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朱志荣 《河北学刊》2007,27(1):192-193
实践美学本身是一个由诸多理论主张组成的理论流派,本身是未完成的和开放的,实践美学(无论是主流派还是非主流派)只要加以改造和完善,突破认识论的思路和二元对立(如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就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实践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反实践美学论者的误解甚至歪曲,事实上,实践美学作为一种处于发展中的美学观,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虽然在其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和局限,但依然在个体性、精神实践、创造、自由和消解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并借鉴、吸收了西方现代美学的合理内涵。今后,实践美学需要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范畴的理解的一致性等学理问题上,要更加科学和严密,并加以多元探索和发展。当然,实践美学也不是万能的,视野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且不能涵盖美学的全部疆域,这就需要与其他美学理论多元互补。实践美学有两条前进之路,一条是挖掘潜力,寻找发展的契机;另一条是吸收新思想,以应答和指引现实。必须明确实践美学的基本立场,在此基础上应答对实践美学在以下几个问题上的责问:超越性问题、审美个体性、实践美学生命关怀、审美活动的主体间性等。  相似文献   

2.
胡鹏林 《学术研究》2004,(11):122-125
“新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虽然对“旧实践美学”有所改进和发展 ,但是“现实的实践性”和“生存的超越性”的对立表明他们仍然没有走出实践美学二元对立思维的误区。“超越美学”的提出 ,既是对实践美学陈旧思维方式的批判 ,同时也在探索超越性的二元思维和多元思维的思维方法基础上 ,从存在论角度切入美学研究。超越美学摒弃传统二元对立思维模式 ,把审美活动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之一 ,在实践的基础上辩证地把审美置于人的存在和世界的存在的和谐层面上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3.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在世纪末的交锋中更多体现为理论核心语词的更新或意义转换,后实践美学并未突破实践美学的命题限定,直面日益发展的社会现实,激烈的争论并未引发思维范式的重大变革。进入新世纪以来,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理论争鸣向思维方式变革深化,对超越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以及方法论的现代转型的思想吁求显示出双方在理论反省后自觉的思维转换与理论重建。借助辩证思维,以“理解—对话”的方式剖析总结现实美学问题,去除体系化所易产生的理论封闭性现象,是这场美学之争取得建设性成就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4.
任华东 《兰州学刊》2010,(4):200-203
文章试图从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实践存在论与当下各种美学思想的论争视域中浅论实践存在论美学,认为实践存在论关学从三个方面推动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即对二元对立研究思维及思路的突破,以“人生境界”搭建现实与审美之间的桥梁,对审美活动中创造性内涵的凸现。  相似文献   

5.
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观继承了蒋孔阳的实践创造论美学思想,充分肯定了叔本华、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在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方面的功绩,并受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等人的启发,从存在论维度理解和阐释实践范畴,建构以实践存在论为基础的本体论美学,突破了传统认识论的束缚,用生成论取代现成论,超越了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思维方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实践存在论美学观.与李泽厚等人的实践美学观相比,实践存在论美学观在对实践范畴的理解、人的个体性和自由性以及美学研究逻辑起点等问题上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实践美学,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具有重要的价值.董学文等人对实践存在论美学观进行政治化批评,否定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唯物主义性质,是不符合实际情形的.  相似文献   

6.
实践美学作为当代美学的主导形态 ,在思维方式上超越了生存的超越性与现实的实践性之间的二元对立 ,对传统美学研究的思维方式有所改进和发展。在批判旧实践美学的非此即彼思维方式的同时 ,在多元共存思维的思维方法基础上 ,从实践本体论和存在论角度切入美学研究 ,强调实践的艺术化和生存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7.
主客二分与实践存在论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拥华 《人文杂志》2007,3(2):118-125
朱立元先生作为实践美学的中坚人物,提出了“实践存在论美学”的理念,将蒋孔阳先生所开辟的独具特色的学术思路向前拓进。本文的目的,是要就朱立元先生“实践存在论美学”的一个相对具体的问题,即如何看待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问题展开探讨。本文认为,实践存在论美学必须在基本概念中停留得更久一些,以真正构筑起能够代表自身理论特质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8.
晚近以来,“实践美学”及其所衍生的“实践存在论美学”、“新实践论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发生了一场“跨世纪的论辩”.在论争中,因双方或多方相互遮蔽而出现了“身体空场”,致使中西美学对话的平台出现错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有效利用具有身心互渗特质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资源的契机.当前的美学论争与中国当代美学建设应尽早填补“身体空场”,返回“身体思维”,以化解主客体、身心对立及感性与理性对立等理论吊诡.  相似文献   

