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它对德育课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在德育课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调控应是德育教师研究的一大课题。一、师生关系对德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师生关系具有两层含义 :一是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 ,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 ,师生关系必须构建在人际关系的普遍特性———地位平等 ,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这是构建师生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离开这个前提 ,师生关系便会倾斜、失调。二是师生关系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特殊人际关系。因此 ,师生关系除具有人际关系的普遍特征之…  相似文献   

2.
儒家文化传统对师生关系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的最基本关系。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不能够处于一种开放式的对话状态,真正实现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只有摆脱了这种文化传统消极思想的束缚,师生关系才可能走向民主、和谐、进步。  相似文献   

3.
和谐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达到相互融洽、完美配合的最佳状态,是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双方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民主平等的关系.和谐师生关系作为和谐教育中最核心、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对整个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起着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近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预防对策看,关心教育理论提供了一种独特视角。关心教育理论以关心为核心,而关心本质上就是亲社会行为,对学生真正的关心、教学生学会关心是对反社会行为的直接干预。"学会关心"这一多元化教育目标可以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消除不良情绪;学会关心有助于良好同伴关系的形成;充满关心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以关心作为教育主题,也有助于家庭、社区和学校的合作,以共同预防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建设大学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形成平等、民主、理解的师生关系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营造和谐大学校园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是建设一支奉献精神强,善于与大学生沟通交流,能成为大学生知心朋友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6.
伦理学在经过半个世纪的形而上思辨后,开始转向对现实的思考,突出表现就是应用伦理学的蓬勃兴起。教育对话是指教育主体之间的对话,是一种平等、自由的交流,也即体现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有别于传统的主客形式的师生关系。从伦理学角度看,教育理论的主题是人的对话,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关系,这就意味着教育的平等性和对话性。教育对话的实现形式包括教学对话、在线对话、叙事对话等。充分认识高等教育中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本身所应有的伦理与现实脱节现象,对改善高等教育本身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两性和谐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处于急剧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性别平等问题不但继续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且还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在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进程中需要重新思考性别平等这一主题。这种思考牵涉到向社会性别文化变革的视角的转换。这种转换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把性别平等主题与和谐文化建设的研究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语:今天,具有悠久文明传统的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划时代的变革。变革的时代强烈吁求和催生着思想和理论的创新。哲学,作为思想中被把握到的时代,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作为报晓人类解放的"高卢雄鸡",总是行走在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的最前沿。当今中国,哲学研究迫切需要实现一场凤凰涅槃式的蜕变和新生。今天,我们需要再度思考对话之于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从历史上看,哲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对话息息相  相似文献   

9.
师生关系是教育组织机构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中国传统书院师生关系以"道"为价值基础,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建立,通过考课、讲学和交游酬唱等活动以"情"为纽带展开。书院师生关系建立之初、发展之时就具有区别于同时期其他教育机构的特征:长效性和稳固性。其价值在于整合书院的教学、生活空间,营造人文性教学氛围,促进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传统书院师生关系,是维系书院发展最稳定、最具人文性的要素之一,也是现代书院回归教育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校园,重在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人是事与物,即社会和谐的灵魂。社会生活中处处存在矛盾,校生之间也莫能外,和谐校园,和谐师生关系,就是要通过创设平等的人际环境,学会相互尊重,共同培育善意,将矛盾,将一切不和谐化解于善举之中。  相似文献   

11.
杨隽 《北方论丛》2005,(6):11-14
诗乐舞一体是文学发生时期的重要特征.<乐记>作为中国第一部专门的乐论,系统地阐释了音乐的发生,音乐的作用及美学境界诸问题,其关于音乐的重要观点与儒家诗论一脉相承,孔子的"兴观群怨"思想对<乐记>的影响尤为深刻.  相似文献   

12.
说参请作为宋元说话的重要一支,其内容及形式俱无法考实.而从<水浒传>源头之一的<花和尚>话本中,可以大体推断"说参请"艺术的情形.<水浒传>中的参禅对话与机锋接引的描写,还有禅宗预言偈、禅宗下火文及禅宗辞世颂等语录文体的存留,都是"说参请"面貌具体而鲜活的纪录.  相似文献   

13.
赫牧寰 《北方论丛》2006,2(4):42-45
“重写文学史”与“重读经典文学作品”在当代文学史史学建设及文学作品批评中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这种话语时尚的发生既是公共话语空间的扩大、作家的中心边缘化的结果,也是文学批评审美创新性的内在诉求的结果。这种话语表达,在文学观念的变化中,预示着新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下,当代知识分子对全新的意识形态的企盼和追求。但是,由于过分强调与逝去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相悖相异,“重读”或“重写”并未真正建立起学理化的、以深厚的哲学史观为基础的、具有客观历史内涵的文学史观念,不免陷入具体的问题之中,而缺少宏阔的视野与平等对话的胸怀。  相似文献   

