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街道层面搭建家庭综合月匣务中心平台,由专业社工面向辖区内居民提供家庭综合服务,促进家庭和社区和谐,建设幸福广州,目前已成为广州市社会管理服务改革创新的一大亮点。2010年,广州已在全市启动20条街道试点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试点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人员配备是20名,并要求其中70%是专业社工。  相似文献   

2.
2010年10月,广州市率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萝岗区建立首家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联和一家”,面向社区家庭和居民群众个人提供综合性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目前,广州已有街道(镇埭庭综合服务中心150家左右。广州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实现了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城市全覆盖,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这也是广州市社会工作快速发展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2012年广州市采取全面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把2011年20个试点街道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模式推及广州市所有街道,通过政府向社工机构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了150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并作为2012年民生十大实事之一.用大面积覆盖和全面普及的方式推动社会工作实务,取得了重大成绩,政府购买服务提升民生服务,"广州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关注.  相似文献   

4.
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正阳)是深圳、东莞两地社工机构群体中的先行者之一,目前已成为一家跨地区发展的机构,截至2011年5月初,已有2家社工机构、1个阳光家庭服务中心、3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2个在筹建中)、25个委托项目(含岗位中开发项目)和公益创投项目、16名专职管理人员、6个主要服务领域的152个专业岗位。  相似文献   

5.
2月16日,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召开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洽谈会。海珠区18条街道和39家慕名而来的社工机构“面对面”展开洽谈。今年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模式,将在海珠全区18个街道全面铺开。根据广州市的要求,今年全市每个街道都将建立一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服务中心的主要“软件”就是社工。他们将主要针对社区老年人、青少年、残疾人开展服务,为社区家庭提供纠纷调解等服务。  相似文献   

6.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世界!这是人们在说到关键点及其作用时常说的话。2012年6月,广州市140个左右的街道,每个街道至少建立起一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在街道层面实现了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该现象正在作为一种有效的机制,深刻改变着广州的社区管理与服务。  相似文献   

7.
在当下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社区日益蜕变为一个什么都得管的“小而全”的、行政化色彩浓厚的“行政化社区”;社区服务不适应居民需求,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积极性不高,普遍存在“社区冷漠症”,尤其是城市社区和谐互助文化难以形成,由此引发的矛盾纠纷越来越多,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迫在眉睫.为此,我国许多城市开展了以购买社工服务进社区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探索.其中,广东珠三角城市抢抓机遇,如,深圳在社区购买社工岗位服务的基础上,于2010年在龙岗区启动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开始探索购买社区社工综合服务的发展模式.同年,广州借鉴香港等地的社会工作发展经验,在街道建设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实施社工综合服务进社区的策略.2011年后,东莞、中山、佛山、惠州等地也相继开展购买社区社工综合服务的示范点建设.  相似文献   

8.
广州社工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2011年10月,《关于加快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办法》正式出台。这意味着,在短短6个月的时间里,广州的131个街道、34个镇都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社工。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大跃进”式的发展,虽可加速社工行业发展,但却容易带来混乱的现象。而目前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缺乏、专职社工缺口大,以及中心城区场地难觅,都已成为了推进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难题,从而直接影响街坊所获服务的内容和质量。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初,我国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建设时期过渡到重社会建设时期.广东省率先通过政府购买民办社工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推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创新,加强社会建设.广州市从2010年6月便开始推行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试点,面向全体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综合、优质的社会服务.截至2012年底,广州市已有150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类似这样的社区社会服务平台,广东省其他地区也在迅速推行,虽然各地称谓不一(如深圳市称之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中山市称之为社工综合服务中心等),但社区服务内容大体相同,都是从不同区域促进广东省社区服务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1月20日,广州市越秀区首家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在越秀区北京街建成并投入使用。该中心将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专业社工,为辖区内的9个社区上万户居民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中山市继之前23个镇区成立了社工综合服务中心或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后,2011年12月15日,中山市阜沙镇社工综合服务中心揭牌成立,这预示着社工服务在中山实现镇区全覆盖。  相似文献   

