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前,受天气变化、森林的过度砍伐与政府的疏于防范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境内时常洪水泛滥,波及范围广,灾情较为严重,给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应对水灾,政府与社会各界采取了多种措施,拔发赈款、广集善款、迁移灾民垦荒、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捐款、捐物、组织义赈等,使灾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安置。但是当时东北的局势动荡,治理水患的经费捉襟见肘,官员素质良莠不齐与不尽全力地履行职责等,致使灾况未获得有效的缓解。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人口聚居之地常受水患侵扰。先民通过选择离水近便且较高的居住地、修造城墙与城壕、修建排水系统等措施,有效地防范水患的威胁,这为后世城市防范水患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再论民族文化"灾后重建"中的民众主体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大地震后,遭受巨大重创的各地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得到了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援,生产生活恢复迅速.但在灾后羌族民族文化的重建规划中,外来援助者的救援意志以资金和规划的样式,相对淹没了被救助者--羌族民众主体的有效参与.而缺失了位居主体的少数民族民众的有效参与,所谓的"民族文化重建"只能沦为人造的民族文化空壳.必须呼吁停止一刀切的民族重建规划,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主体在灾后家园重建中的根基地位.  相似文献   

4.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而灾后恢复重建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重大自然灾难发生后大都对有关如何应对灾难和灾后重建方面提出了许多至今仍闪耀着灿烂真理光芒的真知灼见,这对于指导当前我国“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仔细研究和认真体会。  相似文献   

5.
唐玄宗李隆基之子寿王李瑁是贵妃杨玉环的前夫,依据中国古代分封制的原则与规律考证,李瑁爵号中的“寿”字是一个地理概念,指唐朝的淮南道寿州,大约相当今天的皖西地区;并进一步考论,与周朝和汉朝时期不同,唐朝的“封建”制度只具有象征性质;且认为,作为寿王妃,杨玉环与皖西存在过一种独特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城墙文化与明清城市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历史上 ,城墙作为古老的文明象征 ,在传统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从人们对城墙的强烈依赖心理 ,到对“城之役”的高度重视 ,都表明了城墙文化有着深厚的社会根基 ,而城墙建筑也处处折射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 ,城墙作为中国古老城市的标识 ,其扩建的过程也是都市空间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谢小平 《社区》2001,(1):42-42
隋唐五代时期,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造成城市人口的增加,使原有的城市更加繁荣发展,同时又兴起一批新的城市。当时,最著名的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今四川成都)、广州、汴州(今河南开封)、太原、泉州、幽州(今北京城区西南)、凉州(今甘肃武威)、宋州(今河南商丘)等。 在当时,城乡的界限十分清楚。西京长安、东都洛阳及州治、县治所在地为城,城有城墙,城墙外为“郭外”,郭外的居民聚落为村;城墙之内为“郭  相似文献   

8.
北川县城及农村地区在地震时受到严重破坏,损失惨重。在灾后重建时,不管是异地重建的新县城,还是农村民居建设都充分保持了浓郁的羌民族特色,并结合了新农村建设进行了统一规划:积极利用老县城——地震遗址博物馆,新县城——农村羌寨发展旅游事业,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完善的防洪与排洪设施是古代沿黄河城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明清时期,由于频繁遭遇黄河水患的冲击,沿黄城市所处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迁。黄河自身的决徙造就了洪涝的多发与防洪设施的圮坏,大量泥沙的沉淀既淤没了诸类水体,也抬高了城墙之外的地势,致使城市防洪乏所依、排洪少所恃,如何进行卓有成效的洪涝应对就成为重要的城市问题。面对黄河频决的灾害性影响及严峻的洪涝形势,开封城官民一道筑堤防、修护堤、缮城墙,御水于城体之外;开凿城内之沟渠、疏浚城外之河道、挖暗沟、建水门、置水闸、造水车,泄水于成灾之初。这种多重性与立体化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开封城的防洪与排洪能力,也应是屹立于当时的其他沿黄城市的共同建筑特色及其存续至今的保障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顾从礼与上海城墙的修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自元初立县后 2 62年间未筑城墙 ,然明对倭患严重威胁民众生命财产安全 ,阻碍城市发展。顾从礼疏清并出资筑城 ,得到广大民众支持。城墙使倭患得以平息 ,为城厢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1.
当前,全世界正遭受着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传染病疫情的侵害。目前提高城市的适灾韧性是规划者们所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此次疫情就是对我国城市适灾韧性的考验。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的韧性观察,可以为城市未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经验借鉴。适灾韧性理念下城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做到:灾前建立体系,多样防灾;灾中完善方案,快速抗灾;灾后总结经验教训,修复提升。  相似文献   