14.
对“兴、观、群、怨”的重新检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兴、观、群、怨”的诗歌理论 ,这一理论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人对于“兴、观、群、怨”的一些理解 ,大多是依据汉人、宋人的说法。他们的说法 ,有没有违背孔子本意的地方呢 ?对照孔子在《论语》中发表的全部言论 ,联系孔子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进行考察 ,结果发现 ,许多流行的说法 ,离孔子“兴、观、群、怨”的本意已相距甚远。实际上 ,孔子提出“兴、观、群、怨”的观点 ,都带有那个特定时代的政治背景和文化特征。本文通过文献整理 ,对“兴、观、群、怨”的内涵逐一做了分析 ,从而得出了一些与今人有些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论哲学意义的一二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笛卡儿“我思,故我在”,这是不争的事实。(2)但是“我不思,我亦存在”。“思想”不是逻辑思维的起点,只有“存在”才是。(3)我是存在。特定的我是思想的载体。思维具有否定性、发散性和系统性。(4)种、类是哲学研究非常重要的概念。“种”是个别性的普遍性。“类”是特殊性的普遍性。“种”的定义方法一般是“类(属及其以上)加上种的差”。(5)由“我”(即空间点)存在,而肯定了空间存在。空间只是点的否定性,是自我的外在。空间的否定性是时间。“我”和世界都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宇宙是无限空间和时间的统一。空间具有长、宽、高,时间具有过去、现在、将来的三维性和无限性。(6)我们已经认识到的无限,是一种有限之中的无限。我们正在认识和准备认识的无限,乃是一种无限之中的有限。真正哲学意义上的无限是对意识的否定。(7)事物是时空,形式、结构和功能,质与量的统一。认识事物,总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然后进入到知性的主观认识阶段,最后是理性的辩证思考。(8)现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类的世界是存在着的世界,也是概念的世界与理想的世界。(9)存在是“一”。“一”为“一个事物”。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广泛的包容性和强烈的变易性。(10)对立是“二”。“二”是指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思维,是指主客分离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认识论。(11)系统是“三”。“三”源于“一”。“三”是对立统一或“天人合一”之“三”;是先有中间再有两端,即“中庸”与“过”、“不及”之形式之“三”;是“一”统率“三”或三极并重之“三”。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在全球化的推动下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其对行政权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从行政权与立法权、司法权比较来说,行政机构和行政权力追求效率的品质内在地暗合了网络时代追求效率的特性,这就为行政权的集权提供了契机.而电子政府的实践也无从改变行政权集权这一趋向;从政府与公民的关系看,国家安全问题,知本家阶层的出现,网络的发展,政府的文化优势等都将带来行政权权力上升和膨胀,公民对其的监督减弱.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制约行政机关的力量变弱趋向没有改变,而社会(公民)失去了对行政权(政府)的批评精神和否定态度,从而进一步使社会失去了对行政权的监督,如果是如此,一个新利维坦--专制政府将诞生,民主必将受到侵害.因此,随着网络社会的来临,如何重新界定行政权力的范围,防止其不利因素对民主社会肌体的侵害,成为了当代政治学思考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对现代性的批判有一个"语用关系"的轴线.语言实现了从"指称论"到"游戏说"的转变,这个转变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有特殊的意义.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通常从哲学纯学术的角度着眼.然而,马克思实际从事的是社会批判和改造社会的斗争,游戏的性质的不同,造成马克思语言的"用法"也不同.我们应当从马克思所从事的这三者统一的游戏中去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和语言,并由此拓展对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仅视"中华文化"为"道德文化",是片面的。"中华文化"有"道德"之一面,但并非仅为"道德文化"。倡导"道德文化"者,以儒家为主;此外又有释家,倡导"智慧文化";尚有道家与道教,倡导"身体文化"。儒、释、道三家有共同目标,曰"可久可大可新"。各家各派之别,乃路径之别,非目标之别。儒家以为达成"可久可大可新"之路径,主要在"德修"或"修性";释家以为达成"可久可大可新"之路径,主要在"智修"或"修心";道家与道教以为达成"可久可大可新"之路径,主要在"体修"或"修命"。路径不同,乃"术"之异;目标相同,乃"道"之同。"中华文化"即此"道同而术异"之文化体系,非仅为"道德文化"也。  相似文献   

19.
按"一国两制"实践的内在逻辑,可以将"一国两制"的澳门模式分为"回归模式"和"实验模式"。澳门回归模式是澳门回归过程的方式和步骤。澳门实验模式主要指澳门回归后"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的实施方式、状态和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与回归模式相比,澳门实验模式尚未定型,但业已创造了重要的经验。澳门实验的核心,就是对特别行政区与内地之制度发展与整合的求解。澳门实验既是改变澳门自身命运的实验,"实验田"的产品也将为中国迈向现代国家提供经验,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启蒙在今天非但没有过时,而且是当务之急,"新启蒙主义"的提出系基于历史的、理论的与现实的深层需求.作为一种新的启蒙方法和途径,新启蒙主义以作为审美问题的"人性启蒙"为探讨的核心命题.它应该包括人性解放一人性上升一人格完成,这样的一个"三部曲"联贯合成起来才能够真正走上启蒙之途,从而通往人性的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