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本文针对王元骧先生的《"后实践论美学"综论》一文对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批评提出商榷意见,主要观点是:第一,该文把实践存在论美学归入"后实践论美学"是不符合事实因而是不妥的;第二,通过对马克思实践观和存在论的辩证阐释指出该文关于实践存在论美学已经"与马克思主义‘实践’原则分道扬镳"、并"试图把马克思的‘实践论’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融合在一起"的批评同样是缺乏根据的;论证了实践存在论美学主张生成论、建构论的合理性,是突破和发展实践美学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2.
实践派美学并非如代迅先生引述的"深受苏联学者斯托洛维奇等人的影响","生态美学恰恰与实践派美学逆向而行"的误解是如何形成的?除了忽视实践美学建立和发展的整体性,仅以李泽厚早期传统的实践美学理论为批评对象以外,和实践美学自身研究的阶段性、侧重的方向性有一定的关系。就实践美学已经形成的整体科学体系而言,生态维度内涵于实践美学奠基性的原理、原则、方法和对象中,缺失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3.
直面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革命”还是“改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是停留在一般的、宏观的、社会学的层面而未能进入特殊的、微观的、心理学的层面.直面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后实践美学"采取的方法和态度是"革命":即通过对李泽厚先生早期代表的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的全盘否定,从根本上抛弃实践美学的理论基础与逻辑起点,另起炉灶,这必然会把美学研究从"科学引向玄学".而"实践存在论美学"和"新实践美学"采取的方法和态度是"改良":即在承认实践美学所确立起的宏观的、社会历史的科学视野与思考方向不可全盘否定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去"丰富与发展"实践美学.比较起来,我们更加赞同"改良"而非"革命"的方法和态度,而我们之所以取这样的立场,是因为实践美学毕竟为我国美学研究确立起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与思想前提,这是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实践论美学起码的底线,也是把我国美学研究推向深入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4.
作为反思现代性的实践美学——驳“实践美学终结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践美学的批评论者错误地理解了实践美学的问题域,割裂了审美与现实社会、人生的丰富联系,他们从审美中心主义的视点出发,将现代性的主体性原则简单地等同于个人本位和感性本体,先入为主地认为实践美学片面强调必然、物质、群体、理性,因而断定实践美学“不具有现代性,还不是现代美学”,并宣称“实践美学作为一个具有理论规定性的学术流派走向终结”。这种简单的三段论式的思路无论是前提还是由此得出的结论都是值得商榷的。实践美学建基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现代性构想之上,坚持从现实社会、人生出发理解审美问题,反对后实践美学对超验彼岸世界的乌托邦幻想;坚持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群体的统一,反对后实践美学对理性的激进批判。实践美学不仅具有现代性,是真正的现代美学;而且作为对现代性(包括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反思,实践美学是一项未完成的现代性工程。  相似文献   

5.
身体美学脱胎于实用主义,而实践美学则主要源自马克思主义.从理论渊源看,二者存在一些差别与对立,但不可忽视其内在学理上的相近和相通.具体而言,身体美学由实用主义哲人舒斯特曼首创,它既充分彰显了身体理论的实用维度,又兼顾了身体审美的实践潜能.身体美学对实践的重视,与实践美学殊途同归.基于此,身体美学进入中国后,迅速与本土的实践美学形成了碰撞融合:一则,身体美学将审美实践的主体从抽象的"人"引向了具体的"身体",指出实践是身体的实践、身体是实践中的身体,对实践美学形成了"具身化"的补充;二则,身体美学将审美活动中的"身-心"因素一并统合到"身体"之中,为实践美学克服"主-客"二元论提供了整体论思路.通过对舒氏身体美学的西学东渐线索加以细致整理,有望建立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实用美学的对话机制,为异质资源的整合方案提供参照意见.  相似文献   

6.
实践美学的哲学语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巴黎手稿>等马克思早期文本思想资源的深度发掘,实践美学为自己设定了一个独特的哲学语境:它以实践观念构建本体论基础,又在本体论基础上逻辑必然地确立起主体的价值向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美学本质上就是人学美学,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超越"和新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突破",其实都是在实践美学所设定的独特哲学语境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7.
实践美学从实践本体出发研究审美发生、审美本质等问题,克服了主客观论美学的某些局限,推动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实践美学混淆了哲学本体与美学本体的区别,说不清实践到审美之间的发展行程,实践创造不出"美本身"和全部审美对象."实践自由"说是一种新的形而上学的美学理论模式,无法说明审美的本质.实践美学缺失"形而下美学理论品格"和"形而下美学理论形态",并不是功能齐全和形态完整的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8.
实践美学在中国的最初确立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实践美学以其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为哲学基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和生命力,从而成为中国美学界的主流美学流派。进入21世纪,在与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思潮接触的过程中,实践美学逐渐暴露出自身的一些局限,也因此受到国内一些青年学者的抨击,甚至有些人抛出"实践美学终结论"等等并不负责任的言论。实践美学并不是一个僵化的体系,从它产生到现在,都在与其他理论体系的接触中,不断"自我超越",变得更加具有生命力。新世纪的中国美学界将呈现多元化的格局,而不断"自我超越"的实践美学仍将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实践美学重视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实践活动,而后实践美学则采取了一种“去实践化”的举动。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共享着同一种有关实践的理念,即都对实践作了一种非哲学的、社会学化的、历史科学化的理解。20世纪西方的实践哲学和美学转向提出了“审美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实践”这个大问题。审美可以是一种实践,但不是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眼中的实践,而是一种奠基在源初的生活世界中的前反思性的现象学意义上的实践。“超实践”不是不要实践,而是回到一种带有原发性的、主客未分状态下的前反思性实践。超实践美学建立在一种崭新的“超实践”观的基础上,是后理论时代中国当代美学建构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美学形态,是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第三条道路。  相似文献   

10.
实践美学与超越美学的论争是新时期美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纵观两者十几年的论争,其争辩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对概念上;一是实践和生存之争,这是美学研究本体论(哲学基础)之争;二是现实性与超越性之争,这是审美本质之争.这两对概念在康德美学中都有着或明或暗的阐释,特别是康德美学的主题"自然与自由和谐论"以及"两种实践的观点"对科学评价这场论争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对康德美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实践美学与超越美学论争的得与失.具体而言,超越美学是一种以"为什么"代替"怎样"、以追问代替体验、以终极关怀代替现世关怀、以许诺代替创造的美学,它只是顾及了美学家自己理论运作的快感,对人追求现世幸福的大愿并无裨益.扩而言之,这是一种美化世界末日的美学,它建设的审美乌托邦像一个空洞的馅饼,像海市蜃楼般的幻象,它引诱人舍弃一切现世的幸福去追赶,但到头来往往还是可望而不可即.在这方面,实践存在论美学是有其理论价值的,它通过对实践的新阐释,将实践理解为人的一种生存境界,在实践的自由创造中产生审美和艺术,这是一种立足于现实的美学,但并不忽视人的生存处境,是对康德、马克思实践自由观点的超越和发展,因而可以看作是美学在新世纪的一条突破之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