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劳动关系管理对于不同管理模式与不同发展水平的组织来说,有着不同的运作模式与关注点。劳动关系管理中服务理念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和谐与双赢的劳动关系。本文对劳动关系管理中的服务理念进行了探讨,期望可以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是劳动关系的主体一方,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不可能回避劳动关系问题,相反劳动关系问题应该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对的基本问题。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在帮助员工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上实现组织目标。本文主要探讨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关系调整。  相似文献   

3.
情绪劳动管理: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服务行业管制的解除和竞争的加剧直接导致了人们对服务提供者与顾客有效情绪互动的关注。作为脑力和体力劳动之外的第三种劳动,情绪劳动已成为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中亟待解决的一个新问题。近年来情绪劳动研究大量涌现,但基本上集中于营利和政府组织领域。作为社会与公共服务的重要提供者,非营利组织员工也需要按组织规则付出相应情绪劳动。与营利和政府组织不同,非营利组织在组织层面所特有的组织使命和非政府民间性以及员工层面志愿精神和非均衡性人力资源构型,决定了组织员工需要付出更为沉重、复杂的情绪劳动并需要予以管理。情绪劳动及其管理的存在不仅给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内涵和视角,也给未来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再造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着探索各类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绩效的作用机理,对国内外文献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发现其研究是多角度的。为了在研究中探索一个较为清晰的层次,基于现有研究结论归纳为三组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直接作用于组织绩效;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绩效负相关或关系不明显;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绩效通过中介变量相关。  相似文献   

5.
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的重要课题,更是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关键点。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希望很好地解决它,社会各界也希望有健全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为了遏制劳资双方利益冲突直接化和尖锐化,需要政府、工会、媒体、企业主、员工等劳动关系主体衔接联动。文章综述了国内外企业劳动关系研究现状,分析了企业劳动关系不同管理主体的协同障碍及其原因,提出了“五力”联动管理思路。  相似文献   

6.
劳动法律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和谐共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劳动合同法》在起草过程中出现了劳动法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社会属性以及相互关系的争论.争论主要集中在是否能够用劳动法来否认人力资源管理的存在和是否应该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劳动法的指导思想两个焦点上.这场争论的实质是劳动法律是否应当给人力资源管理留下足够的空间.一些学者在保护劳动者的旗帜下,希望通过国家管制的方式,压缩社会空间,在劳动法律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应当厘清三个关系,即道德责任与法律责任不应相互替代、公权干预与私权规范要有合理的界限、国家本位与社会本位不应混淆.劳动法律所要纠正的是一种由于从属关系而产生的"不正当的结果",而不是要去改变从属性本身,这是我国劳动立法应当把握的基本尺度.劳动立法不应堵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空间,而是应通过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和加强工会力量,使两者产生良性竞争来规范这个空间的发展.劳动法律与人力资源管理和谐共存才是劳动关系和谐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数据挖掘、生物识别等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智能化冲击,众多企业都尝试应用人工智能(AI)技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厘清AI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是推动企业智能化发展的关键。【设计/方法】通过梳理AI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文献,阐述AI技术的概念,介绍AI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理论基础与应用实践,并分析机遇和挑战。【结论/发现】AI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有着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提供无偏评估下的针对性服务等优势,也存在着员工安全感缺失、劳动关系变革等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夯实AI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理论基础,优化AI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技术,细化AI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8.
任务型组织的人力资源获取与管理同常规组织相比有着根本性不同。常规组织的人力资源获取与管理是以职位为中心的,而任务型组织则是以任务为中心的。任务型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有着不同于常规组织的标准。任务型组织在人力资源获取中,需要在合作与信任的基础上处理好与常规组织的关系。同时,也需要通过合作和信任来获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并从社会中获取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9.
劳动法律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反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劳动法律的具体实施和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二者相互影响。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劳动法律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二者的相关释义、关系、融合等方面进行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正>一、人力资源管理的两个实务概念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传统人事管理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对于传统的大家取得共识的部分,比如规划、招聘配置、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劳动关系等等,也就是常说的人力资源六大模块,它常常体现为事务性管理,我们通常称之为人力资源硬管理,侧重方法与技术研究和实践,相对成熟。  相似文献   