12.
家园重建需克服灾民意识,激发自立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区少数受灾民众尚存在较强的灾民意识和温床意识,这种意识一旦蔓延将会严重影响灾后重建的进程.而受灾群众实际上才是家园重建的实施主体,因此,灾后重建尤为需要强化自强自立精神,多措并举,激发灾民自立精神和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与心理重建——灾后重建的心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开展灾后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重建是心理学领域的全新课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不同于精神医学的危机应对模式,社会心理的危机应对模式充分考虑个人的地域文化差异,在灾后重建中能起到独特的作用.而灾后心理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其核心内容是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因此,整个过程必须坚持疏导与引导相结合、以人为本、人的和谐发展和长期教育等原则,重点在价值观引导和认知学习.  相似文献   

14.
论农村社区合作与灾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农村社区结构所存在的部分问题:原有社区结构被消解、社区认同度降低、互助传统弱化、成员间的社区合作意识淡薄、缺乏通过集体行动应对突发危机的能力等,分析了在这种状态下农村社区合作及灾后重建工作的重点,认为:灾区的重建是灾区社会结构乃至集体社区的重建,应该以恢复激活原有社区的传统并增加新的内容作为工作重点;作为灾后重建的主人和受益人,农村集体社区重建的主体应该是农民;农村社区合作与灾后重建应该充分调动和保护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出实施性高、操作性强的重建方案,以加快农村集体社区的重建速度。对于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和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灾后重建是保障地震灾区群众重归正常生产生活的重要工作,那么如何测量灾后重建绩效,哪些因素会影响灾后重建绩效?文章回顾了灾后重建绩效相关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认为效果和效率是灾后重建绩效的两大方面,以"消除灾害影响并恢复到灾前水平所用的时间"作为衡量灾后重建绩效的标准,能够反映灾后重建的效果和效率,具有可行性。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灾后重建绩效的分析框架和测量方法,并选择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芦山地震作为案例,对三次地震灾区的重建绩效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简要分析了绩效差异原因。结果表明,三次地震灾后重建基本如期完成了灾后重建目标任务,但因存在灾害程度不同、对口支援质量不同等原因,三次地震灾后重建绩效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6.
灾后重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使之既能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灾后重建的积极性,又能保证灾后重建工作的有力、有序、有效进行.本文就援建部门协调机制、民间组织参与机制、农民利益分享机制以及相应的监督机制等几个方面,对震灾后旅游恢复重建的协调机制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7.
如何做好灾前预防、灾中应急处置以及灾后恢复与重建,是当前灾害学界和政府部门面对的重大问题。其中,恢复重建作为应急管理领域的重要分支,近年来已取得长足进展,但系统化的理论体系较为缺乏,导致灾区恢复重建缺乏有效指导。这种情况自20世纪70年代起逐渐受到国外学界重视,并出现一定的研究成果。基于此,以国外文献为研究对象,将"发展进程、概念界定、影响因素、主要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作为研究线索,对灾后恢复重建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述评,建构了灾后恢复重建研究的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在四川重灾区和极重灾区展开调查,对灾后社会工作的功能与作用现状进行评估。研究发现,社会工作在震后恢复重建中的功能与作用得到认可,社会工作的恢复、预防和发展功能都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同时也必须注意社工专业自身、社会工作者个体以及宏观政策等因素对社会工作应有功能与作用的影响,采取妥善的措施有效应对当前社会工作介入灾后重建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黄河流域是古代中国河患较为频繁的地区,由于黄河水患的加剧,致使这一地区古代城市的面貌、前途和命运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河南汜水镇的前身是著名的虎牢关城,由于黄河的南移,位于大伍山顶的虎牢关城被黄河所侧蚀,使虎牢关城不得不迁徙至今汜水镇一带.由于新的汜水县城濒临汜水,黄汜水患常常冲入新城,使汜水县城的水惠延续了600年之久.历史上汜水镇曾与河阴、荥阳、成皋等城并列,俱为县城,但由于水患的危害,汜水由县而镇,地位不断下降.汜水县城的衰落说明城市周围生态环境的优劣是决定城市兴亡盛衰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生态环境和地理条件的恶化使得黄河流域古代城市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失去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因而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明清以来黄河流域古代城市的衰落和城市地位的不断下降,由汜水镇的变迁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20.
李兵 《社区》2013,(1):59-59
2012年10月底,飓风“桑迪”横扫美国东海岸。其中,新泽西、纽约州损失最为严重。400万居民受到影响,纽约市区地铁在暴风雨中进水,所有线路被迫关闭。在如此巨大的灾难面前,美国社会整体稳定,应对措施及时有效,灾后民众秩序井然,值得我们在防灾救灾方面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