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调整社会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语 ] 党的十六大指出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我国人民的生活在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但是 ,现在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因此 ,要在现有总体小康的基础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通过深入学习和领会十六大报告 ,我们认识到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调整我国社会政策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社会学的深层理念是“增促社会进步 ,减缩社会代价…  相似文献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国家统计局等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与发展预测,从社会发展基本过程的角度分析了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从低水平的小康向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的过程,从经济快速发展的小康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迈进的过程,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小康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小康社会迈进的过程,从城乡二元结构的小康向城乡协调发展的小康社会迈进的过程,从地区不平衡发展的小康向地区平衡发展的小康社会迈进的过程,从粗放型发展的小康向集约型发展的、经济与生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小康社会迈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在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之后,十六大还要提出用大体20年的时间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呢?首先,进入小康社会和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根据全国的整体发展情况作出的判断,要真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少还需要奋斗20年。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发展很不平衡,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还很大。即使在东部沿海省份,大城市与山区、农村之间,发展水平也有不小的差距。就是说,我国现在已经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小康、不全面的小康、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  相似文献   

4.
"小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我们的祖先把追求"小康"、"大同"作为自己的理想.邓小平借用"小康"这个概念,在现代化大潮中,赋予了它新的内容,使它成为社会主义的一个新的概念.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这个概念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与发展.我们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先后提出了小康、小康社会、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在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报告中,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我们党二十一世纪前二十年的奋斗目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而弱势群体则是社会机体的薄弱环节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从分析弱势群体的内涵和外延及特点入手 ,阐述了社会的主体培育、目标实现、环境保障等方面缩小弱势群体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并且从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安排三个层面 ,提出了缩小弱势群体从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对小康社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和发展的过程,确定全面的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关于对现有社会总体状况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等的科学认识和评价,因此是积极可行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尚须我们把握各方面关键环节,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我国步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全面进步的社会。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上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战略地位及其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相互关系,提出制定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奋斗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质上就是使全体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等利益不断增加的过程,同时也是使各利益主体既得利益差距逐渐缩小的过程。当前,中国虽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小康。针对现阶段各利益主体既得利益不平衡现象,以十六大报告为指导,从坚持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完善再分配制度三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只有解决"三农"问题,农村和农民全面实现了小康,我国社会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0.
为了科学地反映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状,"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课题组对农村全面小康进程进行了监测和评价.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取得明显进展的时期,不少变化都是多年来少见的.截至2009年,全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完了一半的进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上新台阶.但东、中、西部之间差距仍较大,应关注现阶段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21世纪的行动纲领和奋斗目标,也是造福13亿人民的宏伟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没有全国的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小康也是难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张柏生 《金陵瞭望》2010,(17):57-58
2006年初.溧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五年翻两番、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溧水”的奋斗目标,占全县70%人口的农村自然成为全县小康建设的主阵地。为此.溧水县坚持以引导农民全面达小康为主题.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源动力得到有力进发.新农村建设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明提高的良好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全面小康社会创建。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小康从概念到理想,再到现实的发展过程,分析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指出今后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其要点是经济发展,重点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难点在社会结构的调整、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江泽民对邓小平提出的小康概念的丰富和发展 ,与总体小康相比 ,全面小康是更高水平的、更加全面的、发展比较平衡的小康。党的十六大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周密的部署 ,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围绕党的十六大有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精神,参照反映国内小康建设与国际社会发展的相关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设计出一套较为客观的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然后根据不同国家的社会发展状况与我国的国情,计算出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值,并以上海市郊区为例,衡量其现阶段全面小康建设的实现程度.并与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水平做定量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速,社会弱势群体及其问题日益凸现,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弱势群体形成的基本原因是失业;促进就业既是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关键,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论述、新要求,结合对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的长期观测,就当前我国全面小康建设进程、新的“两个翻番”在统计指标数据上的变化以及江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景进行解读,对十八大后如何进一步完善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监测指标体系与方法开展探讨.  相似文献   

18.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的基本任务,这意味着中国发展思路的重大调整,即从"先富论"为主转向"共同富裕论"为主的发展。全面小康社会可由四个重要指标指标来衡量:一是人均收入指标;二是恩格尔系数;三是人类发展指标;四是贫困人口比例,其核心就是要共同富裕,要提高人类发展水平,提高人力资本(也就是我们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就业技能)比提高人均收入更重要。根据这四个指标对全国及其31个省、市、自治区作详细分析,并把它们放在世界各国中来考察。中国目前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和极不平衡的。各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在正确判断省情、区情和发展阶段以后,确立本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长远发展目标,提出和确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制定重大的举措,选择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农村,因此,"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小康,也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这是由于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这一国情所决定的.因此,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三农"工作,推动农村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相似文献   

20.
全面建设小康 ,任务十分艰巨 ,目前的小康还是一个低层次、不平衡的小康 ,距离工业化的差距还不小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突出 ,人口总量仍处上升趋势 ,体制制约因素还较大 ,深化改革的难度不能低估。生态环境的改善不容乐观。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坚定以发展为主题的思想。发展才是硬道理 ,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搞好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有效增长 ,必须大力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深化改革 ,推动经济的发展。重视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