12.
在近日举办的广州市老人院第二届社会工作节开幕式上,广州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透露,广州明年上半年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现全市131个街道每个街道都至少建有一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  相似文献   

13.
联和一家的运营及效果 中大社工服务中心与广州市萝岗区共同建设的联和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下称"联和一家"),是广州市首家正式运营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于2010年10月19日揭牌开业. 联和一家以"社区为本,家庭为重"、"社区为家庭保驾护航"为理念,以"提升个人、家庭及社区能力"为目标,致力于为个人、家庭及社区搭建能力建设平台,实现资源的循环互动,以期达致"联和一家,为了联和每一家;联和一家,和谐家庭千万家"的愿景.  相似文献   

14.
2011年7月,广州市出台《关于全面推进街道、社区服务管理改革创新的意见》,提出社会管理服务重点下移到基层,在街道层面建立“一队三中心”,即综合执法队、政务服务中心、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和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的“幸福港湾”。  相似文献   

15.
, 《中国社会导刊》2012,(34):25-26
2010年8月,广州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发展的意见》及5个配套实施方案,要求每条街道至少建立一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广州市萝岗区联和街成为首个建设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街道。联和街道社区环境复杂,兼有现代社区、城乡结合社区、原始村落等社区形态,并有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社区需求多元,属于典型的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结合部。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广州市萝岗区永和街2007年实现“农转居”,总人口8万余人,驻区企业近300家,属典型的“农转居”社区与工业型社区相融合的新社区。为更好地适应永和街社区发展的需要,永和街于2010年开始引进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并在2011年3月正式成立永和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采取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交由广州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来承接运营。社工在开展专业服务的同时,注重发挥志愿者的力量,并就农转居社区社工如何与志愿者在发挥各自优势的情况下相互融合,达致公益服务效益的最大化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今天社会真系好,有党的英明领导.老人有养老保障,80岁以上老人,社工服务够周到."这封署名"槎滘北街老人"的感谢信,用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东莞市中堂镇1521位高龄老人的心声. 2012年1月,中堂镇在东莞首创"社工+社工助理+护工+义工"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并在全镇20个村(社区)全面铺开,组建了包括5名社工、5名社工助理、175名护工和64名志愿者在内的服务队伍,为80岁以上老人免费提供家庭清洁、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居家安全与紧急救助、心理咨询与危机介入、社会支持网络建立6大项服务,服务费用全部由市、镇两级财政支持.这是广东省首个由社工机构承担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也是广东省唯一一个由政府全额支持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  相似文献   

18.
深圳市龙岗区坪地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2010年12月正式启动运作。中心依据“立足社区、源于需求、整合资源、项目服务”的运作思路,由龙祥社工服务中心派驻专业社工团队积极开展以关注社区民生为导向、推动社区公益力量发展的社区服务,致力于搭建服务链接、全民参与的一体化社区服务网络,有效地推动了辖区的民生服务与社区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绿耕”自创办始一直在农 村社会工作领域进行探索,2011年,“绿耕”与广州市天河区沙东街合作,开始尝试城市社区工作的开展. 集思广益办活动 沙东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自开业以来,在“社区营造”理念的指引下,经过一年的在地探索,中心“社区综合能力营造”的服务模式已经逐渐成型,针对社区核心议题所设立的各类社区经济与互助项目(社区厨房、手工作坊、健康生活馆、二手交换店)、社区组织孵化项目、社区良票与义工发展项目、沙东街“美好生活”市集、青少年家庭综合服务等综合性服务项目和社区平台初步建成,服务辐射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20.
作为广东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城市,中山市于2009年10月正式启动试点工作.到2011年12月,中山市实现24个镇区社工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专业社工全面介入城市社区、村改居社区、农村社区等不同类型社区的社会服务. 截至2012年底,中山市共有专业社工机构25家,通过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有490人,在一线工作的社工则有170多人.170多名社工,投入到有314万常住人口的城市,面对庞大的社区服务需求,如何解决人手不足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