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表现主义画派与苏轼文人画思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者将绘画由再现提到了表现的高度,主张绘画要表现内心情感,反对过分忠实地再现客观现实;主张“不求形似”,要求有艺术联想和想象力。二者在题材内容及绘画功能的转变上都能体现以上思想。只是,表现主义对现实的态度是积极抗争,苏轼文人画思潮对现实的态度是消极遁世;表现主义主张纯主观表现,而苏轼文人画思潮主张主客观结合。这则是二者的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2.
论文人画从北宋到南宋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影响了绘画,"破体"为文而至绘事,颇多诗画相通之论.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理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提出了系统的画家修养论;(2)倡导绘画的传神论;(3)确立了"书画当观韵"的标准.在创作上大致可分三类,其中,苏轼、文同、米芾等被视作典型的文人画.南宋文人画的逐渐退潮,除了院画兴盛的外部因素外,更出于自身的原因.其变化与转型体现在五个方面:(1)文人画几可看作是画院以外绘画的代称;(2)有借鉴院画之长并与院画结合之势;(3)创作主力转移到水墨竹石花卉;(4)开绘画与诗、书、印结合之先河;(5)僧道作品形成了狂逸的创作风气.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人画的传统价值观在文人画发源之初的唐中后期通过王维的绘画实践而诞生,北宋年间苏轼等文人士大夫的理论与实践又促使了文人画两个最重要的价值命题的产生,基于这两个价值命题,一系列的价值观逐步建立,文人画的传统价值取向也就此获得了初步确立。  相似文献   

4.
赵孟頫与元四家的升降进出,与元代绘画的发展趋势及文人画的审美趣尚紧密相关,这可从宋元绘画之变,文人画推崇"逸品"进一步寻找原因。虽然赵孟頫"提醒"元画品格,自作涉及多种题材,却没能明确元画的发展方向,其画也未形成个人的典型风格。元四家才是成熟元画的代表和最高成就者,也因为他们符合并引导中国绘画向山水发展的潮流,而成为后世之典范,为明清两代极力推崇和模仿;文人画对逸品的审美倾向,使倪瓒的地位抬升得更高。所以,赵孟頫与元四家之变,正是中国绘画史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绘画史上,宋代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绘画艺术及其绘画美学都很繁荣,宋代的绘画美学思想实际上是新旧绘画美学思想交替、融合的时代。画派之间的斗争极其频繁,其中文人士大夫画家作为一个新兴的绘画群体,由最初向院体画家发起论争到宋代末在画坛上占主导地位,他们的绘画美学思想改变了宋代院体画家们的审美思想、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标准等。文人画从而成为时代的主流,而且对后世的文人画与文人画理论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人陈师曾认为: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但是,究竟何为文人,他并没有做出清晰的界定。而且,他对文人与士人的复杂关系也没有明确的认识,甚至有时将两者简单地混为一谈。本文通过梳理士人与文人的演变、分化与合流的过程认为,正是具有文人属性的士大夫阶层大量地参与绘画创作,才催生出了文人画,并不断地推动文人画的发展演进。  相似文献   

7.
论文人画的渊源周锋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发展至宋代,文人画与非文人画的分野渐趋明显,文人画开始以清晰的面目出现在绘画领域。宋代以后,文人画更是成了中国画的主流。有一种观点以为,文人画起源于宋代,因为宋代绘画在理论上先后有欧阳修、苏拭、黄庭坚、米第、郭若虚、...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绘画史上,宋代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绘画艺术及其绘画美学都很繁荣,宋代的绘画美学思想实际上是新旧绘画美学思想交替、融合的时代.画派之间的斗争极其频繁,其中文人士大夫画家作为一个新兴的绘画群体,由最初向院体画家发起论争到宋代末在画坛上占主导地位,他们的绘画美学思想改变了宋代院体画家们的审美思想、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标准等.文人画从而成为时代的主流,而且对后世的文人画与文人画理论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与谢芜村是日本江户时代著名俳句诗人与文人画之大成者,精深的中国文学和艺术修养,使其俳句既有"含蓄蕴藉"、"韵外之致"的中国古代诗学特征,还充满了"诗情画意"。其文人画多以中国古代人物和山水为题材,讲究笔墨之趣,脱略形似,重视神韵和意境的营造,尤其在模仿、吸收和借鉴中国诗歌与文人画精髓的基础上,与谢芜村将俳句与绘画合二为一,互为表里,构筑了其独特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过程中,成形于六朝士人的绘画美学思想;自唐五代迄今经历了漫长的绘画实践,文人画以艺术的高形式雄踞中国画坛,并影响着中国绘画的发展趋向.这是艺术在实践过程中向商品位进化发展的自然选择.文人画的兴起,使传统绘画逐步摆脱“成人伦、助教伦’的功利役驭,回归到情致发挥自身轨道上来.进入20世纪初,以文人画为主流的中国画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封建腐朽社会的替罪羊,在口诛笔伐的夹缝中步履蹒跚的蹇行着,厄运中依然出现了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等人,成为上半世纪文人画赖以薪火频传的卓然大家.至后半世纪,恰…  相似文献   