11.
SA8000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在劳资关系总体稳定的大背景下,还存在着劳动管理不规范和劳动者权益屡受侵害等不和谐因素。SA8000是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标准,利用其特殊作用机制能有效地保护劳动者权益。政府、企业、中介组织三者应形成合力,共促SA8000成为协调我国劳动关系除法律之外又一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发达国家政府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各国的具体做法各不相同。发达国家相对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规范的劳动力市场有赖于政府法律、劳动监察、集体谈判、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的调控。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政府在三方协调机制中的作用,将劳动争议问题化解在基层组织,正确解决劳资矛盾,提高工作满意度,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非营利组织(NPOs)"是一种不同于公营部门也有别于私营部门的全新组织。不同国度的非营利组织表现出不同的发展形态和组织方式。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种类繁杂、名称众多,且组织形式、管理模式五花八门,现行制度不利于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必须为非营利组织进行全盘规划,探讨与非营利组织的组织形式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企业劳动关系的系统性决定了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整体性。当前,我国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存在许多不足,我国企业劳动关系面临的形势严峻。虽然,国内学者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某一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系统思考的少,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又不宜直接照搬照抄,因此,需要研究我国企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整体改革思路。劳资自治和多方联动是我国企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未来发展的两种主要形式,对它们的整体改革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进程和发展目标,在劳资自治、工会民主协商、政府有限干预、社会组织参与、劳动法律法规和多方协调方面制定合理的改革举措,不断完善我国企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对劳动关系如何测度及劳动关系与企业绩效的研究存在分歧。文章运用内容分析及德尔菲法开发劳动关系和谐度指标并进行实证检验,形成指标体系,选取可衡量的员工绩效,研究劳动关系和谐度与员工绩效的相关性是以往的研究中没有的。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得出劳动权益、员工信心与满意度、劳动合同及工会与员工参与对任务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员工信心与满意度、工会与员工参与、管理层关心和劳动合同对周边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为此,建议企业以员工权益保障为中心完善企业劳动关系运行机制,关注员工职业发展,以提高员工工作绩效。  相似文献   

16.
劳动关系管理对于协调组织内部关系、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理论研究的角度,跨学科地阐释与剖析劳动关系管理基础,从管理学、经济学、法学以及社会学等领域探寻影响劳动关系的内在因素,从而为管理实践提供广域性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劳动哲学将自然和社会都纳入社会实践特别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中去把握,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本质,社会道德关系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结成的可以进行善恶评价的社会关系。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是社会道德关系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私有制社会的道德关系中,个人利益、他人利益、社会组织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矛盾的对抗性占据矛盾的主导地位。物质生产劳动进步带来的劳动解放和劳动自由是社会道德关系矛盾解决的根本力量,伴随劳动解放和劳动自由的发展,社会道德关系中各种矛盾的统一性将取代对抗性占据矛盾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8.
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不仅关系着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还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受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体制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当前的劳动关系存在着劳动合同管理不规范、法律法规不完善、企业法制观念薄弱、员工流动性大、分配不公等诸多问题。因此,应树立和谐社会价值观,为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提供政策引导和法律支持,并实施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为和谐劳动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石。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要素所有权决定劳动产品的分配。不同社会制度下劳动产品的分配不同根源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获取收益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把生产要素当作商品、把生产要素当作资本商品,把生产要素当作资本。无论何种方式参与分配的依据都是生产要素的所有权,而非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不是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依据,但在市场经济中两者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法律地位,是农民工在各种法律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及其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综合体现,它具有法定性、独立性、合法性等特点.考察农民工的法律地位,可以从法律关系切入:一方面,在抽象法律关系中,集中从宪法视角研究农民工在宪法关系中的根本法律地位;另一方面,在具体法律关系中,从多元视角观察农民工在不同法律关系中的相对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