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致力于研究人。他认为人性具有两极:一极指向原始性的回归,一极指向创造性的发展。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他形象地将人分为四类:在原始回归之路上疯狂、在双重人格中异化、在创造性发展中涅 、在神性关照下超越。在他看来,疯狂与异化的根源在于信仰的虚无与上帝的缺席导致了恶的本能的回归与膨胀。他认为人性的超越必须建立在神性关照的基础上,而神性关照的前提是人性在创造性的发展中涅 。  相似文献   

2.
人基于其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在日常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人性是丰富与复杂的,而野性、理性与神性是人性构成的基本内涵。沈从文基于人性之真、善、美三个维度,从人性的生态和谐理念出发,反思了人性的野性、理性与神性内涵建设问题。沈从文对人性内涵的生态审美建构具有历时性特征和整体性特征,其对人性内涵的生态审美建构拓展了人性审美反思的高度与深度,对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关于人的建设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世纪神学价值论虽然具备强性的神性基础,人也并不具备独立的意义与价值,但在其思想中仍然蕴涵了丰富的人文主义理念,人的意义并未完全消解,世俗生活的意义也未被彻底排斥,人性与神性、理性与信仰间反而存在内在一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对人的哲学思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苗族作家沈从文之所以能成为 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对人的哲学思索。他认为,人是由“兽性”和“神性”两方面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作为一个文学创作者应该以这种“共通人性”作为创作的准则,创作出使人觉得在真美感觉以外, 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的文学作品。本文从“兽性”和“神性”两方面阐述了沈从文对人的哲学思索,分析了他文学创作成功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5.
明代长篇小说构建了系统的人性模式:明初肩负着回归传统的重任,便以“历史演义”构建“超我”的“君子人格”模式,表现“神性”美,并向现实生活渗透,以“英雄传奇”构建“自我”的“世俗人格”模式,显示“人性”美;明中叶后变异传统,以“神魔小说”,构建“兽、人、神”三位一体的“完型人格”模式。其后“世情小说”构建了“本我”的“原始人格”,体验“兽性”,以反叛现实的理性。  相似文献   

6.
认为人的本质是由“兽性”与“人性”共同构成的。从共时性上看 ,人的本质是“兽性”与“人性”具体的统一 ;从历时性上看 ,人的本质是“兽性”与“人性”历史的统一。人的本质的演进过程也就是“兽性”不断摆脱、“人性”不断生成 ,实现以人性为主的人的双重属性辩证否定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金瓶梅》对于人和人性的描写和思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写了人性的压抑、人性的觉醒、人性的扭曲,写出了人的兽性与理性的矛盾与统一。这也是《金瓶梅》在艺术上能塑造出一批真人、活人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人是永久的斯芬克斯之谜,它既有社会性,又有动物性;既是"被抛在世界里的"被决定者,又是具有自主选择性的创造者。在人的身上,神性与兽性、灵魂与肉体、无限与有限、理想与现实、被动与主动、崇高与卑微的对立统一构成了人的悖论性存在。当这些矛盾之间发生冲突时,社会往往要求人们做符合本社会要求的理想人。由于人性的复杂性,以及不同主体对人的理想生存样态的不同设想,这种对人类生存悖论的解决方法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的生存悖论及其解决方法,从而打破单一的"理想人性"模式,建立更加符合现实需要的价值规范。  相似文献   

9.
英国当代作家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是一部探索人性的哲理性小说.戈尔丁认为人类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正是这种兽性在一定的环境下会使人失去理性,会导致残酷野蛮的杀戮.从恶、理性、暴力以及救赎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戈尔丁关于人类生存境况的观点,启发人们思考人类的前途,确保人类社会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0.
天主教和儒家伦理思想存在着巨大差异,首先是双方对人性之设定不同:儒家相信人性善,而天主教则认为人有兽性和神性二性。其次是对世俗伦理定位不同:天主教认为人不能全然为善,儒家则认为人能成为至善;天主教认为世俗世界是有限的、相对的,儒家则将世俗世界绝对化。再次是伦理观念之不同:天主教将爱天主置于道德之首,儒家则将孝悌作为第一道德法则;天主教轻传宗接代,儒家无后则为大不孝;天主教轻视肉身,提倡简葬,儒家重视肉身,提倡重葬;天主教遏制圣人的绝对权威,儒家则将圣人绝对化。  相似文献   

