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从:一,“表象”、“意象”、“形象”生成的相互关系;二,中国传统意象论涵义的辨析;三,中国传统艺术批评理论中意象学说的具体运用三方面,讨论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问题。得到的看法是:审美意象是“意中之家”。具体地说,是审美主体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感知,积累了丰富的表象,表象又经过主体的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因素的作用而在头脑中显现的审美形象。  相似文献   

2.
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侯敏泽同志在讲授先秦文学理论批评时论到中国古代意象论问题。他认为向来以为“意象”一词来自国外,其实是我们传统中所有的。 中国古典意象论有两个源头:《周易》和《庄子》。《周易》中认为“言”“意”是不能完全被表达的,可以由“象”来表达。“象”比“言”、“意”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力。《庄子》要求舍“象”求“意”“言”、“象”仅是“得意”的手段。《周易》重、“象”,《庄子》重。“意”,但这时“意象”还设有作为一个词组出现,仅仅具有对“意”与“象”的关系的论述,但对后世的“意象论”发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意象”说在我国古代丰富多采的美学和艺术理论中源远流长,内容极为丰富,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但在现当代的古文论研究中,古典意象论却成了一个被人忽视的角落。近几年来,古代“意象”理论逐渐为人所重视,人们对“意象”说的萌芽、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意象”范畴本身的内涵、特点等方面作出了富有价值的探索。不过对于“意象”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文艺学范畴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内容和意义,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4.
"意象美学"的现代形态——论叶朗的美学本体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基本的和核心的范畴,同时又是中国传统审美创造和鉴赏的基本思维模式。以“意象”为本体的美学思想在中国一直占主导地位。现代形态的“意象美学”建构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在当代的重要价值显现,也是叶朗在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学体系中所做出的一种价值选择,更是叶朗在长期的美学思运中对美学本体论的一种中国式的读解。叶朗以其独特的美学之思,尤其是他那独树一帜的极富民族性更具时代意义的“意象”论美学,越来越为学界所关注和肯定。  相似文献   

5.
“房间”是品特戏剧中一个主导性的审美意象。在他最早的几部戏剧中,“房间”主要以空间结构的形态出现,七十年代起,品特的“房间”意象里已经注入了时间因素。品特“房间”意象具有一些现代的、甚至是后现代的文化特征:要求将戏剧从以人物形象为中心的结构模式中解放出来,打破戏剧艺术中的真实性与非真实性的界限。“房间”已经成为品特戏剧创作一种基本视阈。“房间”意象其实就是作家刻意绘制的关于现代人普遍的生存状况的一种存在图像,形象地表达了作家对于现代人存在问题的一种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6.
严羽《沧浪诗话》所标举的“妙悟”属于创作论范畴。创作论意义上的“妙悟”是一种伴随着形象和语言的诗性体悟。通过语言性的涵咏默会,直接体悟前人作品中的情景意象,以形象化的方式获得对情与景、意与象结合方式的心领神会,从而指向“即景会心”、情景融洽的创作妙境,这一过程同时暗含看语言诗意化表达能力的训练。本通过对“妙悟”的形象性和语言性的描述,指出“妙悟”并不像一般所理解的那样只获得主观情思,而是同时指向创作主体心理结构的优化和语言能力的养成,就此而言,诗性体悟与诗性言说具有同一性。强调“妙悟”的形象性和语言性,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这一诗学范畴的创作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中,“无”是一个涵义深广的概念。庄、禅美学具有极强的“本无论”色彩,它立足于对人生困境的超验性和本元性反思与解脱,并演绎到艺术之中,成为艺术境界和艺术创构的审美法则。“无”的艺术传达同时也表明,中国美学的“本无论”和“存有论”是辩证统一的。有人用西方现代心理学的“无意识”概念解释庄、禅之“无”影响下的“无意于佳乃佳”的审美法则,是对中国美学“本无论”精神的误读。  相似文献   

8.
论唐宋诗词中"雨"意象的建构类型与人生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作为诗词意境的构成单位 ,在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意象 ,首先必须是具体的物象 ,其次必须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意。一句话 ,意象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结合的产物。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经过唐宋诗人独特的人文和宗教体验与刻意营造 ,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本文试从建构类型上将唐宋诗词中的“雨”意象分为喜雨、苦雨、雅雨、禅雨四类 ,并就其各自蕴含的人生意义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9.
郁沅在《武汉教育学院》2 0 0 1年第 4期撰文《明清时期的审美感应理论》指出 ,审美感应理论在中国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至明清时期臻于成熟。王夫之、石涛、刘熙载、王国维是审美感应理论成熟期的代表 ,又各有特点。王夫之的“情景相生”论 ,石涛的“神遇”“迹化”论 ,刘熙载的主客体“相摩相荡”论 ,王国维的心物交融论 ,互为补充 ,共同促进了审美感应理论的丰富与深入 :1.对审美主客体的本质内涵有了完整而深刻的认识 ;2 .用主客体感应的理论来透视意象和意境的构成要素 ,由此区分意象与意境的不同类型 ;3 .提出形成不同意象和意境类…  相似文献   

