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0 毫秒
1.
翻译适应选择论从生态社会学的视角诠释翻译现象,凸显了翻译活动的社会性和译者的主体性。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翻译是译者在受制于多元的翻译生态环境的同时选择、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的社会活动。译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依据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择当译之本",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实现目的语的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指导下,考究了鲁迅早期译介域外科学著述的社会活动,指出鲁迅翻译科学小说的取材适应了中国"科学救国"的翻译社会环境,翻译策略的取向实现了汉语世界的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  相似文献   

2.
翻译适应选择论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学说引入翻译理论研究,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译者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径。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指导下,以鲁迅早期译介域外科学小说为个案研究对象,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并依此择译合适的文本、实现"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转换",以提高"最佳翻译"的"整合适应选择度"。  相似文献   

3.
翻译不是单纯的语言活动,而是与其周围各种因素密切相关的一种自然生态活动。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径。该理论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和选择"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程度的结果。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指导下,鲁迅译介域外革命文学作品的取材及翻译策略的取向适应了当时相应的"翻译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界定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主题概念和"译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视角,探讨《狼图腾》葛浩文英译本取得成功的原因,指出它的成功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适应选择以及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的结果,从而说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强大解释功能。  相似文献   

5.
在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广告翻译就是译者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选择活动。在广告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断地发挥其主动性,从语言维、文化雏、交际维等多个维度来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随着翻译生‘态环境的变化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从而实现广告的功能和目的。  相似文献   

6.
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适应/选择"学说为理论支撑,构建了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中国译学宏观理论.但该理论在对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关系、译者如何实现"主导作用"、以及译品评介标准和"最佳翻译"的论述上,还有值得探讨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编著了以达尔文的“适应/选择”学说为理论依据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该书中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这一理论,为中国译学界注入了新的血液.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该书提出翻译是一个以译者为中心的适应选择过程,即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对译本的选择.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基础,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对河北省旅游文化翻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翻译适应选择论将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引入翻译领域,以"适应/选择"学说为指导阐释翻译的本质、过程与基本原则。《三体Ⅰ》是中国迄今为止最为畅销的科幻小说,刘宇昆的英译本使得该作品在海外大受欢迎。译者接受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的"天择",对原语生态环境适应性选择做出"人择",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对译文文本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做出适应性选择,兼顾了语言形式、文化背景和交际意图,使得译本实现了较高水平的适应性选择,成为"近乎完美"的翻译。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朱光潜美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途径,没有翻译,也就没有他在美学研究领域取得的累累硕果。文章通过对朱光潜美学翻译实践及其译论进行考查,发现朱光潜的美学翻译活动,是在受到当时翻译生态环境因素影响下的适应与选择,是“译有所为”的体现,而在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的选择方面,更是体现了译者的“中心地位”作用。作为翻译群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朱光潜实现了对翻译生态环境适应度的准确选择,取得了美学和文艺理论翻译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0.
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构筑了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生态环境,并提出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理念,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文章通过分析林纾在《黑奴吁天录》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度适应与选择,指出:在解读翻译家或者他的翻译活动时,要重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翻译生态环境,全面客观地评价译者的翻译行为及其历史影响,正确认识译者在译作中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1.
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和选择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程度及最终产生译文的结果。作为中国白话新诗的鼻祖,胡适翻译的白话新诗一直以来备受研究者关注。研究胡适翻译的《哀希腊》,描述译者在三个方面适应与选择的过程,从而显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中心是译者对原文生态环境的适应和对译文生态环境的选择。文章通过对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三种英译本的比较,从语言维的角度分析不同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不同程度的适应和选择。  相似文献   

13.
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和选择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程度及最终产生译文的结果。作为中国白话新诗的鼻祖,胡适翻译的白话新诗一直以来备受研究者关注。研究胡适翻译的《哀希腊》,描述译者在三个方面适应与选择的过程,从而显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诠释翻译活动和翻译现象的一个崭新的视角,是生态翻译学建立的根基.<祝福>的翻译是一个适应选择的过程,既包括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也包括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语言、文化等维度上对的适应与选择.  相似文献   

15.
商务英语翻译虽然属于非文学翻译范畴,但涉及许多文化因素。以翻译的"适应选择论"为理论依据,这个过程可以从文化层面被分别称作"文化适应过程"与"文化选择过程"。"文化的适应过程"可以被分解为译者对原文的语内文化适应和语外文化适应两个阶段,"文化选择过程"则可以通过文化比较与文化测试两种方式完成。译者应通过培养自身的主体意识、文化意识、文本目的意识和读者意识,提高译文的"文化整合适应选择度",达到提高翻译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依据,通过对多所高校的英译名进行分析,认为高校校名翻译过程是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度适应和选择,从而指出高校校名英译应该最大程度地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提高中国高校校名英译质量。  相似文献   

17.
拉维夫学派的理论奠基人Even--Zohar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ytem)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并且对于影响译者翻译策略取向的因素作了全新阐释,认为翻译策略取决于翻译文学在目标文化多元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当其占据主要地位时,译者往往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而当其处于次要地位时,则倾向于归化的翻译策略。《天演论》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第三次翻译高峰期代表作,严复在译作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符合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观点。本文拟结合《天演论》的翻译策略,以系统论中的多元系统理论为基础,结合图里和切斯特曼相关理论,探析多元理论视角下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特别针对译者根据翻译文学在多元文化系统中所处地位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翻译策略的观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让译文和原文一样妙趣横生,是幽默翻译的最高标准,应是译者孜孜以求的目标。翻译适应选择论强调以译者为中心,对影视字幕中幽默的翻译有着重要的启示。本文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主要分析影视字幕翻译中传达幽默的策略及原则。  相似文献   

19.
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框架,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至三卷)的英译过程进行考察和解读,阐明高质量译文产生的条件,并全面分析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研究认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至三卷)英译的成功是译者对翻译能力及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面多维度选择性适应,继而在英译时对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进行适应性选择的结果。译者策略性地运用直译、意译、增译、套译、略译等多种翻译手段,努力维持原语生态和译语生态的平衡和谐,力求达到最佳翻译效果,为外宣翻译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由于应用文体具有信息性、表情性和呼唤性等多样性功能,因此在进行应用文体翻译时,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应用文体的特性,做出适应与选择性的策略。根据应用文体的特性,译者在翻译活动中需要从语言学视角、文体学视角和美学视角对应用翻译文本进行适应与选择,以充分发挥文本的功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