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覃影 《民族学刊》2021,12(6):95-114, 126
乾隆《雅州府志》目前的通行本是光绪补刻本,由于其内封面署年为光绪十三年,前人著录版本时疏于对雷登门识语的释读,忽视这一工作实由光绪二十九年至三十一年(1903-1905)时任雅州知府联豫主持补镌,补刊署年应为光绪三十一年而非光绪十三年。通过对乾隆《雅州府志》土司图的版本辨析,综合考查府志三次刻本的历史背景,并由土司图资料流向的线索,发现乾隆《四川全图》(四川大学图书馆藏)和《皇清职贡图》皆由于第一次平定金川之役而绘制。土司舆图作为方志图的类型之一,至少在乾隆初年已出现,反映了清初土司治理的实际情形。  相似文献   

2.
明万历刻本重修《贵州通志》是巡抚贵州、兼督湖北川东地方军务、右佥都御史鄣郡江东之修,给谏陈某纂。按天一阁藏明代方志无贵州通志,流传于世者,仪有清乾隆间纂修之本。是书前有日本前田氏尊经图书记朱文方印,盖是书早已流传于海外,为宇内孤本罕见之书。前有万历丁酉吉水邹元标序,赤城应朝乡序,鄣郡江东之序。不著编者名氏,据江东之序,称总纂者为乡先生给谏陈君而不言其名,每卷亦不别纂修者名氏。仅知为陈君所纂而  相似文献   

3.
《元秘书监志·回回书籍》元代工士点商企翁纂《元秘书监志》卷七篇名。收录至元十年(1273年)北司天台所用22种回国籍书(195部)目录,及回回天文仪器4种。图书内容涉及天文、数学、化学、医药、5也理、哲学等方面,当为至元A年(1271年)所设回国司天...  相似文献   

4.
明清之时,我国西南土司众多,纂修方志者甚少。纂成而流传至今者,更为罕见。笔者在主编《来凤县志》时,曾有幸搜集到一部民间珍藏多年的《卯峒司志》。该志纂修于"改土归流"前的清康熙五十八年(1720年)。编纂者为卯峒安抚使向舜的胞叔、权司中军向子奇。全志约2万余字,内容虽然简略,但对卯峒土司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诸方面情况,都有所记载,是一份难得的研究土司制度、土家族历史、土家族地方志的重要资料。某些史料,还是鲜为人知的珍贵文献。对土家族这一优秀文化遗产进行探讨,很有必要。一、卯峒土司的沿革及纂志经过卯峒土司位于鄂西、湘西、川东诸土司环绕的土家族分布中地带。"东连永顺司,地名渔例坡、那几铁,西、南抵酉阳司分水岭、猫儿坡、洗多峡、干溪,北抵大旺司夹牛洞。"相当于今来凤县的河东、枫洞、高洞、安抚司、观音坪、荆竹、洗车、五台等8个管理区。到改土归流时,则只相当于今高洞、安抚司两管理区及荆竹、枫洞两管理区的部分村。  相似文献   

5.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满文《长白山志》全称“观长白山记”,侧重利用康雍乾三朝满文档案,叙述长白山、松花江勘察史实,描述金上京城、五国头城古迹形态,论述长白山与北镇医巫闾山的文化关系,堪称私人基于实地勘察、民间调查而撰写的“白山黑水志”,成书于乾隆中后期。其所述“大清一统志”中的金上京城古迹信息与《大清一统志》记载不符,或许源出阿勒楚喀副都统衙门进呈一统志馆的专题文书档案。  相似文献   

6.
大谷大学图书馆藏四种《西番译语》为神田喜一郎旧藏,属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编定的十一种“译语”系列。通过与故宫抄本的对比,本文认为这四种《西番译语》为初编本,而故宫抄本在抄写时对原本进行了校理。  相似文献   

7.
邓锐龄 《中国藏学》2007,1(4):33-50
本文依据《廓尔喀纪略》等原始史料,扼要地叙述清乾隆五十六年至五十七年廓尔喀第二次侵略西藏及清廷遣军入藏收复失地,深入廓境,接受求和的全过程,并清晰地交代作战期间清中央、清驻藏官员与西藏地方当局三方面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适为笔者《第一次廓藏战争(1788—1789)中的议和潜流》(载本刊2007年第1期)的续篇。  相似文献   

