说人体有六官 :口、目、耳、鼻、四肢、心。“口之于味也 ,目之于色也 ,耳之于声也 ,鼻之于臭也 ,四支之于安逸也 ,性也。”〔1〕(《尽心上》)心之官与上面的五官不同 ,“心之官则思…  相似文献   

2.
作为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良心”首现于《孟子》,其基本内容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仁义之心。文章力图以“虑”与“求”、“能”与“为”的关系为切入点,分析“良心”无选择性指向、不为目的所役、既有先天直观性又不失后天行动力量的特质,进而呈现它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本源之义。  相似文献   

3.
孟子性善论新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孟子的性善论中,人性概念是与“命”、“心”概念紧密联系的,命是性的本原,心是性的显现。性和心的含义都包括“体”和“用”两层:从体而言,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良知良能,心是人的良心本心;从用而言,性是仁义礼智四端,心是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良心本心作为性善论的立论基础,是人的道德本能、道德理性和道德意志的集合,其显现过程是从道德本能出发经过道德理性逐渐上升到道德意志的过程。孟子的性善论不是向善论,而是性本善论。  相似文献   

4.
张杰 《齐鲁学刊》2022,(2):5-15
孟子把人为之心中善的一方面,提升至本原之善的地位。此“心”即是每个人生来即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就是“四心”。“四心”是人类先天固有的仁义礼智“四德”之“四端”,孟子的“四心”由此成为善之原。“四心”与“四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四心”为“四德”之本,孟子的人性由此成为善之原。圣人自觉存心率性而行,而普通人因欲望或名利等因素的迷惑丧失了“四心”,这就需要借助媒介即人性的载体来完成存心养性修养过程。孟子人性的载体即是“浩然之气”,它不但是善的天生材质,而且是义之原。普通人需要“养气”以“养心”、扩充“四心”以“尽心”“尽性”。  相似文献   

5.
孟子的通变观不仅体现在孟子对“经权”问题的关注上,还体现在孟子对古今之辨、“先圣后圣”之见、天人、心性之分及神、化、时、变等思想概念的论述上,展现出其思想深层的通达气象。孟子的通变观关系到经学史中“通儒”概念的提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关系到司马迁通变观的形成。赵岐赞孟子“通五经”,正是对孟子这一思想特征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6.
心君同构:作为一种思想史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心君同构,是古代尤其是先秦两汉思想史存在的一种现象.所谓心,在古代思想体系中基本上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认识器官及其"知觉"、"思虑"等认识功能及作用,即所谓"知觉灵明"之心,也即孟子所说的"心之官则思"以及荀子所说的"知觉闻见之心";一是指主体自身内在的道德本能及情感意识,即所谓"义理之心"、"本心"、"良心",最具代表性的是孟子所说的"恻隐、是非、辞让、羞恶"等"四端",也称"四心".  相似文献   

7.
张载和康德分别把其伦理道德的义务规定为“无意为善”和定言命令。 张载的“无意为善”源于孔子的“毋意”和孟子的“性善论”。他在承传前贤宗旨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形而上命题,即“无意为善,性之也,由之也。”“无意”即“毋意”,“毋意”即“毋常心也,无常心,无所倚也。……率性之谓道则无意也。性何尝有意?无意乃天下之良心也”。所以,他的“意”不是指谓一般的道德行为意志,  相似文献   

8.
朱熹"心"论     
孙利 《江淮论坛》2002,(5):66-70
在宋明理学家中,朱熹因主“性即理”而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但他并非不言心,其心论思想异常丰富,本文从知觉之心、主宰之心、虚灵之心、已发未发之心四个方面对心的含义做了剖析,指出心是朱熹修养工夫之落脚点,从修养论、工夫论的立场观之,心在朱子思想中占有一关键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正> 孟子主张人性善。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以下只注篇名)这种“性善论”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指人的情欲本能,即自然属性。“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尽心下》)声色臭味之欲,是人生而具有的本能。其二指仁义礼智等伦理之性,即社会属性。这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准。“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滕文公下》)其三指发挥“心思”的作用,探求、扩  相似文献   

10.
宋儒之中 ,以朱熹论心最为详尽 ,元儒吴澄 ( 12 4 9— 1333)有关“心”的见解基本未出朱论范围 ,但吴澄并非照本宣科式地“述朱” ,而是有其自身特色 ,换言之 ,吴澄之于朱熹不仅仅“照着讲” ,同时也“接着讲”。在此意义上 ,可以说吴澄对理学心论作了一个总结。参考朱熹心说的框架 ,文章将吴澄的心之诸说概括为四个命题 :( 1)心为知觉 ;( 2 0心为主宰 ;( 3)心具众理 ;( 4 )太极之心与剧贼之心。  相似文献   

11.
孟子的说服观,包括孟子说服之道与说服之术两部分,前者为宏观的说服原理,后者为说服的方式和具体技巧。孟子强调道德在说服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说服中的一些具体技巧,表现在“未言之时”、“知言”和“言外之说”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讨论的重要问题.中国历代思想家都有丰富的论述和讨论,如北宋思想家邵雍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可见,自古以来中国的思想家都把天人关系作为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作为其一生学问研究生的根本和人生宗旨.在众多的天人关系学说中,孟子最早开创了“尽心---知性---知天”的思维认知模式.孟子这种“天人观”思想影响了后来宋明理学,特别是对心学影响之巨.孟子的天人关系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思想上,也即是“天人合德”的思想.通过剖析孟子的天人观,可以了解孟子的天人思想并不是现代理解的所谓生态思想,而是一种人生道德的境界状态.  相似文献   

