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9 毫秒
1.
红色资源既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更是促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教材。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从红色文化融入艺术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出发,分析融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而提出具体的融入措施:打造红色文化育人矩阵;将党的建设与发展融入思政教育;创新红色育人实践形式,丰富红色育人途径;创新红色文化宣传途径,扩大红色文化宣传范围。  相似文献   

2.
实践有利于促进德育认知与德育践行的有机统一,实现理论育人与现实育人的良性互动,推动高校育人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传统实践育人侧重的是学生专业能力以及社交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情感认知的培养比较薄弱,与校园主流文化脱节。构建以“五爱”教育为载体的实践育人体系,旨在将“五爱”教育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一方面丰富了实践育人的内容,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提供了更为具体的理论依据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有助于形成优良的“五爱”校风。将“五爱”与实践相结合,凸显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对于辽宁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依托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应探索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有利于推动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丰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目前,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取得进展,但仍存在红色文化网络育人品牌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育人平台有待进一步优化、育人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和育人协同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对此,可通过依托数字技术打造特色网络育人品牌、优化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网络育人平台、构建“线上线下”协同合作的育人模式和形成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网络育人合力等路径,推动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4.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更是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需要探索研究的重要内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载体和信息资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之举。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形势与新的挑战,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路径具有现实意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包括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协同育人的工作体系,营造教育初心与育人使命相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体系,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教学体系,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塞罕坝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是广泛传承和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的时代要求,也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元素、新思想和新内容。将塞罕坝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高校健全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为主渠道的理论教育平台体系,打造以党的建设为核心和班团学管理为抓手的实践教育平台体系,构建以“三全育人”为依托的大思政格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时代新人的张力。  相似文献   

6.
围绕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原则,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在改进中创新,建立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要通过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促进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利用新媒体技术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强教师引领示范等路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7.
高校文化教育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目标在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育人过程中的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不断提升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在“三全育人”体系指导下培育综合性人才、推动社会文化发展。高校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应重点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推广落实要注重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打造文化育人平台、开展文化育人活动、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创造高校行为文化。  相似文献   

8.
福建红色文化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是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多得的文化教育素材,福建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是文化育人的内在要求.基于"三全育人"视角,从打造全员育人工作队伍、形成全过程育人链条、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三个方面探索福建红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的普遍应用,网络文化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与价值观念塑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开了新思路。在网络文化育人视角下,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并探索其优化策略,从整合师资力量、改进教育方式、运用网络新载体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四个方面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育人效果,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军工文化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是高校育人的生动教材与鲜活资源。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军工文化的时代价值,了解其内涵发展和特征,用好军工文化推动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南京理工大学通过构建“一贯通三融入”军工文化育人体系,把军工文化贯通办学治校全过程,并从课程体系、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维度多向发力,让军工文化浸润美丽校园,涵育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1.
运用地方文化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途径.高校要通过深入探究挖掘地方文化精髓,不断整合地方文化资源,把地方文化有机融入课堂教育教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为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找到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校园景观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满意度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挖掘了校园景观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教育资源,探索了以校园景观文化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校园景观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以期提升高校校园景观文化育人能力。  相似文献   

13.
“四史”学习教育作为新时代的必修课,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深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强化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举措。微模式作为时代发展的重要产物,为“四史”学习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融入提供了重要保证,是推动“四史”学习教育做深做实的有效手段。“四史”学习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微模式,可深化“四史”学习教育内容,激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活力;融入管理服务的微模式,可拓宽“四史”学习教育平台,促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入人心;融入日常教育的微模式,可加深“四史”学习教育成效,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4.
以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伟业中孕育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具有强烈的先进性,是当前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将“红船精神”融入其中具有重要价值,既可以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开辟其传承和弘扬的新渠道,又可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更好培育时代新人。在“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其必然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重重挑战,必须因时而异、因势而变,创新融入路径。首先,抓好灌输硬手段,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其次,利用文化育人软方式,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再次,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将其融入网络新渠道;最后,注重实践养成,将其融入课外实践。  相似文献   

15.
孝道在新时代既包含传统“孝义”,又拥有当代“文化”特征,将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具有重要意义和可能性,孝道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点,是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关键环节,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孝道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思想具有共通性,培养目标具有同一性、育人内容具有同源性。以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校园建设为载体,培养大学生对孝道教育的情感认同,提升教育效果,强化渗透作用,为延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丰富新时代孝道教育内涵提供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重要形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充分发挥其载体功能,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高校文化力由博大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理性批判的科学精神、严谨规范的学术风格、活泼向上的校园风气以及良好的硬件设施等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诸多内容构成.高校文化力的生成和提升,能够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资源、彰显其文化价值、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构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空间,从而积极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  相似文献   

18.
中国铁路文化精神是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结合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深入探讨了在多种社会历史因素共同作用下孕育、发展和形成的中国铁路文化精神,深入分析了中国铁路文化精神体系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及其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将中国铁路文化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价值。最终论证得出通过理念认同育人、专业课程育人、文化实践育人、文化环境育人等路径,能够充分发挥中国铁路文化精神的育人作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新途径、探索新方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石油精神是新中国石油工业战线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核包含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等要素。石油高校应将石油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石油精神助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促进石油行业的长远发展。在将石油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当前仍然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和挑战。为了将石油精神进一步有效融入到石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石油高校在立足内容丰富和形式创新相统一的基础上,必须做到:打造“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理论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对石油精神的认知;建构“行业”+“文化”的石油文化教学体系,增进学生对石油精神的认同;完善“线上”+“线下”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对石油精神的践行。  相似文献   

20.
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丰富的育人价值,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珍贵资源。将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契合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文章重点论述了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剖析了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困境,创新了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提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重塑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占领网络新阵地等,提升红旗渠精神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培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新时代好青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