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胡适在研究中国文学史时提出了"双线文学"这一学术命题,这在五四期间直接催生了他的白话文学主张,对建设新文学起到了积极的功用。双线文学史观给了胡适等人以语体革新的启迪,帮助他们找到了建设新文学的最佳实施路径,同时又深化了他们对前人进步创作思想的认识,使他们树立了正确的文学价值观,他们还由此认清了文学的进化规律,从而更加坚定了建设新文学的信念,五四新文学也因此而沟通了与中国文学千年健康血脉的承继关系。  相似文献   

2.
屈原和庄子都对中国文学和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不仅有着高洁的人格,而且其浪漫主义文学的成就也达到了文学史的高峰。相似的生命困局、对“天”的探索、高洁的品性决定了他们文学的相似的一面。但是,作为人,他们又有着对立的一面。生命的不同“哀怨”、对“天”的不同结论、超越困局的不同方式又决定了他们文学的不同。本文从二人的经历、思想的相似与不同出发,研究他们文学的相似与不同。  相似文献   

3.
五四文学的创建主体主要由第二代学生组成,他们接纳的新式教育使其在文化心理结构上具有同质同构性的特点。这不仅体现在他们所学西学中的自然科学科目上基本相近,而且还体现在他们在接纳“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在启蒙思想上也基本相似,这就为他们创建五四文学提供了可能。而五四文学创建主体的教师角色,使他们的“立人”或“树人”文化目标获得了实现的同时,也使他们进一步强化了对自我社会文化角色的认同,实现了从当初的非自觉到自觉的文化角色转换。这在客观上既促成了他们是新式教育的推动力量,也规范了他们文学启蒙的实现方式,从而为他们最终创建五四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西部作家在消费时代仍捍卫着文学的尊严,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精英文学最后的圣洁与光芒,他们以普罗米修斯式的践行和苦行僧式的写作摧毁了文学已经消失的谬论。他们站在人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立场关切着西部大地上被文化规约着的人,书写着巨变时代西部人的灵魂变迁。他们的创作在强调文学的社会性、现实性与参与性的同时,尽力复现西部特有的文化气韵与人情世态,使西部文学传统得以延伸和拓展。新生代西部作家精神结构的别一指向是浪漫主义文学精神的再度兴起,而其潜在的意图则是以自然对抗都市文明所导致的人性异化,颠覆世俗生活的平庸与奢靡,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新生代西部作家的文学活动与生命活动的高度融合,使他们有足够的耐力抵御文学的商品化所带来的文学性的流失和审美想象力的贫乏。同时论及了新生代西部作家所遭遇的种种困境,分析了他们走出困境的诸多可能,而他们走出困境的时刻也将是他们缔造经典的时刻。  相似文献   

5.
学界当前关于“诗性正义”“审美正义”、文学道德价值等问题的探讨,或隐或显存在着关于文学介入公共生活的路径、方式及原则等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地方.沈从文、梁实秋在其文学思想中穿越式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们都赞成文学参与公共生活,都采取了包含当下学者观点在内的文学介入公共生活的两种基本路径;他们都通过书写健康人性的方式使文学产生正能量,但对人性的界定及侧重点不同;他们都主张在坚持文学自主性的原则下,依靠文学特质实现文学的功用目的,但他们所关注的文学特质不同.  相似文献   

6.
托马斯·德·昆西作为英国的浪漫主义散文家和文学批评家,将文学划分为知识文学和力量文学并倾向后者;周作人作为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主将之一,借用前人的提法将文学划分为"载道"和"言志"亦倾向后者。人们常认为这两个两分法是相当的。然而它们虽相似,却亦有不同。研究表明,他们所处的时代及文化影响了他们的文学思想,体现在他们对文学的理解、态度的既相似又有不同,这就是他们两分观的相似与不同。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和朱光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大师,他们解放前长期生活在一起,有着十分丰厚的编辑经验,而且还都是“京派”的核心人物。其实,编辑与文学生涯对他们来说又是二而一的,他们的编辑思想是其文学主张的实践与延伸。文章以《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的编辑思想、实践为核心,以他们编辑过程中对文学新人的培养、对文学“真实”的重视为主线,探讨他们的文学守望,以期映现他们的学人情怀及对当下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批评是体验之后压抑不住的语言倾诉,它以刚直不阿的发言干扰着文学的步伐,鼓励或阻滞着文学的进步;文学文本的指涉是无尽的,而批评却永远无法囊括所有本文的所指,每一种批评都振振有词却意见相左,也许文学在根本意义上不能被批评,批评永远接近不了文学的真实,只要你一批评,你就错了,然而如果没有了批评,文学将会孤寂难耐。当批评家多半不是批评家的本意,他们大多是从事创作而失败了的人于是一干起批评,自卑和自傲成了他们发言的心理基调。批评家都是智慧型的,是很灵智也很理智的家伙,他们在很多方面是优秀的,却又出奇地平凡,他们的名字与作家、歌唱家、科学家们放在一起显得黯然失色,可他们毫不介意。  相似文献   