8.
记载明代广西壮族地区地理的志书,最早为《大明志》,此志于洪武三年敕修,今已失传。尔后,陈循等人又于景泰七年(1456年)纂编成《寰宇通志》,凡119卷。志中卷107至110为广西部分,分建置沿革、郡名、山川、形势、风俗、土产诸门,较全面地记载了壮族地区各方面的情况。至明英宗时,又命李贤等人修《大明一统志》。此书成于天顺五年(146  相似文献   

9.
正明清及民国时期有关文献如官修的正史、实录及官方的奏折、记事,民间一些文人的见闻、经历、记述和大量的地方志书,记载了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民俗等情况,留下了当时宁夏回族伊斯兰教社会实际状况的记载。这些史籍,对我们客观分析明清及民国时期宁夏回族伊斯兰教说是一个重要的资料来源,也有一定价值。笔者在此,只就明清及民国时期纂修的地方志书如《嘉靖宁夏新志》《银川小志》《光绪海城县志》《宣统固原州志》《朔方道志》《民国化平县志》等中有关宁夏回族穆斯林和伊斯兰教的记述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著于清季康末乾初藏乱频仍之际的首批藏志,是清政府加大治藏力度的产物,其中通志两类8种、厅县志2种,计有10种.首批藏志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突出,可信度高,影响极为深远,是了解18世纪初叶西藏政治、地情、风俗、民生的珍贵材料,也是清代早期乃至清代民国藏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1.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2.
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地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法规 )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自治权。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而具有法律性质 ,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要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但自治法规不能规定和约束上级国家机关。制定机关和批准机关对于自治法规都享有“半个立法权”的说法 ,实际上是把报请批准自治法规视同提请审议自治法规案 ,把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法规制定权等同为拟定权。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的规定 ,是一项宪法原则 ,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一大特点。在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和适用范围问题上的分歧 ,源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民族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其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繁荣兴旺的时期,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多民族的存在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等等.  相似文献   

14.
赵旭东 《民族学刊》2022,13(8):1-12, 153
基于共同性意识构建的铸牢要求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吸附力和统摄力,一多辩证的基本问题关怀容括了人群社会之中“一”和“多”问题的共同存在。费孝通所提多元一体格局有着范围上的伸缩性,从个人到民族,再到世界性的存在,这种伸缩范围所体现出来的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共同性意识的建构需要基于多元一体的理解来构造出一体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未来世界将会朝向一种互惠共荣的文化自觉,这需要从中国文明立场上看世界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多元价值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的可能。从人之向善的共同性追求上寻求共同体价值的实现,这种文化自觉将会有助于以共同性意识构建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下的构造与铸牢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衰落是必然的,要做好保护工作,就要发掘其自身的生长要素,从而采取相宜的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有提高民众的自觉意识、实现可能的功能转换、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等几个方面。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要防止只做“搭台”的角色、搞“官员工程”、脱离群众、不看对象搞“一刀切”、过度开发和文化造假。  相似文献   

16.
乌兰 《民族研究》2012,(1):61-70,109
《元朝秘史》是一部重要的蒙古学文献,相关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学术领域,长期以来研究成果不计其数,涉及历史、语言、文学、宗教、社会学等诸多领域。其中,文献学方面的研究开始得最早,取得的成绩较大,受关注的程度也较高。然而《元朝秘史》文献学方面的研究仍然存在继续扩展和深入的空间。例如在《元朝秘史》版本流传的考订方面,随着客观环境的逐步改善,某些方面已经有条件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前进和完善,有必要对以往的研究做些修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17.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犹太民族以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并为人类贡献了大量杰出人才。犹太人杰的超常涌现与犹太民族视学习为敬神的宗教观念和崇学尚智的文化传统有直接的关系 ,而以家庭、会堂、犹太中心为基础的教育实践 ,开放的民族心态 ,兼收并蓄的文化机制 ,备受迫害的民族流散经历所激发的民族意识 ,本民族杰出人物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励作用 ,则共同形成了犹太人杰超常涌现的精神沃土  相似文献   

19.
辽代梁国王石鲁隐术里者是秦国太妃之夫萧和的第三子萧孝诚的第三子,汉名萧知微,其妻是惕隐司仲父房查懒瑰引宰相第四女、耶律仁先四妹涅睦衮别胥.在出土的契丹文铭文中有自阿古只以来历代子孙的详尽记载,其史料价值非常珍贵.这些墓志的出土,可将萧和一系六世子孙中之一部分厘清,对研究辽史和契丹史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借鉴近年来考古学、历史文献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多学科新成果的基础上 ,对陕西北部黄帝陵地区的诸多地名进行了梳理 ,阐明了上古神话、传说、记载与历史事实之间的错位与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