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2005年中国歌谣研究异彩纷呈,歌谣研究的重点从历史到文献、从艺术特色到地域文化各有不同。本文从历史的回顾、文本的发掘与研究、艺术特色的剖析、地域特色与文化解读四个方面探讨歌谣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并剖析2005年歌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今后的歌谣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闽南语民间歌谣中的“过番歌”和“讨海歌”地域特点鲜明,内容比重较大,是对闽台地域文化的一种揭示和还原。对闽南语民间歌谣的个案探析旨在阐释其诙谐性格,而主要源自于闽南语民间歌谣的闽南语歌曲,则是对闽台闽南语民间歌谣的地域性格再造。闽台闽南语民间歌谣的传承和变异关系是闽台地域文学血脉交融的产物,传承性变异使得地域文学呈现出历史性、地方性和创造性的特色,充溢活态的、永久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3.
闽南歌谣是我国民歌海洋中的一枝奇葩,这不仅是因为它所具有的独特地域特色,更主要是它与当地人民的方言、文化、风土人情紧密结合。闽南民间歌谣与其赖以生存的特定的方言环境和地域文化之间,特别是闽南方言韵律与民歌乐律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动态联系。其演唱语言的韵律与方言语调中的平仄起伏、韵脚谐舍之美.能让当地人民一听即懂,一唱就能引起共鸣。  相似文献   

4.
歌谣承载着民众生活和文化的重要内容.百年中国古代歌谣的研究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开创阶段成果丰硕,确定了歌谣研究的地位和方向;缓慢发展阶段成果较少,具有一定的阶级色彩;复苏阶段研究较为细化;多元化发展阶段呈现多学科交融整合的局面.百年中国古代歌谣研究的焦点问题包括歌谣定义、历代歌谣研究、童谣的缘起和性质、谶谣研究、国外歌谣研究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荆楚歌谣的地域文化特色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楚歌谣有其显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主要表现为:巫觋文化的变异色彩、《楚辞.九歌》的流风余韵及其尚情的柔性品格。它既反映出人们对远古时代的遥远记忆,也体现出人们在现实生产、生活、娱乐活动中的心理需求。它秉承楚辞的语音、语调和独特的音乐思维逻辑而有一些变化,但仍不失《楚辞.九歌》的韵味。同时,典型的水乡泽国的地域文化环境,育成了荆楚歌谣尚情的柔性品格。  相似文献   

6.
妇女歌谣自《歌谣周刊》创刊之初便是歌谣搜集与研究的一大重要主题。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歌谣与妇女所具有的内在天然联系和外部妇女解放运动的社会背景合力作用的结果。《歌谣周刊》作者们对妇女歌谣的研究一定程度上补充了研究底层乡村妇女命运的历史和社会材料的不足,有利于引起社会大众对于这一群体的关注。然而需要留意的是,《歌谣周刊》的作者们在分析妇女生活时侧重于揭露乡村妇女在家庭中的凄惨境遇,这种选择性的文本阐释忽略了对妇女能动性的认识。同时,由于《歌谣周刊》本身“学术”“文艺”的办刊目的,其能为妇女解放所起到的实质作用无疑也是十分有限的。更进一步来讲,透过《歌谣周刊》对妇女歌谣研究的逐渐丰富与深入,也可窥见20世纪初期中国现代早期民俗学逐步建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新诗史上,共有四次大规模的新诗取法歌谣潮流.事实上,很多没有被描述进这几次潮流的诗人,跟歌谣也有着或深或浅的缘分.按照诗人对于取法歌谣有效性的认同度由弱至强可将其分为如下三种类型:一、研究、翻译、搜集歌谣的新诗人;二、在现代自由诗的基础上探索有效运用歌谣元素的新诗人;三、将歌谣作为新诗主要体式来使用的新诗人.新诗取法歌谣的核心矛盾在于新诗的自由体式与歌谣的格式化诗法之间的冲突.20世纪新诗取法歌谣的重要教训在于,很多诗人将新诗机械地套进凝定的歌谣体式中,而非创造性地将歌谣元素融合进新诗的语言体制.新诗取法歌谣的诸次历史潮流,已经得到了清晰的学术描述,但其研究依然有待进一步问题化和历史化.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文学都有其生存的"土壤"和成长的基础,都由多种因素构成,作为满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满族歌谣也是以此为根基。白山黑水独特的自然环境为满族歌谣提供了生成与发展的"河床",由此切入,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满族歌谣生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新诗的出现和歌谣运动的发起都是新文学运动影响下的产物。新诗吸收了歌谣在语言、节奏方面的优点,从而使其走向现代化、中国化、本土化。歌谣在发生源泉、创作者以及形式方面向诗歌靠近,借助诗的影响提高其在学界的地位,从而奠定歌谣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新诗歌谣化,完成了生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统一,推动了现代诗的发展;歌谣诗化研究,完成歌谣身份的转化,为歌谣成为现代学科奠定基础。新诗与歌谣的相互影响,加快了文学现代化的步伐,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深圳民间歌谣是地方文化的一朵奇葩。本文从“多种方言交汇纷(?)”、“革命歌谣气势豪迈”、“深港歌谣密切相关”、“仪式歌谣丰富多采”、“新编山歌引人注目”等方面,多角度地评介了深圳民间歌谣的丰富内涵与艺术特色,既有理论分析,又为了解深圳传统文化提供了鲜为人知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刘半农为考察中心,结合当时国内外政治、文化、学术背景,中国的文学传统和歌谣的特点,对现代民间文艺学发端于歌谣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刘半农的成长环境、个性、人生经历和文学生涯等,共同塑造了他诗人的心态基础,养成了他偏爱歌谣、重视语言本身的审美特性和追求自然、率真、写实的审美风格。这对歌谣运动的发起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歌谣运动不仅是一场以歌谣研究为中心的现代民俗学的“缘起”运动,更是一场现代白话新诗从本土民间寻求合法性建构的诗学运动,因此,“学术的”与“文艺的”双重目标构成了其复调的历史叙事模式。但是,随着运动的纵深发展,“文艺的”诉求目渐式微,它逐渐演变成为一场单一的以“学术”为中心的运动,中国诗歌现代之路的多元展开的可能性也因此暂时终止。  相似文献   

