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有意识和无意识活动是个体在清醒状态下同时存在的两种心理活动。有意识是指主体对客体所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自觉认识和内心体验的统一。无意识则是指主体对客体未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不自觉认识和内心体验的统一。有意识活动是人们注意力集中中心的心理活动;而无意识活动则是注意力集中中心的外围心理活动,是一种非理智的、不在进行集中的思维,无特定思维目标的心理活动,是对某种对象不自觉的、未加注意的、不由自主的、不知不觉的、模糊不清的认识,如无意注意、无意记忆、无意想象等。人的情绪色彩,如心情愉快、心旷神怡、抑郁不欢、蒌糜不振等即属无意识活动。从生理学角度来看,有意识活动是大脑皮层上形成的一个优势兴奋(?)的反射过程,无意识活动则  相似文献   

2.
对一个学生来说,听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学生听课注意力集中,对所学内容理解得就好,也记得牢。所以善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就心理学研究来说,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并逐渐向有意注意发展。因此,教师应把握这一心理特征,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一、一堂课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相机配合,引起学生的注意。根据学生的生理特征,小学生长时间用同一种方法进行单调的学习,会引起大脑皮层的疲劳,使神经活动的兴奋程度降低,难以维持注意。因此,教师在一堂课中就必须采用多种教方法,配合使用。首先让学生观察老…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学者不进则已,欲进之则不可不有成心”,说明集中注意是进行学习的一个基本条件。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表现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过程当中,成为这些过程的一种共同的特性而与这些过程分不开。注意分为无意注意  相似文献   

4.
在几何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力 ,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学生的注意 ,并运用两种注意互相转化的规律 ,设法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5.
体育教学由于其条件的特殊性,易受外界条件的干扰,要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增进学生体质的目的,就必须排除干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利用人的注意规律,科学地制订各种教学目标,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观察、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与学生注意力的变化、转移规律及其关系 ,进而研究、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地运用注意规律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关注 )和无意注意 (注意 ) ,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注意状态 ,达成良好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7.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客体的指向和集中。注意使人能够及时地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从而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质的注意,方能提高学习效率。怎样培养学生的注意品质呢?  相似文献   

8.
一、运用“质疑法”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方法1.变有意注意为有意后注意 有意注意,即事先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作出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这种注意不仅指向自己乐意做的事情,而且指向自己应当做的事情。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它同任务的理解程度、意志力水平、能否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培养对活动的兴趣有关。然而现在的学生对说教却不感兴趣,他们必须付出很大的意志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注意保持在听课上。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达到教与学的目的。2.积极利用无意注意所谓无意注意,是…  相似文献   

9.
一、把握学生注意力集中的 “黄金时段” 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在学习活动中具有重大作用,它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俄国19世纪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一个唯一门户,外在世界的印象,或者较为接近神经机体的状况,才能在心里引起感觉来。如果印象不把我们的注意集中在它身上,那么,虽然它们也可以影响我们的机体,但我们是不会意识到这些影响的。”由此可见,注意是一座门,凡是外界进入人们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注意,不打开注意这道门户,外界的一切都不能进入人们的心灵,人们就不能认…  相似文献   

10.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由于这种指向和集中,人才能够清晰地反映周围现实中的一定事物,而离开其余事物。人在同一时间内也不能感知周围的一切对象,而只能感知其中的少数、个别的对象。然而中学生处于七科八门的紧张学习之中,往往会顾此失彼而不能按学习的节奏主宰自己。就心理学角度言,这是注意的指向、定向和稳定的表现。作为一名教师,当学生激烈的体育活动之后,当考试后的紧张状态尚未解脱消失之时,当刚受了表扬或挨了批评或刚有亲友来信来访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之时,当疲乏困倦兴奋消失转移了注意之时,当静寂的课…  相似文献   

11.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自建党以来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性质观念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和阶级斗争工具。第二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阶级斗争工具、社会舆论工具。第三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第四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社会舆论工具、大众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13.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4.
黄帝陵祭祀是近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晚清以来,革命党人对传统黄帝陵祭祀加以改造利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形成作出贡献。民国时期,借由对黄帝陵祭祀的制度化,黄帝为整个中华民族始祖的身份逐渐广为人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祭黄帝陵的仪式进行了借用与创造,赋予了"黄帝符号"以"劳动人民性"等新内涵。改革开放后,黄帝陵祭祀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还要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总结黄帝陵祭祀的有关历史经验,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分析的理论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的分析是逐渐纳入其框架的 ,总体上通过组织的演进来说明。其代表人物经历了科斯、张五常、威廉姆斯、巴泽尔和诺斯等 ;其逻辑经由交易费用演进为契约合同 ,再由交易维度转向产权的“公共领域” ,最后扩展到国家的作用 ;其中心思想是 :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 ,存在着利用“公共领域”财产的各种各样的组织 ,而国家也是一大组织 ,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为了利用整个社会层面的公共财产  相似文献   

18.
当今我国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已成为构建现代宪政法治秩序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政治运行法治化将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苏共亡党的原因很多 ,但最重要的是没有按照党的先进性来建设党 ,从而失去了它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作用 ,削弱乃至丧失了执政的能力 ,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 ,也葬送了党的自身。从党的先进性视角 ,解析苏共亡党的深刻教训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企业理论的发展对产业组织理论演进的影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基础是企业理论,企业异质性假定对企业同质性假定的替代和企业异质性假定的不断深化是产业组织理论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组织理论沿着两个基本方向发展:一是坚持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哈佛和芝加哥学派对企业异质性假定的基础上引入博弈论等新的分析工具,着重研究企业行为及其相互依存关系,形成了以泰勒尔为代表的新产业组织理论。二是修正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和分析方法,在对企业的异质性作出全新假定的基础上,构造新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企业能力理论把企业的异质性归结为企业知识和能力积累的差异,并把产业组织理解为企业专业化分工和企业专业化知识与能力成长的协调机制。企业理论的创新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