9.
新式教育下的西学课程的广泛设置,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既有的知识结构,颠覆了他们对既有知识的信仰,重构了他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五四文学的创建主体是以接纳西学课程为起点开始了对西方文化和文学的接受,新式教育奠定了他们成长为五四文学的创建主体的重要基石。如此说来,我们要找寻和阐释五四文学的发生,也必然要回到其原初的起点———新式教育下西学课程的设置上。实际上,晚清新式教育下设置的课程,正是促成五四文学的创建主体的文化心理结构裂变与重构的原初动因之一,这也是五四文学发生的原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文学巨子沈从文和日本的文学巨子川端康成 ,在各自的文学世界中表现出极具诱惑力的审美追求的相似 :忧郁 ,感伤 ,悲哀 ,孤寂 ,构成了他们创作的基本色调。揭示他们创作的深层心理动因 ,对这一突出现象做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1.
钟惺、谭元春早年在家乡的文学活动,是竟陵派研究者较少关注的一个论题.本文通过钟、谭诗文之始习、才性之养成及其相互磨合,在家乡重要的文学交游活动以及早期创作成果与经验总结等方面的考察,试图对此作比较具体而全面的描述,并且在一种历时性视角的观照下,探究他们在这一阶段所形成的文学立场、文学思想及趋向与以后各阶段文学观念与主张的内在联系,证实这一阶段对于竟陵派文学定型、发展的重要性.这种阶段性的分析研究,是将对一个文学流派有关诗学理论、创作风格等问题的探讨还原到历史过程中去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2.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文学文本转化为文学作品的艰难性及其深层原因,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当下对权利崇拜与金钱崇拜的后新时期的文化语境中,文学的接受主体审美趣味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读者对文学的人文精神的接受与追求作品真、善、美的艺术境界变成了对于文学刺激性与消遣性的阅读;读者主体性在退化,读者与一些追求世俗化的作者共同联手解构当代文学的理想精神,从而使得表面繁华的当代文学实际上在退化衰弱。大量的文学文本存在也仅仅是一种缺乏读者的潜在“文学作品”。文学文本要实现其文学作品的转换,当下读者必须经得起时代的物质考验,要培养自己阅读经典的兴趣及从整体上提高读者的文学意识。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探讨了左翼青年作家们的文学创作在题材选择、主题开掘、人物塑造、艺术特征等方面的审美追求、独特贡献及某些局限性 ,进而指出 :左翼青年作家群以其别具一格的文学创作 ,结束了新文学史上“革命文学”的时代 ,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文学时期 ,完成了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文学是什么"是文学界一直关心并力图加以解决的问题.然而,这一问题在文学研究领域和文学史研究领域,其意义和价值是有所不同的.文学研究应该注重理论创新,大胆地回答"文学是什么",以推动文学思想的发展;文学史研究则应该讲求实事求是,小心地考察"什么是文学",以描述文学发展的本来面貌,20世纪有关研究的经验教训给予我们许多启发.中国文学史研究与文学研究都多少有些模糊了自己的研究对象,都多少采用了一些本该主要由对方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使得文学研究缺乏足够的理论创新,而文学史研究又多了一些主观的成见.如果我们能够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适当做一些分理,鼓励文学研究者大胆进行理论创新,而不止于阐释前贤,同时也鼓励文学史家更多地尊重古人,而不要强迫古人服从自己,文学领域的学术研究面貌也许会有新的改观.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文学批评的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学批评形式灵活、快捷互动,不用顾忌人情情面,以其鲜活的时代现场感、真切的自我参与感、普泛的民间性获得了生机。网络文学批评的主体是千千万万的大众网民,正是他们的参与,使少量优秀网络作品从网络文学的海洋中浮出水面。目前文学批评界对网络文学作者及其作品的关注还很不够,这将是文学批评领域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6.
明清泉州陈埭回族丁氏家族伴随着科场上的频频折桂,家族性质也从重商的乡绅之家渐渐发展成为重文的士绅望族,拥有了具有家族特色的庞大文学梯队。中晚明至清初,自八世丁仪到十三世丁炜、丁兄弟,丁氏家族六代十余人皆有诗文流传,丁炜、丁兄弟二人更是文名远扬。清代中晚期,丁氏族人丁廷兰组织的具有浓厚文学色彩的社团鹏霄榭为家族文学的延续开启了新的模式。陈埭丁氏家族文学创作不仅绵延二百多年,而且有着自己的独异性:紧随文坛风尚,崇尚冲和平淡、清新自然的诗风,文学体裁多样化,凸形与线形发展轨迹并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庐隐小说中的典型意象雁、梨花、月等置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加以考察 ,既追本溯源 ,探寻其流变轨迹 ,又结合文本 ,对其独特意蕴加以具体分析 ,试图从这一视角对庐隐其人其文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18.
《美国文学》为国内各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然而在讲授此课程时,重心往往放在了作家背景、作品的解释上,而对于文学理论,尤其是20世纪西方文论,却鲜有提及。鉴于文学与文学理论之间的密不可分的互生关系,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系统的了解文学,我们有必要在讲授相关文学作品时导入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现象学、后现代主义等相关的西方文学理论。这无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文学批评素养。  相似文献   

19.
明代台阁派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前期文坛,台阁派是一支最重要的文学流派,其成员多是官居台阁的官僚文人。关于明代台阁派文人的创作,古今批评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通过认真分析台阁派形成的原因,它的形成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学发展和明代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也是他们应对时代挑战策略在文学创作上的反映。总之,台阁派的诗文创作是他们生命意识的曲折反映,对于我们认识当时文人所处环境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经典化的文艺理论存在三大症结:(1)人为认定研究对象具有客观性、实体性、文本性;(2)理论旨归追求普遍性、同质化(单一性)、一元性;(3)研究者习惯于把书面"经典"作品个例的经验当作整个文艺领域的普适性规律,遮蔽了事物的丰富复杂性。研究黄飞鸿功夫影视现象可以发现,非经典文艺理论具有下列四项特征:(1)研究对象具有文本间性;(2)理论旨归在于特殊性、异质化(非同质化)、多元开放性;(3)克服以自我价值尺度为(唯一)标准,试图建立起一个彼此平等沟通的话语交往平台;(4)非经典文艺理论不追求排他性的"非此即彼"而是"亦此亦彼",追求文艺向度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