11.
文学既是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呈现 ,也是人类在生存困境中所进行的精神突围。在这种精神活动中 ,始终灌注着自由的理想。西方文学精神发展的历程表明 ,西方人主要以“理性观照”和“神性启示”两种方式达成自由。“理性观照”是以人的实践活动来求得人的解放与自由 ,它有理性主义与物性主义两种表现形式 ;而“神性启示”则在关于人生存的追问中 ,将人放在超验语境中言说人的存在 ,它呈现为上帝启示信仰和精神超越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12.
左拉生活在巴黎都市化走向高潮的时期,他的大部分小说或以巴黎生活为中心,或以巴黎为场景,表现了19世纪中后期法国经济发展、物质满足背后人的精神空虚和道德的堕落。左拉小说中的巴黎是罪恶之城,其精神特质与人性的邪恶联系在一起。左拉运用狂欢节的意象和场面,表现了法国都市化时期人的欲望放纵和攫取金钱地位的野心,而酒作为左拉小说中影响人物性格、气质与行动的因素,则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对酒的自然主义及象征主义表现,左拉表现了处于“酒神”控制下的巴黎图景。左拉自然主义的人性观、理性主义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他对巴黎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3.
《赫索格》突出体现了索尔·贝娄作品对人性的拷问和对自我的一贯探求。主人公赫索格是一个疯癫和理性的合体,他不断地与“非我”产生冲突,但又渴望融合入社会,最终重新认识并超越了自我,完成了自我拯救的历程。《赫索格》对知识分子及其所处的社会境遇的关注,折射出贝娄通过小说创作对人性拷问,表明了作者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4.
土家族作家孙健忠,后期创作了一系列具有神秘巫性色彩的小说,其致力于原始信仰的诗意表达和自然生命力的彰显,人神合一、人与动物神秘互渗、野性生命、本真人性、生殖崇拜等种种土家族巫文化元素渗透于作品之中,其巫性思维下的叙事方法则带给读者神秘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5.
以古典人学为根基成长起来的近代西方哲学中的人学,大致沿感性主义和理性主义两条路向展开,二者都高扬人的主体性但却偏执于人的本性的不同侧面,因而未能真正揭示人的本质。立基于前人研究基础上的马克思人学思想,实现了对近代西方人学的扬弃,揭示出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以此为基础建构了"全面的人"的思想体系,成为科学的人学观念。  相似文献   

16.
人格的黄帝指的是真实存在的具有人的品性的黄帝,属于这个系统的黄帝的形象有远古圣王、华夏始祖、人文初祖等.此外黄帝还具有皇天上帝、太阳神、五方帝之中央帝、道教神仙等神格形象.人格的黄帝与神格的黄帝常常会联袂登场,令人人神难辨,故而出现了黄帝原本是神,后来由于"神话历史化"的缘故而被人格化的观点.其实无论黄帝的形象如何多元,如何复杂,其本质仍然是人不是神.黄帝是中国远古时期的部族首领,由于他功绩卓著,声名显赫,加之后人不断的附丽和艺增,便成了人文初祖和远古帝王,成了文化英雄和华夏始祖,经过战国时期的造神运动以及汉代的造仙运动,又成为皇天上帝和道教神仙.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轩辕黄帝的形象,实际上是历史与神话互渗的结果,是人格的黄帝与神格的黄帝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17.
人神关系的探讨不仅是基督教也是西方文学中表现的重要主题之一。但上帝的形象远非禁止不动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霍桑所著《红字》中A字的象征意义的变化揭示出上帝的形象由神性向神性与人性结合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狂”的视角,指出狂是赫索格真的表现,是赫索格逃避现实世界的方式,“书信”是赫索格的“狂想”和“狂言”。索尔·贝娄利用赫索格的狂,乘“信”以游心,构建了自由言说的境界,让个体生命在沉醉状态中以自我张扬的形式向现实世界发出心声,从而深刻揭露当代文明的种种弊端,表现当代入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展示主人公对人性的叩问与追寻,对人类社会何去何从的反思与探索。  相似文献   

19.
世界各民族的神话中都出现过关于人类寻求长生之术,关于死亡与再生及关于命运祸福的故事,这些神话大多体现了早期人类对于生的向往和对于死的恐惧,基于这样的原因,在这些神话中引发了人类关于人与神祗关系和生死命运观念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