11.
简略地回顾、评述"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这个文学观念的提出,总结当代研究涉及的问题,特别指出所存在的现代意义、局限。在此基础上,重新梳理、解读与分析历史上王国维之前的文人如何表述这个观点,发现元明两代与清代这两个时期的论述既有关联,也有突破。与学界的成果对照,指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研究史一直存在三个误区:用非文学的概念阐述文学发展观;用考察显著文体发展的做法代替整个文学史的阐述;断章取义地使用这个观念而不挖掘其深层文化心理。经进一步比较、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些表述的变化,主要受杂文学观念、皇朝观与复古观以及史学精神的交合作用而成的。最后指出我们对待"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这个发展观应持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中唐以后,除了民间广为流行的长短句外,还出现了文人亲自创作的长短句。文人的长短句到底起源于哪里?假定文人的词是受民间词的影响而产生的,那么什么原因使文人对长短句保持持续不变的关心,并给予了词的地位?民间词的内容和风格是以怎样的方式传达到文人那里?解决了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民间词文人化过程中文人词的形成原因,同时可以对定论词的性质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3.
以文本细读方法,分析沈从文、汪曾祺、凌叔华文学作品中的文人画画境追求与其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其具体表现在: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与描摹,精神气质上体现文人士大夫的思想追求;空间并置与留自的叙事手法,黑、白、灰淡雅的水墨着色,传神的人物刻画在创作手法上体现对文人画绘画技法的借鉴;空灵静谧的画面感在美学追求上体现文人画的审美追求等。对文人画的精神与技法上的借鉴,使作家的小说呈现出别样的美学风格,开拓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人山水画是中国艺术体系中最具文化气息和民族气质的绘画派别,它的主体基本上是失意的文人或有一定文化素养且具有文人意气与情趣的画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文人画家逐渐地将文人之长———书法和诗歌,融入画卷之中,形成了笔情墨趣的绘画语言与诗歌般意象无穷的境界,使得文人山水画具有了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形态,这不仅增加了山水画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使其成为文人画家寄情写意的游心之所,从而确立了文人山水画田园牧歌般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5.
中国诗歌文人化是中国诗歌的重要特征。曹植的诗歌对中国诗歌文人化起到奠基的作用,其特征表现在:思想境界的文人化、审美情趣的文人化、语言风范的文人化。曹植的诗歌体现了中国文人的诗歌理想,这种理想包括了诗歌思想上的忧患、审美上的超越、语言上的精美。历代中国文人不断地丰富这个理想,使得中国诗歌在曹植奠定的基础上,一步一步走向极致。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人山水画是中国艺术体系中最具文化气息和民族气质的绘画派别,它的主体基本上是失意的文人或有一定文化素养且具有文人意气与情趣的画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文人画家逐渐地将文人之长———书法和诗歌,融入画卷之中,形成了笔情墨趣的绘画语言与诗歌般意象无穷的境界,使得文人山水画具有了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形态,这不仅增加了山水画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使其成为文人画家寄情写意的游心之所,从而确立了文人山水画田园牧歌般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7.
宋代有诗、词、文作品传世的作者共16775人。超过一半的作者都是孤篇存世,存诗文词1-9首(篇)的低产作者占八九成,中产作者有一成多。诗文存量在501首以上的高产作者有157人,其中陆游诗作最多,达9242首,苏轼的文章量居首,有4837篇。从地域分布来看,浙江的作者最多,其次是福建、江西,这三省的作者占天下之半,可见其文风之盛,也见出作者分布的不均衡。从南北对比来看,南方占绝对优势,北方10省市的作者总数不如浙江一省的人多。作者的版图分布,呈两片一带一点型。从作品量的贡献来看,词文的创作量都是江西第一、浙江第二,诗作量则是浙江称雄。宋代诗文七成多的作品是由浙江、江西、四川、福建、江苏五省的作者创作的。从地市级作者分布看,福建南平市的作者数高居第一,福州第二,杭州第三。数据表明,进士人数与诗文词作者人数呈高度正相关,进士多的地区,作者亦多、文风亦盛。从阶段性变化来看,元祐时期,宋代诗文词全面进入高峰期,数据印证了元祐文学的辉煌和南宋中兴时期文学的“中兴”。宋代诗词文作者和作品的统计数据,细化了对宋代文学发展进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柳如是与黄真伊分别是中韩女性文人的代表,本文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比较分析她们在男性统治的文学世界里建构各自的文学身份的具体策略,进而揭示中韩女性文人在文学身份建构过程中相同或相似的经历。  相似文献   

19.
文人画与文人园林有着理想本源同一性,王齐翰《勘书图》暗指了士大夫阶层经营园林的动因,可作为解析文人园林构建用意的佐证。从画中“粗框屏风”“斜置之椅”和“去履之人”,探究文人园林居游结构设计中的观法逻辑和文化构境,得出“镜像观法”“斜侧观法”和“具身观法”三种形上之“道”,并阐发与之相应的形式组织技巧,为今人造园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道光年间,京城出现了一股崇尚归有光古文的风气。倡导和引领崇归风气的正是嘉道时期桐城派的盟主梅曾亮。梅曾亮将归有光作为"文人"的代表,追求洁净柔淡的文风,其目的在于通过"文人"身份的重新认定,对文人经世予以肯定,并提出了以文经世的方式。梅曾亮回归"文人"的选择,反映了嘉道时期众多有识之士意图经世有为、不欲以"文人"自域,却不得不以"文人"自居的矛盾处境。"以文经世"的方式,则为时不我遇的文人指出了另一条经世之路。梅曾亮回归"文人"的深切用意,不仅为延续桐城派,而且也是对传统文人刚正不阿、百折不挠品质的呼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