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后革命时代的革命观:毛泽东邓小平的独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认为:在后革命时代,有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毛泽东认为:一个是以建设为主题的革命,即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一个是以阶级斗争为主题的革命,即“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直至“文化大革命”。邓小平则认为:一种是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的革命,一种是生产力方面的革命。改革和实现四个现代化分别是这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现形式。从毛泽东时代到邓小平时代,革命重心实现了从阶级斗争到发展生产力的战略转移。后革命时代的革命观逐步确立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观念,这是对传统革命观的超越与发展,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但他们的革命观并不完全相同。毛泽东对于革命的诸要素均有精辟的阐述;在毛泽东的科学革命观指导下,中国革命取得了辉煌胜利。但由于他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以阶级斗争为革命重心,导致了种种失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赋予革命以崭新的内涵,使革命的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改革和发展生产力,从而将中国推上了现代化建设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3.
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中共四代领导集体的社会发展观经历了历史演变的过程,在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每一代集体对社会发展的观点有不同的核心内容,具体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革命和战争年代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社会发展观;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温饱型社会阶段以生产力为核心的社会发展观;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基本小康社会阶段以先进生产力为核心的社会发展观;第四代领导集体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4.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地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实现了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始了又一场伟大革命,实现了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虽然没有参加和领导“第  相似文献   

5.
从革命观到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社会历史主题内在的逻辑嬗变,它历经三个转变期: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政治运动———革命观的历史余韵;从革命观到改革观———对革命观的扬弃;改革观的历史归宿———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把握历史主题,善于驾驭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科学发展观的树立,昭示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成熟,表征着中国共产党从革命的党转变为成熟的执政党。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的科学技术观微析苏多杰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发展作用,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有着不少的独到发现。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科学技术观,对于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对于贯彻党中央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条件,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得重大胜利、无产阶级专政不断巩固的根本保证.对于我国来说,解放和友展生产力更是革命与建设的最根本任务.毛泽东与邓,]、平对生产力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毛泽东从土地革命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到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时期,都十分注重对生产力问题的研究,取得巨大成果.邓小平同志继承与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生产力的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逐步扭转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局面,引导全党、全国人民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提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之后又陆续提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论断,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内涵,而且为我国人民提供了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与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与邓小平作为中共第一、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以及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在宏伟的革命与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由于历史条件、时代主题以及实践需要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解观,两者在理解的对象、理解的条件、理解的有效性、实现科学理解的途径以及理解的应用领域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理论分野。  相似文献   

9.
世界社会主义战略要以时代的基本特征为依据,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所处历史时代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 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和平与发展”没有改变历史时代的性质。这个过渡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平与发展”的实现也离不开革命, 改良只是革命阶级斗争的副产品。因此, 世界社会主义战略, 首先要立足于无产阶级革命, 同时要根据情况的变化相应地改变革命的形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时俱进,深入揭示了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功能.认为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些基本理论观点和实践,有效地推动了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是人类历史永恒的话题。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在坚持这一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状况,不断对社会发展动力观进行发展和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发展动力观,即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观、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观、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观和胡锦涛的和谐动力观。这些理论抓住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的内外环境,决定中国第一代共产主义者传播马克思主义时注重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并将其与中国现实共产主义运动和阶级斗争联系起来。毛泽东作为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杰出代表,毫无保留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并将其同时作为哲学方法,他把这一学说成功地运用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领导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夺取了全国政权。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块基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但他们在号召推翻维护旧制度的旧政治时认为并不是到处都应该采取暴力革命的手段,将来国家也要消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阶级斗争形式已发生巨大变化。虽然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犯过将阶级斗争绝对化的错误,但不能因此否定阶级斗争理论。  相似文献   

13.
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为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的目的从根本上讲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江泽民提出的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我们党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的最根本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时代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首要问题。对时代性质和主题的科学判断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理论前提和基本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研究和考察时代问题。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推进到一个新阶段。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时代观,提出了一系列的新创见。他以敏锐的目光重新审视了战后世界历史,科学地分折了当今世界大势和力量对比,以无产阶级战略家的胆识和勇气对时代问题作出了新的概括,并在思维方法和理论内容上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学说。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历史活动都是人民群众的活动,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加,任何事业都将一事无成。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人正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确立了一脉相承而又各具特色的“人民观”。比较和研究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人民观,无疑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后 ,针对如何发展中国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从实现现代化的角度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思想 ,指出了工人和农民是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力量 ,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既体现社会主义性质 ,又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把在经济上赶超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发展的目标。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为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他则明确指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①据此他提出,党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即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三)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在国际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第一个创立了社会主义矛盾的学说,其中包括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理论。他指出:在革命时期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以后,虽然阶级斗争还…  相似文献   

18.
为了剖析邓小平生产力观与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内在逻辑,在分析邓小平生产力观形成背景的基础上,诠释了邓小平生产力观的科学体系,论证了邓小平生产力观与科学发展观的逻辑关系:"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出发点和归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时代主题和要求;"共同富裕"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目标指南;"适度增长"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指导;"可持续发展"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原则。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四代领导集体的科技思想一脉相承,都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形成了系统而又独具特色的科技思想,把我们对科学技术在先进生产力发展中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邓小平参与毛泽东对中国建设道路的历史探索,到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主题,以及对科技、教育在实施“主题论”中的巨大杠杆作用的高度重视,论证他的“科技兴国,教育为本”的强国富民、实现现代化的光辉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