13.
论孟子的社会变迁观王其俊笔者认为,孟子思想是由个体论、社会论、天人论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构成的有机系统。其中,社会变迁是其社会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一种观点,将孟子的“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孟子·膝文公下》,下引本书...  相似文献   

14.
孟子的美学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的议论,有雄劲之美;而孟子理想中的人物,更是刚毅而又崇高。孟子自身,也可以说就是这一雄劲、刚毅而又崇高的化身,也因为他自身雄劲、刚毅而又崇高,他的议论,才有那种雄劲之美。所以,在探寻孟子的这种美的启示时,与其从他的议论中去探寻,还不如寻之于他的理想人物,寻之于他自身。西方主张要从文辞的高尚、布局的庄严生动去探寻雄伟崇高的卡苏斯·朗吉努斯(Casius Lnoginus 213—278),不是也曾说过:“崇高的风格来自心灵的伟大”吗?  相似文献   

15.
黄俊杰 《文史哲》2006,4(5):20-27
孟子学研究颇获海内外学者重视。以往的研究方法有:“内在研究”集中在性善论、身心关系论、知言养气论等三大议题之上,采取一种“即心言心”的进路,将孟子的“心”视为具有“自我立法”能力的、自给自足的、具有自主性的“道德主体”,肯定“心”之独立自主性,对孟子思想的历史与文化的脉络性掌握,常有未达之憾;“外在研究”注重在历史文化脉络中解读孟子学的内涵,将孟子思想置于政治与历史的具体情境之中考察,使孟子学中的诸多概念或理念,取得了鲜活的具体感,不再是抽象的概念,潜藏着某种未经明言的人性论预设:认为人是在具体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中创造历史、进行思考活动,人不是遗世而独立的山林逸士,将孟子“脉络化”于历史情境中的研究进路,推至极端,就有所蔽。未来的孟子学研究必须“内”“外”兼顾,得其全貌。三个可能的研究新方向是:孟子思想中的身心关系论与修养工夫论;东亚孟子学的发展及其思想的同调与异趣;全球化时代孟子思想的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东岳论丛》2016,(12):82-88
孟子接续孔子,向人的生命深处追寻善的依据,以心性说“仁”,确立了以“仁义内在,性由心显”为内核的性善论立场。仁义内在作为一种理论预设(本体论主张)从根本上回答了善何以可能的问题;性由心显(以心善说性善)则使性善由一种理论预设变为“乍见孺子入井”时的当下生活体验。在此基础上,孟子依其性善论立场,提出了“扩而充之”的主张。“扩而充之”论作为一种“工夫论”要求,其所试图回答的是善端如何变为善德,善如何从可能变为现实的问题。在伦理学的视域下,孟子性善论的思想史效应可在德性伦理的范式下得到观照,然其所重扩而充之、存心养性的“心上工夫”,却遗落了孔子礼学的精神,此理论缺失可在规范伦理的范式下进行检视。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 论文章气势的雄健闳肆,历代学者皆推孟子为首。苏洵《上欧阳内翰书》说:“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巉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确是的论。我们读孟子的文章,例如: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自然感到一股滔滔不绝、如排山倒海的气势,令人慑服。事实上,孟子的文章,是富有雄辩性和说眼力的。 孟子自称:“我善养浩然之气。”他所说的“气”,本与文章无关,是一种人格的修养,但孟子能够在立论行文的时候,把“浩然之气”化为“文章之气”,故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宽厚弘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大小。” 韩愈的文章,也是气盛弘博,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一泻千里,而他的文章,却是学孟子的,故吕祖谦《古文关键》说:“韩  相似文献   

18.
“定于一”命题与孟子的政治思想吴昕春孟子关于“定于一”的命题是在回答梁襄王“天下恶乎定”时提出的,由于孟子对这一命题未作展开,其蕴意隐而未显。有关孟子的思想史研究中,对此命题蕴意的探究以及其在孟子政治思想史中的地位少有论及。本文试图联系孟子有关政治观...  相似文献   

19.
在文学上,刘勰持一种广义的“大文学观”,这种“大文学观”突出表现在“天人合一”的文学观念上,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思想养分中。钱穆说:“中国文化特质,可以‘一天人,合内外’六字尽之。”①天人合一、心物相通的思想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并成为渗透各个文化学派的基本思想。儒家的孟子认为,通过对内心世界的自我反省,会出现“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的物我合一境界;道家的庄子也认为,通过“心斋”、“坐忘”的方法,主体生命会与天地宇宙相融合,进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  相似文献   

20.
一  我们知道 ,儒家是以“仁”或道德“心”“性”作为伦理道德的本原根据的 ,那么 ,深受科学思维影响的现代人则可能会问 :“仁”或道德“心”“性”究竟是什么 ?孟子的回答是 :“人皆有之”,“我固有之也”,“此天之所与我者”1 。牟宗三先生把“此天之所与我者”解释为“此心之官乃是天所赋与于我者”2 ,意即义理上天定本有之意 ,亦即“人皆有之”之意 ,这应当是一种大体上可以接受的解释。由此看来 ,孟子的这种回答表示“仁”或道德“心”“性”对人而言即本来如此、定然如此。这也表明 :“仁”或道德“心”“性”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