9.
阎伟 《理论界》2007,1(8):184-185
厘清实践概念是理解实践美学的基础,“实践”概念的生成史表明,人类对实践的认识是处于不断地深化与发展之中,实践美学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学科。在人类审美的社会性与个体性的关系等问题上,实践美学仍具有解释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在论争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被称为建国以来第三次美学论争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主要围绕美学自身问题展开,是一次真正的美学论争。在论争中形成的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各派相互碰撞、对话,产生了相互促进的效果。其中后实践美学借鉴西方现象学、存在论、解释学等思想资源,不断发展、完善。实践美学则步入了反思的阶段,回应后实践美学的批评,力图通过自我调节来弥补、修复自身的理论缺陷。而新实践美学,则对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各有批判,试图改造实践美学,并在实践观的基础上,重建新的实践美学理论体系。从各派自身理论的发展,也映现出学术的争鸣对推动学术研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生态美学与美学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和生态美学,都是在地球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恶果充分显露之后发展起来的。虽然亡羊补牢已经显得晚了,但还不失为一种补救的方法。生态美学应该有自己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至少,它应该从生态学中独立出来,而且与传统美学有所区别。要发展生态美学,首先要调整好美学生态。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学在我国虽然是一门显学,但却受到严重的干扰,美学生态遭到破坏。50年代的美学讨论有明显的政策导向,局限于主观客观的争论,严重地脱离审美现实;80年代以后的美学研究,又转向为评职称和建立学科点等功利性目的服务,是另一种异化。既然我们已看到弊病所在,在方法论上就应该跳出主客观二分法的局限,把视野放得开阔些。中国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可以借鉴。它不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还把人体看作是天体的一部分,从天体对人体的影响中考虑保健和治疗问题。这种思想方法很值得我们参考。  相似文献   

12.
模糊学与模糊美学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观察世界的基本方法之一 ,模糊学是针对事物的模糊性而产生的。它和精确方法并不冲突 ,而是各自都有自己的范围。从某种角度上说 ,模糊方法是精确方法的沿伸和补充。受模糊学方法启发而产生的模糊美学 ,不但对于美学 ,对其它人文社会科学无疑也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因为它出现的本身就具有不可忽视的方法论意义。作为一门新学科、自然还需要不断完善 ,还需要多种学科的通力协作  相似文献   

13.
许海 《阴山学刊》2004,17(1):16-18
形式美在表现上的相对独立性和在根源上的实践主体性是形式美中的深层次矛盾.形式美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在这种相对独立的表现中包含着善,包含着物质实践和主体发展的丰富历史内容.康德的形式美观点的缺陷正是在于重视了形式美的表现,忽略了形式美的实践和主体根源.  相似文献   

14.
张弓 《云梦学刊》2013,(5):24-27
石长平的《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研究》是关于刘纲纪美学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它不仅揭示了刘纲纪美学思想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超越认识论美学而走向实践本体论美学.而且表明了这种发展趋势的前提条件是批判继承中国传统美学的非认识论倾向以及“后现代实践转向”的思想成果。刘纲纪的美学研究路径对于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身体-主体的缺席与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共同欠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实在的活动,实践的承担者只能是身体-主体。离开身体-主体来谈论实践,就无法敞开其实在品格,以实践为原初范畴的美学建构便会处于悬空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实践美学的最大欠缺是对身体-主体的忽略。忽略身体而又强调实践的意义这种自我矛盾的做法不但造就了一系列逻辑悖论,而且使实践美学无法回答许多根本性的美学问题。后实践美学的倡导者虽然力图超越实践美学,但同样未意识到身体-主体的意义,因而也将实践美学的逻辑欠缺带到自身的理论建构中。只有敞开了实践、生存、生命对身体-主体的原始归属关系,我们才能超越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共同欠缺,建构出圆融的、具有独创性的、富有解释力的汉语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朱光潜美学认为,美学本质上是一门介于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边缘性学科,是沟通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桥梁。由此,美学形成了独特的问题、对象、方法、体系等,对于它们,不能再用单纯的形而上或形而下观点来分析,而须用“边缘整合”的观点来理解。  相似文献   

17.
在与实践美学的论辩中,生存美学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它力图回应审美现代性的挑战,阐述了建立现代中国美学的重大现实意义;它以主体间性理论取代主体性理论,深化了自身的理论基础;它从认识论的阐释框架转向生存论的阐释框架,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方法论;它以生存的超越性逻辑不断拓展理论阐释空间,建构着自己的美学体系。但是,生存美学由于受到生存环境和发展历史的局限,仍然存在着诸多缺陷和不成熟之处。  相似文献   

18.
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审美是诉诸心灵和感情的特殊的教育方式,素质教育是综合国力提高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在素质教育实践中,音乐审美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音乐审美教育需要突出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人格心理教育三个方面的内容,遵循以情动人、紧扣曲目、重视听觉、以人为本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在“解构”与“重构”之间——美学命运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伯海 《学术月刊》2012,(3):107-116
两千多年来的西方美学经历了从"有美无学"到"有美有学"再到"有学无美"以至当下企图彻底"消解美学"的演变过程,呈现出解构与重构不断交替的发展轨迹。其间形成了某些基本的趋势,如在美的本原问题上由实体论转变为非实体性的生成论,在审美活动性能上由他律论经自律论而演进为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取向,以及美学学科自身由"形而上学"的一分支转向"形上"与"形下"两个方面的互渗,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历史经验。中国现代美学学科建设是在接受西方美学的基础上开始自己的行程的,百年之中也经历了多次解构与重构的交替,有自己独特的处境与问题,而今面临新一轮的抉择。当立足于本土实际,大力开发民族传统的思想精华,广泛吸取美学史上的经验教训,为美学学科的今后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