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公""私"观念作为人类社会一种基本的精神现象,存在着不同的意涵:有作为世界观的"公""私"观念;有作为道德概念的"公""私"观念;有作为空间概念的"公""私"观念;有作为生活场域的"公""私"观念;还有作为群己关系的"公""私"观念。不同的公私观念都分别指向不同的问题旨趣。在现代社会的知识语境中,确切不同"公""私"观念的问题旨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易经>中的变通观念有深刻的发展变化思想,而变革现又存有明显的变革天命的观念,变通的根基是自强,变革的核心是合民意,变通观、变革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实践价值的部分.  相似文献   

3.
“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状况调查”显示 ,广东妇女的性别观念有理性和觉醒的一面 ,也有受传统思想束缚和迷茫的一面。在广东妇女传统性别观念中 ,传统性别角色分工受到挑战 ;在性关系、性角色上表现出一定的理解和宽容 ;在婚姻生活中夫妻相互尊重 ,表现出反传统、求平等的精神等。但值得注意的是 ,与全国的调查结果相比 ,广东男女的性别观念在不少方面显得更传统一些 ;与十年前广东的该项调查相比 ,有些观念存在着向传统回归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运用内隐认知的方法,探讨了公众教育观念的内隐结构,并对1 131名公众的教育观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公众教育观念的内隐结构由教育方式、教育期望、教育态度、教育价值、教育认知和学习观共6个因子构成;(2)公众对教育的期望值高,并且对"教育方式"非常重视;(3)公众的职业性质、文化程度影响其教育观念: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公众在教育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4)公众的教育观念具有自利性,投射着对自己子女发展的愿望与价值偏好;(5)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有必要对公众的教育观念进行"双向调控"。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的自杀观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研究采用了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影响因素问卷对442名大学生的自杀观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大学生自杀观念的检出率高达21.27%,其中存在轻度自杀观念者13.35%、中度自杀观念者4.75%、严重自杀观念者3.17%;男大学生的自杀观念多于女大学生;二、四年级大学生的自杀观念多于一、三年级大学生;抑郁情绪是导致大学生自杀观念形成的决定因素,抑郁情绪越严重者,自杀观念越强烈;就业压力、学习状况、人际关系、恋爱、家境等因素对大学生自杀观念的形成也有显著影响。研究显示:大学生是自杀观念形成的高风险人群;大学生的自杀观念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决定因素是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6.
从语言看时空观念的不平衡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语言现象中可以看出 ,人类的时空观念具有不平衡性。其主要表现是 :空间观念早于时间观念而产生 ,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因而在人类认识中 ,空间的地位比时间更重要。这种不平衡性产生的原因在于 ,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在感知的难易程度上 ,在生活中的地位上 ,以及在表达的难易程度上都有不同。从空间观念发展出时间观念 ,其途径是可以把握的  相似文献   

7.
<正> 现在我们常讲的“本体”(substance),是一个翻译名词,有时也译为“实体”。在我国古代,也有“本”、“本根”、“体”、“本体”、“实体”、“体用”等名词。在哲学史上,“本体”观念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在中国和西方,本体一词在不同的哲学家的著作中有不同的含义。中国所固有的本体观念是谁最早提出来的?北宋晁说之讲:“体用本乎释氏。”(《困学纪闻》引)清初李顒也说“体用”二字出于佛经,出于惠能。近人也有认为“体用”观念始于王弼。这些说法都不准确。本文想考察一下中国哲学中本体观念的源流,以及中国哲学的本体观念与西方哲学的本体观念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无政府状态是一种体系结构,是国际体系中施动者互动的结果,而不是给定状态;国际体系结构是观念结构,文化结构;国家行为体不同的观念会有不同的行为;不同的初始行为,通过互应机制,就可产生不同特征的无政府状态.无政府体系有多种文化,多种逻辑,而不是一种逻辑.无政府文化有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三种.  相似文献   