10.
“原乡”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一类“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形象。王鼎钧先生以其“经历七个国家,看五种文化、三种制度”的丰富人生阅历和中西文化积淀,以及作家“返身观照”的职业性敏感深情,融注对宗教的体悟和研究,构筑了其散文中独树一帜的“原乡”形象,使这一形象成为具有现代文化特征的多种“原乡”形象的交叉和融汇,亦使其家园情怀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1.
在萨特的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经常出现的意象--镜子.镜子往往被萨特赋予了独特的意义,它暗含着一个重大的哲学命题,即人如何认识"自我"?在萨特的哲学中,"自我"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的存在,它并不是一种实在.如果简单地将镜中映像当作"自我",必将导致"自欺".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辞赋史与绘画史上,由苏轼创作的前、后《赤壁赋》占驻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其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出现了大量的辞赋文本与图像文本的拟效作品,而且是历史图绘赋文作品数之最。“赤壁”作为赋与图的“母题”,其摹仿作品的图像与语象又呈现出相异与相同,这决定于读赋与读图有着不同的视角,因为图像对语象再现的共同点在物象的展示,其不同又在于时间性与空间性的差异,其中作者的选择与需要,自然成为艺术史的一个聚焦点。从绘画史来看,这标志了文人画与山水画的成熟,从辞赋史来看,又表现出文人赋由写物到写意的变迁,其间的趋同性,正是“赤壁”赋图凸显的意义所在,而通过赋作与画作对“赤壁”情境的追摹与创造,又可于中探寻赋与图的异同及其书写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日本在台湾、香港当代文学中呈现出不同形象。台湾文学中的日本形象是复杂的,有着特定的发展过程:从光复初期日本形象的多元化,到20世纪70年代文学作品多以"反日"为题材,再到20世纪80年代很多作品中的日本殖民者形象被国民党"殖民者"形象代替,直到今天某些台独分子表现出"日本情结"。而同样曾经历经日本殖民统治的香港却没有形成台湾人那样复杂的"日本情结",对战时日本的记忆更多表现为残忍、血腥和暴力的形象。这种差异的产生与台湾、香港不同的地理位置、文化传统以及被殖民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倩女离魂》和明传奇《牡丹亭》,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最突出的是借灵魂意象来实现女主人公对礼教的叛逆和对爱情的追求。两部作品中的魂都是主人公在极度压抑人性的环境中的寄托和反抗,是主人公二重人格的体现、本我冲动的外化形式和情欲宣泄的载体;灵魂意象的深刻内涵就是,灵魂成为以情反礼的有力武器;两部作品出现的梦意象是魂意象的补充,梦体现了魂的欲求,由魂的活动引起的梦是主人公愿望的达成,魂与梦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5.
重读王维 --从《竹里馆》说开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王维种种"历史问题"的解剖,试图对王维其人其诗有一个更贴切和公允的评价.文章以人类共同的人性人情去贴近千载而上的古人,揭示了王维作品中隐含的丰富而又多彩的情感内容,认为被人们目为"诗佛"、"隐士"的王维,其实终其一生都是深于情的一代"情种",而王维诗歌之所以能在李杜之外名列盛唐诗人之首,其原因正在于其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深挚的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诗文中,对女性容貌美的描写方法多样、生动。而想象是其中重要的手法之一。想象使人们可以根据他人提供的形象化描述—包括语言或以其他物质手段所作的描述—在自己意识中构成新的形象。在欣赏优秀的艺术品时,也需要调动欣赏者的创造性想象,使之能对原有形象的意蕴作新的开掘和补充。欣赏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也需要审美主体展开想象的翅膀,再创造一个美的形象。  相似文献   

17.
略论中国古诗词中“水”与“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着重分析了中国古代诗词中"水"与"愁"的关系,从意象(水)与内容(愁)的完美结合上,简略地论述了形式对内容的表达有着不可忽视的制约作用。无论是写作还是欣赏文学作品,其内容形式的贴切与否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茵加登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分析文学作品的构成,在四层次结构说之外,他又提出了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形而上学性质.因其所论抽象玄奥令人费解,故本文特从功能、来源、存在方式三个角度,借助于中西美学的比较对其作出释读.文章指出,"形而上学性质"的含义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道"、"气"、"神"、"意"有相近或相通之处,即通于"道"、"气"、"神"、"意"的哲理层面.但这个哲理层面,不是指抽象的纯思想,而是包含了情感、形象和思想于一体并被气化之后而通向虚无通向无限的一种东西.功能、来源、存在方式这三个角度,恰恰可以被看作是对"形而上学性质"的三个方面的规定.借助于这些规定,就可以深化我们对它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建构与拆解:新中国“四十年”文学的历史叙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以来的四十年文学,自始至终都对历史叙述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此间各个时期的文学对历史的叙述都不是在纯粹审美修辞的维面上展开的,它们分别肩负了不同的意识形态启蒙使命。"十七年文学"为巩固现实政权的合理/合法性提供了形象上的依据。新时期文学接续"十七年文学"的传统,以笔为枪,控诉和反思刚过去不久的民族劫乱,探索国家发展的前途。质疑过去文学赋予历史话语的崇高意义,新历史小说以解构的立场与姿态,通过具体的艺术实践,颠覆了历史话语的神话。新历史小说以消解"十七年文学"权威历史叙述为初衷,然而后来的种种迹象表明,它正沦为一种新的历史叙述霸权。  相似文献   

20.
《竹林中》的后现代主义阐释不但是一个假设与尝试,而且也试图证明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态势和艺术手法在后现代之前的极具创造性和叛逆性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其存在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竹林中》的后现代主义显征主要表现为:去中心化、表征危机或语言游戏、情节的不确定性、形象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