13.
《说文月刊》作为一本文字语言历史考古类学术刊物,刊文内容集中于人文类的历史、考古与文化等方面。在办刊的几年时间里,该刊以较大的比例刊发了与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和西北文化相关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学界关于上述地域文化的研究热情,奠定了中国地域文化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并对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产生了持续影响力。《说文月刊》对于中国近代地域文化研究的重点关注成为其鲜明的办刊特色,也奠定了其在民国期刊界的地位。不可否认,《说文月刊》由于受时代局限,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当代学术期刊可以从其前瞻性的办刊理念、精准的刊物定位、兼容并包的办刊思想方面加以研究,有所借鉴;而对其不合理之处,尽量避免和摒弃。  相似文献   

14.
民间歌谣是以方言为载体的一种民间文学形式,它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保留了鲜明的地方方言特色。粤语的民间歌谣可以为粤方言研究以及广府文化研究提供宝贵的材料。从一些较为古老的民谣之中,我们还可以找到方言和文化的历史痕迹,这对于研究方言以及文化的演变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民谣应该妥善保存并整理。  相似文献   

15.
用当代西方语言学的评价理论对闽南语歌谣中显性或隐性的态度评价取位进行语言分析,诠释这种方言口头文学独特的区域文化内涵,揭示其蕴含的闽南女性传统价值观,包括其婚嫁观、人生现和幸福观。通过对闽南人至今仍身在其中的闽南区域文化习俗追根溯源,深入了解闽南语歌谣的女性文化传承本质。  相似文献   

16.
从纵向看,近代女诗人的地域分布继承了清代以来闺阁文学的地域优势,主要分布在江浙和安徽为主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从横向看,受到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在广东、湖南等近代化较早、较深入的地区,女诗人人数比例大幅度增长。这种影响可以从近代学术地理的变迁、近代词人的地域分布以及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女子戒缠足运动的兴起等多种文化参照中得到反复印证。而归根结底,近代女诗人地域分布所呈现的诸多特征正是与整个中国近代文学、文化的地域走向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歌谣分类一直是现代歌谣研究中悬而未决的问题。早在现代歌谣学诞生之初,学术界就引发了关于歌谣分类问题的讨论。以周作人、顾颉刚、邵纯熙为主的“六分法”、“歌者分类法”和“七情”分类法代表了当时的三种分类理念。他们的分类方法为当时歌谣研究带来便利,但同时也引起颇多争议。这些争议促使人们从更客观的角度认识歌谣分类问题,也为后世歌谣分类体系的建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学科体系之重建,是“红学”与现代学术接轨并与国际学界对话的前提条件。如果说“红学”是独立于文、史、哲等人文基础学科之外的“一级学科”,现代学术视野中的这门中华固有专学,至少应包括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作者及其家世研究、版本文献研究、文本研究、红学史、红楼文化、翻译与比较研究、海外红学研究八个“二级学科”。  相似文献   

19.
潮州湘子桥历史悠久,结构独特,是潮州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地标。湘子桥的建造体现了治潮官员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桥梁独特的结构跟韩江航运的历史息息相关,"湘子"之名体现了潮人浓烈的崇韩情节。潮州湘子桥在潮州的历史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抗战文学研究有所升温,主要表现在研究队伍的壮大、研究中心的形成、研究成果的充实等方面。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文学史及作家作品、社团与流派、传播媒介与抗战文学、区域文化与抗战文学等成为抗战文学研究的热点。抗战文学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文献搜集整理的基础性工作亟待加强,研究视域尚需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