9.
从晚清到民国,思想界关于"国家"和"地方"关系的认知经过了一个转变过程.概言之,国家观念和地方观念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互不相容,而是既有冲突又有互助,在冲突中亦潜存互助.本文以1936年<川行琐记>一文在四川言论界引发的风波为例,讨论国民政府入川初期国家观念如何刺激了川人地方观念的增强,而地方观念又是如何借助于国家观念得以表达的,由此展示出二者在多种层面上的复杂纠葛.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中国社会严重的内忧外患促使中国人逐渐觉醒,是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条件。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大致经过了传统国家观念的打破及近代新国家观念的萌芽、近代各种国家观念及其主流的产生、近代国家观念的基本确立等三个阶段。它的形成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使中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争回大量因不平等条约而丧失的国家主权;另一方面使自由、民主和平等观念在中国民众中得到普及和被接受,对统治者的专制行为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中的辩经考试制度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辩经考试制度是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中一种独特的教学与考核形式。对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中的辩经考试制度的形成、方式方法等作了梳理,并对其特点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明了普陀山在发展海洋佛教文化旅游,建设"数字普陀山"和普陀山佛教现代化进程中,启建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文献资源数据库的必要性,并针对数据库建设提出建立统一的行政协调机构和专家委员会,挖掘潜在用户,建立数据库集成体系,摸清文献分布、确立共建单位等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佛教的制度建设往往具有滞后性与非系统性。滞后性与非系统性的结果最终只能指向“中国化”向度。在这一制度中国化的过程中 ,东晋的道安、庐山慧远及南山律宗创始人道宣、禅宗的百丈怀海、天台宗知礼和遵式等等 ,都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在佛教仍然能够保持其主流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之时 ,佛教制度的中国化革新仍然能够遵循在“契理契机”前提下的“与时俱进”。而在元代之后 ,随着中国佛教逐渐“边缘化”与“民间化” ,中国佛教制度便同时背离了“契理契机”与“与时俱进”的原则 ,佛教无论在教义方面 ,还是在各种制度方面 ,都停滞不前了  相似文献   

14.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的著名人物,他身为和尚却并不遵守佛教的清规戒律,最终却修成正果,似乎不可思议。鲁智深的成佛,既有佛教的理论依据,又是由其本身的佛性所决定的。佛教的理论依据,如佛家的"禅非坐卧"、"呵佛骂祖"和"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等思想。"率性而为,不拘小节"、"无性"大境界和"侠骨佛肠"等,则是其佛性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佛教文化是由佛教器物、佛教惯制与佛教理念3个不同层次的文化单元共同组成的三元一体结构。在此结构中,3个文化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是一种有机结合和彼此关联的统一关系。在佛教文化的变迁过程中,“文化堕距”使得3个文化单元更加紧密地聚合为一体。  相似文献   

16.
东汉末年佛经翻译开始流行,到盛唐时期佛经翻译达到鼎盛。佛经翻译对中国语言中汉语词汇量的扩大、白话文的产生、词汇的演变和翻译理论的发展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翻译佛经的基本理论与技巧对中国近现代翻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论王维的佛教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学品鉴的角度讲,山水诗与佛教诗,是王维奉献给时人与后人的两道文学盛宴。王维现存佛教诗40余首,大致可分为佛理诗、佛语诗、禅趣诗三类。佛理诗以宣扬佛学理念、言谈佛理为主,佛语诗是"佛家语"与"文学语"互为结合的产物,禅趣诗在艺术与审美上则是佛教诗的最高境界。王维的佛教诗不仅对于佛教文学的的开拓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于唐诗内容的丰富,典故艺术的创新,以及将山水诗推向艺术的巅峰等,都是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与影响的。  相似文献   

18.
世界各大宗教和伦理传统中都有为现代伦理可资利用的精神资源,就中国文化传统而言,佛教伦理的思想资源不可忽视。佛教的基本义理及平等原则、慈悲救济观念、戒杀护生理念、明心见性的关怀等佛教伦理观念,丰富了中国传统伦理的内容。强化了中土道德教化的信仰力量,增强了世俗伦理的约束力。作为宗教伦理,中国佛教以其普遍性、超越性特征在中土传统社会中成为一种有效的劝善化俗之道,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缓解现代危机、增进义务责任等普世意义。  相似文献   

19.
妙理与禅机     
借一文一商两个案例可以测知,现代“妙理”中的禅机至少有五个征候:机锋、妙悟、取直、简约、敞开。它虽然不宜示禅理,却体现了“现代禅”的智慧神韵。  相似文献   

20.
“戏场”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词 ,却最早出现在建安初的汉译佛经中 ,并在晋、唐之际的佛经中多次被使用 ,指印度的歌舞、百戏、戏剧演出场所 ;隋唐时期汉族文人的著述中多用以指与佛教有关的场所 ,宋代始用以指优戏演出场所 ,完成了它“出口转内销”的过程。汉译佛经中保存了一些梵剧史料 ,对于研究早期梵剧及其与中国戏剧的关系 ,弥足珍贵。梵剧中的“引线匠”与南宋杂剧中的“引戏”、安徽贵池傩戏中的“报台先生”酷似 ,说明梵剧对南戏进程已构成实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